札(拼音:zhá)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战国“睡虎地秦简”,本义指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片。引申指书信,用作动词指书写。又指古代的一种公文,这个意思在古籍中又写作剳、劄。又指铠甲叶片等片状的东西。
“札”一般被认为是形声字。小篆作图1,左部的“木”作形旁,“
木”本为树,引申为木片、木板;右部为“
乚(yà)”,它代表什么,学者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乚”仅仅是一个声旁,是指示这个字的读音的,没有表义作用。图2是战国秦系简牍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笔画比较平直。汉代隶书(图3、4、5)与楷书,构形皆与战国文字无异。
“札”本指书写用的小木板,相当于木制“简”。“札”很小,所记内容不多,一般只能写一行或两行,因此后代把记载零星的心得或见闻的著作称为“札记”。“札”因形制较小,多用于公文或信件,后来就把公文或信件称为“札”。如《后汉书·费长房传》:“长房复令就太守服罪,付其一札,以敕葛陂君。”唐代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会面思来札,销魂逐去樯。”
“牒也。”注:片部曰:牒,札也。二字互训。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札、曰牒。《释名》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司马相如传》曰:上令尚书给笔札。师古曰:札,木简之薄小者也。
《唐韵》《
集韵》《
韵会》《
正韵》侧八切,音扎。《说文》:牒也。徐曰:牒亦木牍也。《尔雅·释器》疏:古未有纸,载文於简,谓之简札。《中庸》方策注:简、札、牒、毕,同物而异名。札,木简之薄小者也。《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前汉·司马相如传》: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