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华,
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经济理论、农业和农村
发展战略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他
作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学科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对农经学科建设作出了成就;在担任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期间,勇于教育改革,率先提出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实行“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
人物生平
朱道华,1930年4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
黄岩县(今台州市黄 岩区)一个世代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朱文劭,清末进士,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父亲朱有献,知名教育学家,曾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
1949年9月朱道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就读于
农业经济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
沈阳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教。1979年任
农业经济教研室主任,1983年晋升教授,1984 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农经系主任,1984年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农经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至1997年5月任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现任该校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
朱道华还曾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82-198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农经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系系主任联席会会长(1988-1997年)等职务。他在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世界农业经济等领域均有建树。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著作120余篇(部)。他的研究丰富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农业经济理论,为党和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与宏观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贡献。朱道华从20 世纪80年代初起,不仅多次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还多次应邀赴
美国、
德国、
俄罗斯、
日本、
韩国、
加拿大及中国台湾进行考察、演讲、学术交流和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等。
铺筑农业院校农业经济学科建设的基石
朱道华在农业教学和管理的岗位上,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教研室主任到大学校长的经历,使他对
农业经济学科成长和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先后开设了农业经济系10余门主干课程,他主讲的《
农业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1984年后,他与赵天福教授共同担任全国统编教材《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主编,这部教材已修订过3次,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已列为全国重点教材,目前朱道华正在主持修订第四版。朱道华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设外国
农业经济学课程,在20世纪80年
代与贾健教授共同主编了这一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20世纪90年代,又开设世界
农业经济学并主编了该课程的全国规划教材。他在担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农经、农工组召集人、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农经学科组组长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系系主任联席会会长期间,多次主持
农业经济管理教育改革、专业设置、教材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的研讨。学科组共同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多为国家教委和
农业部教育司所采纳作为法定的改革方案。朱道华在此期间成为中国高等农业院校
农业经济管理学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积极探索高校改革的新路
1989年9月,朱道华担任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以后。作为学者型的校长,面对着过多的历史欠账和继承下来的学校“办社会”的种种压力,他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于中国历史上照搬
前苏联的模式,使多数院校隶属关系被严格地制约在条块分割的局面中。国家、部委、省市,由于任务有别和经费渠道不同,便一而再地重复建校或盲目拔高;而基础好、人才多的院校,却不能承担隶属关系以外部门的任务,更不能得到相应的投入。这样就使得国家本来有限的教育投入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朱道华于
1989年提出的这一改革思路,使得国家的教育投入提高了效益,省、市减少了重复投入,院校发挥了潜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一改革模式,率先在
沈阳农业大学实施,使这所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院校,先后承担了
辽宁省、沈阳市的人才培养任务,沈阳农业大学成为由农业部和辽宁省共建的大学之一,进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
二是注重学生素质提高
沈阳农业大学试行“模糊专业、按系招生、基础加模块”的培养方案。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过细的学科分工和过窄的专业设置,使得学生就业的选择受到限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在本行业内具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人才培养的效能。
沈阳农业大学从1990年起,实行了模糊专业、按系招生的方案,同时,在各院、系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的专业方向,即“模块”,使学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是积极推进科教兴农
沈阳农业大学的基础是上海
复旦大学农学院与原
沈阳农学院于1952年合并建立的。这所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和优良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与干部。这所大学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历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类科研课题。但由于条块分割的制约,一方面使学校的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人才和成果大量地积压;另一方面大学所在地——
辽宁省农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难题又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为推动科教兴农,按照辽宁“东西南北中”的布局,设立了5市11县30个乡镇的科教兴农基点,派出30多名教师分成若干个科教兴农小分队,常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蹲点,又组织300多名教师,来往于学校和基点之间。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辽宁迅速推广应用,将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带回学校,实现了双向沟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7年朱道华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集中精力于
农业经济的教学和科研,为祖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懈地努力。他认为“中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前景,它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重大意义,献身于农业的大学师生,应该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光荣使命。”
主要论著
1 朱道华.现代农业的概念和中国农业现代化.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2 朱道华.借鉴外国,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
光明日报,1979-07-26
3 朱道华.论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改革.
农业经济问题,1980(4):16~21
4 朱道华.论机械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机械学报,1980(2)
5 赵天福,朱道华,刘崧生等.社会主义
农业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6 朱道华.论中国农业中的商品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1981(4):3~8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