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战
军事术语
机动战有助于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参战力量的能动性,对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转化双方力量对比、转变战场形势并夺取作战胜利起重大影响。
按作战空间,分为陆上机动战、海上机动战和空中机动战;按作战方式,分为兵力机动战和火力机动战。机动战有助于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参战力量的能动性,对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转化双方力量对比、转变战场形势并夺取作战胜利起重大影响。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机动战理论与实践,对未来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动战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即已初露端倪。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中,吴军千里远征,沿途经历五战,攻入楚都(郢)。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具有初步机动战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前205~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和前127~前119年的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由于大规模使用骑兵而大大提高了作战行动的流动性、进攻性、突然性和速决性,机动战的特征更加明显。世界其他国家机动战的产生也较早。前490年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之战,希腊重步兵在米太亚得的指挥下,通过机动对波斯军队实施两翼包围,以少胜多,显示了机动战的某些特征。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军在亚历山大东征中,将机动战实践又推进了一步。前218~前201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队和罗马军队将机动与交战有机地结合起来。近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军队编制及其装备的不断改进,机动战经历了数度兴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和飞机用于战场,客观上为机动战重新崛起准备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大量装备了具有高度机动突击力的飞机、坦克和舰艇,使机动战再一次成为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并呈现出立体、大纵深特点。战后,机动战理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性的有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和美军空地一体战理论等。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全纵深同时攻击、超视距精确火力打击和空中超越突击等机动作战样式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动战理论是在传统的运动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运动战在现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刘伯承指出:“所谓运动战,就它在军事上的精义说来,应该是叫‘机动战’。”20世纪30年代初,红军在各次反“围剿”作战中,广泛实施运动战,丰富和发展了运动战理论和实践。解放战争时期,运动战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作战形式,其作战实践和作战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运动战理论。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更新,对机动战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单一以陆上作战为主的运动战理论逐渐被全方位的联合机动作战理论所取代,机动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形式。机动战区别于其他作战方式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作战力量的正规性、优势性,作战行动的机动性、进攻性和战线的不固定性。既不同于阵地战,也不同于游击战或特种战,本质是主动灵活。主要特点是:①战场透明度增大,隐蔽企图和行动困难。②抗敌火力打击问题突出,部队生存面临严重威胁。③部队机动频繁,机动中指挥和保障难度增大。④机动与反机动斗争激烈,“走”与“打”融为一体。⑤战场情况变化急剧,创造和捕捉战机难度增大。⑥信息对抗强烈,指挥通信保障难度大。⑦参战力量多元,各军种、兵种协同更加复杂困难。信息化局部战争中,机动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隐蔽突然,善捕战机;攻防结合,积极进攻;重点打击,速战速决;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快速集中,适时分散;灵活反应,力争主动;动中造势,局部集优;信息主导、电子压制;选准目标,打敌要害;注重谋略,以谋制胜。组织实施机动战的核心是创造和捕捉战机。创造战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阻打相济、迫敌突出,后退一步、诱敌深入等。捕捉战机是指挥员基于战机已形成或即将形成的战场态势,为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而进行的重大决策。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组织实施机动战应把握的问题是科学预见,充分准备;严密侦察,掌握敌情;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快速机动,迅速捕捉战机;随机应变,连续进行作战。随着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队的机动力、火力、突击力、电子战能力、信息支援能力显著增强,机动战的主动性、进攻性、流动性、灵活性、速决性、突然性更加突出,部队机动更加频繁,机动与反机动斗争更趋激烈。现代高技术电子兵器和指挥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作为“软杀伤”手段之一的信息战已渗透到战场的各个空间,信息化条件下的机动战将成为未来主要作战形式。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9:1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