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
中国近代学者
朱维之(1905—1999)浙江苍南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0年赴日本中央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学习、进修,回国后在福建协和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曾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
人物生平
1905年3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县仙居乡朱家岛村的一个基督徒家庭。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在温州读中学。他与当时众多的热血青年,上街游行示威,查禁、烧毁洋货。同时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和文学作品。
1923年,朱自清先生到温州中学任教,朱先生得以亲聆名师的教诲。在朱自清先生的教育、鼓励下,朱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1924年,第一篇长篇论文《墨翟的人生哲学》在上海《青年进步》杂志发表,得到主编赏识。此后,朱先生便成了《青年进步》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先后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家屈原》、《诗仙李白》等论文多篇。
中学毕业后,迫于家境困窘,没有报考正规大学,进入免费的金陵神学院。在金陵神学院三年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希伯来文化与基督教文学
1927年《青年进步》出版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朱先生又应约撰写了《十年来的中国文学》,这篇论文决定了其一生的生活道路。同年参加北伐。从南京到达武汉,参加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并被委任为第三军宣传科长,随军北上,直至攻克许昌,驻守开封。不久,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朱先生不愿同流合污,便到了上海,进入《青年进步》杂志所属的青年书局从事编译工作。
1929年初,新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来上海招聘教员,朱先生拿着两年前发表的长篇论文《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前去应聘,得到协大校长林景润博士的赏识,随即南下,到福建协大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30年被学校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进修,从事日本文学与中国文艺思潮史研究。
1932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研究科。回国后,继续在协大国文系任教,同时出任《福建文化》主编。其间,先后出版了《李卓吾论》、《李卓吾年谱》两部著作。抗战期间,朱先生困守孤岛,避居租界。他一边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一边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基督教与文学》、《文艺宗教论集》等学术专著。
1952年调任南开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
任等职,并当选为天津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天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顾问。1958年的大跃进及随之而来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中,朱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教学方法受到严厉批判。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革”期间,朱先生成了南开园第一批被揪出来的“牛鬼蛇神”中的一员。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右派、基督教吹鼓手、大汉奸、镇压革命学生的刽子手。
“文革”结束后,朱先生重登讲台,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他痛感“文革”贻害,学生无书可读,教师无教材可用。遂于1977年发起倡议,联合京津及华北地区一批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外国文学教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先生以其学识人品赢得南开师生的尊敬,1979年被推举为中文系主任。1983年又以7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者生涯
朱维之,1905年3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县仙居乡朱家岛村的一个基督徒家庭。中学毕业后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深造。大革命时代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北伐。早年以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跃登文坛,1927年开始在上海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戏剧作品及文学评论。他于1939年出版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是一部文艺思潮为中心线索的文学史,他破除了以朝代或世纪为纲要的旧体例,系统的梳理、描述了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坛变迁、思潮更迭、作家辈出的历史进程,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前曾多次再版,新中国成立后在港台地区曾多次重印,1991年上海书店将该书编入《民国丛书》影印发行。
朱维之精通英语日语俄语等多国语言。1928年即翻译出版爱尔兰著名作家叶芝的诗剧《心所向往的国土》,此后,多有译作问世。1957年翻译、出版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复乐园》,1981年出版《斗士参孙》,1984年出版《失乐园》,1993年出版《弥尔顿抒情诗选》。朱先生数十年呕心沥血,翻译、研究弥尔顿的诗歌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国内无人能够匹比。其中煌煌巨著《失乐园》凡十二卷,一万多行,是国内最早一部、也是迄今的一部全译本。
朱维之是中国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早在1941年出版的《基督教与文学》一书中,朱维之便指出,从原始时代以来,艺术和宗教一向不可分离,我们若研究文学艺术,不能不涉及宗教,研究宗教也必须到文学艺术里去探求。宗教本身便是艺术基督教是最美、最艺术的宗教,《圣经》是最优美、灿烂的文学杰作。《基督教与文学》全面论述了《圣经》的文学特质及其对欧美文学的深远影响,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宗教界广泛关注,多次再版,1991年同样被上海书店列为《民国丛书》影印发行。1951年朱维之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文艺宗教论集》出版,此书广征博引,纵横捭阖,论述了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对中外文学及著名作家创作的影响。上述两部著作在中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冰雪消融,春江水暖,朱维之敏锐地觉察到政治气候与学术气候的变化,率先在《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希伯来文学简介——向〈旧约全书〉文学探险》一文,强烈表达了探索研究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学术勇气与学术期望。此后,朱先生带领南开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与研究生,陆续编写、出版了《圣经文学故事选》(1983)、《希伯来文化》(1988)、《圣经文学十二讲》(1989)、《圣经奇文妙语选》(1992)、《古犹太文化史》(1997)、《古希伯来文学史》(2001)等系列著作,使南开大学中文系迅速成为国内研究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的一方重镇。这些著作不仅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对《圣经》进行新的解读与阐释,同时厘
正了希伯来文学希伯来文化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工作的学者,朱维之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认为,编写教材一要有科学性,二要有实用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要重视西方文学,也要关注东方文学,两者不可偏废,东西方文学的碰撞、交流、融合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谓实用性,就是内容、体例要适合教师、学生使用,把最精粹的知识交给学生。多年来,朱维之先后主编了《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中外比较文学》等多部优秀教材,受到高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人物轶事
小先生
朱维之,1905年3月出生于苍南县仙居乡朱家岛村的一个基督徒家庭,秀丽的江南水乡的风光在童年的朱维之眼中是一幅用不磨灭的图画,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当时的农村没有玩具,但是在大自然中他依然找到乐趣,朱维之从小就对大自然有深刻的感悟力,万事万事都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引起好奇心。在晚年的时候,他经常回忆起故乡的竹林、池塘边的棕搁树,还有河中的小鱼:“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帐悯情绪。池塘边的棕搁树坚毅地独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天高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童年时代在农村参加劳动和锻炼,给了他健康的身体,在他81岁的时候,一直没有生过大病。朱维之说:“农村有清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不吃零食。消化系统一直
正常,心肺也正常。粉碎“四人帮”以后,重操旧业,1980年以来,我每年出版一本书,包括翻译的弥尔顿诗作《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主编了《外国文学简编》……还打算继续学习希腊文、希伯来文等古代语文……这都是受益于童年时代劳动和锻炼。” 朱维之7岁(即1912年)上私塾,他记性好,很快就认识许多字,先生就给他读古书《幼学琼林》等,但是朱维之不喜欢死记硬背,当时正值改朝换代,科举废除了,所以先生也就不勉强学生读古书了。两年后,父亲送朱维之到温州的一家教会小学——崇真小学读书,从此,他的一生就与基督教文学结缘。教会小学的师资力量雄厚,特别是历史老师王乐泉,知识渊博,讲课生动,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17年冬,朱维之从高等小学毕业,在毕业前,他经王乐泉先生介绍到永嘉楠溪上游的一个农村教小学,他到了那里后,许多学生提出要退学,原来,朱维之才12岁,而学生中有的比他还大,这些学生在“小先生”面前觉得不好意思。学生的父母也怀疑朱维之的水平,其中一个家长暗中考他61个难字,所幸朱维之带着一本《中华新编字典》,才没有让他难倒。
初遇名师
1919年,才14岁的朱维之告别了永嘉乡村,进入温州中学(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后改第十中学师范部),在这所名师汇聚的学校里,他认识了令他终生难忘的老师——朱自清,正是他的引导,让朱维之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开始醉心于新文学。朱自清当时才26岁,但是在爱好文艺的朱维之等人眼中,朱自清是值得尊敬的一位,不仅在于他非凡的文学才华,还在于他诲人不倦、性格刚毅的师德。
在温州中学,朱自清是最年轻的教师,可能没有经验,他在上课时很紧张,在学生面前局促、脸红、流汗,许多学生为他担心,但是他教学认真,并以真诚赢得学生的爱戴。朱维之从朱自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终生以之为榜样。对朱自清的授课,朱维之写到:“老师教书或演讲时,声调平平,平得象无风无浪的壮阔江流,但水势深厚,滔滔不绝。他底诗文风格也是这样,如涨满了的潮水,一川溶溶,猗欤盛哉!但绝少波澜起伏,奇峰突冗的奇气。”
在温州中学,朱维之的求知欲望相当旺盛,他喜爱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名人如徐志摩冰心等作品,在中学时代,他就完成了《墨翟的人生哲学》,并在校刊上发表,后来他将此文投稿上海刊物《青年进步》杂志发表,引起主编注意,主编亲自询问作者,得知此文是出自中学生之手,觉得很惊奇。从此朱维之经常给该杂志投稿,《中国最早的文学家屈原》、《诗仙李白》等都是当时完成的,在该杂志创刊十周年出专刊,朱维之写决定他一生道路的文章——《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他还喜欢读一些西方的书籍,他从小在教会读书,是受基督教影响甚深,因此特别喜欢读《圣经》,尤其是《诗篇》、《雅歌》、《约伯记》、《马太福音》等觉得美不胜收。后来他也试着动手翻译一些西方作品,第一篇是美国欧文的散文《航程》,译文显得的很幼雅,居然在校刊中刊出了,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他在文学的殿堂迈出了第一步。在温州中学,朱维之与苏渊雷、金冥若等同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游行罢工,接受了革命的熏陶。
中学毕业后,朱维之迫于生活贫困,选择了免费的金陵神学院,三年神学生生活,他博览群书,确立了他一生研究的方向,潜心研究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至今无人能及。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热血青年朱维之与同学们非常兴奋,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并被委任为第三军宣传科长,跟着北伐军到武汉、开封,后来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屠杀共产党员,朱维之不愿意同流合污,就离职到上海,暂时在《青年进步》杂志所属的青年书局从事编译工作。
峥嵘岁月
1927年,福建协和大学的校长林景润博士到上海招聘教师,朱维之拿着两年前发表的论
文《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应聘,林博士非常赏识,当即录用,在大学里,朱维之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福建教书期间,他受学校委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进修,从事日本文学与中国文艺思潮史研究。在福建,他完成了《李卓吾论》、《李卓吾年谱》两部著作。抗战时期,朱维之困守孤岛,在沪江大学任教,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一书,这是国内最早问世的一部完整的文艺思潮史。 1952年,由于大学院系调整,已经是沪江大学中文主任的朱维之被调往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在南开,他没有职务,许多人为他感到不平,但是他淡然一笑,不计得失,依旧在大学中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
1958年的大跃进及随之而来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中,他率先受到冲击,被打成“牛鬼蛇神”。因他讲授的是外国文学课程,被称为是资本主义的“毒草”,而朱维之就是公开“放毒”。对于这荒唐的逻辑,朱维之后来告诉学生崔宝衡,“我把文学当作美女来欣赏,有人要把她当作尸体来解剖,有理说不清。”
1966年,“文革”到来,朱维之又是第一批被打成“牛鬼蛇神”。在那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朱维之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右派、基督教吹鼓手、大汉奸、镇压革命学生的刽子手等一系列吓人的大帽子。他被剃成阴阳头,脸涂墨水、胸挂牌子与许多教授一道被红卫兵押解上街游行,有的教授不甘受辱而自尽,而朱维之逆来顺受,熬过了苦难寒冬天。在文革中,朱维之身心受损还算是其次,他最痛心的是弥尔顿《失乐园》译稿遭到遗失。朱维之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研究弥尔顿的学者,朱先生是专事弥尔顿作品译介工作的国内少有的学者。从四十年代开始,他就要立志要翻译弥尔顿的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1951年,他完成了《复乐园》的中译本并出版。文革开始后,他翻译的《失乐园》已经接近完成,但是被红卫兵抄家,辛苦翻译的《失乐园》也拿走了,朱维之痛心疾首。在悲愤难言、身陷囹圄中,他没有消磨斗志,而是以弥尔顿作为自励,弥尔顿在王权复辟的黑暗年代,财产被查抄,书籍被烧毁,人身自由被剥夺,双目失眠,但坚持气节,拒不低头屈服,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支持着朱维之的信念,他冒着风险悄悄地翻译了《斗士参孙》。文革结束后,所幸在在归还的物品中还有《失乐园》手译残稿,朱维之欢喜不尽,他经数年努力,对译稿进行重译、补译、修改、润饰,终于在1985年由上海译文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失乐园》中译本,它凝聚了朱先生难以言尽的悲伤与喜悦。在《译本序》中,朱先生对此只作了轻描淡写的叙述:“本译稿经过二十二年,用业余时间断续译成。其间遭遇十年浩劫,译稿丢失、复得、返工等恼人的挫折。”
学者生涯
文革结束,1979年,朱维之重返南开教坛,担任了中文系主任,他不顾年高坚持一
线教学。当时大学中外国文学教育百废待兴,许多教师、本科生苦于没有教材,朱维之下决定编写一套系统的外国文学教材,他于1977年发起倡议,联合京津及华北地区一批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外国文学教材。经过多次写作,反复修订,由朱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外国文学史·亚非卷》和《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相继出版。对这两套教材的编写、出版,朱先生十分认真负责。从拟定大纲、审读初稿,到最后定稿,他都逐字逐句过目、修改,还亲自撰写了有关章节,绝不当挂名主编。这套教材至今还在大学中沿用。 在院校中,朱维之厉行改革,破除了大学中的一些清规戒律,废除了一些无用的形式,为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教师能够放开手脚一门心思做学问。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教工的做积极性,深受教工们欢迎。改革初期,正值拨乱反正,有些教师还习惯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生活方式,而身为系主任的朱先生却很少给大家开会、作报告、布置工作。记得有一个周末,一位教师在系办公室遇到了朱先生,竟下意识地问:“朱先生,今天下午我们该干什么?”朱先生十分幽默地引用了《巨人传》中的一句名言作答:“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在场者无不哈哈大笑。
朱维之一生从教六十五年,著述三十余种,近千万字。可谓桃李天下,著作等身。特别是在在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学领域,精耕细作,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类形容,倒是恰如其分。
“不识抬举”
文化大革命”后期,“评法批儒”风起,李卓吾被指认为法家,身价陡增。某日,
工宣队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偶然发现了朱先生三十多年前的旧著《李卓吾论》,颇为惊讶。当时,朱先生尚关在“牛棚”中,工宣队的头头便找他谈话,希望他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肃清流毒,作个评法批儒的发言。不料,朱先生“不识抬举”,竟说自己三十多年前没有认识到李卓吾是个法家,现在也没有认识到李卓吾是个法家。工宣队头头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朱先生也就失去了一次“从宽处理,提前解放”的机会。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专著
《基督教与文学》
论文集
《李卓吾论》
《中国文艺思潮史略》
《文艺宗教论集》
《圣经文学十二讲》
译著
《失乐园》([英]弥尔顿著)
《复乐园》([英]弥尔顿著)
《斗士参孙》([英]弥尔顿著)《抒情诗选》([英]弥尔顿著)
《聪明之误》([俄]格里鲍耶陀夫著)
《宗教滑稽剧》([苏联]马雅可夫斯基著)
主编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希伯来文化》
所获荣誉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4: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