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古属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
李之仪之
从兄。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曾任户部、工部尚书,三迁御史中丞,以善治仁厚吏称。是自明代即被供奉于庆云乡贤祠的一位先贤。
人物生平
宋熙宁三年(1070年),李之纯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满腹经纶、廉洁奉公、公忠体国,朝野皆有名声,同时他在文学、史学等方面俱有成就。李之纯初任主簿,后升任度支判官,出任江西转运使。不久,李之纯升任成都路转运使。成都路地少人稠,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靠官府减价发售官米六千石,供应民食。言官上奏,认为这虽然给百姓带来了一定好处,却损害了国家利益,应予免除。皇帝下诏,令朝臣们讨论这件事。李之纯尖锐地指出:成都老百姓仰仗皇恩浩荡,依靠这些粮米已经生活了百余年,今天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饭碗?经过一番争论,皇帝还是听从了李之纯等人的意见,依旧例行事。在成都路,李之纯任期届满,因其政绩颇佳,朝廷特命继续留任。
宋元祐元年(1086年),加龙图阁直学士衔,任职沧州。后诏还任户部侍郎。不久,又改集贤殿编撰,再出任河北都转运使。很快,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暂且主持开封府事务。不久,以直学士身份又暂且主持成都府事务。诏还,晋宝文阁侍制,任命他为太仆卿,升任户部尚书,又升任御史中丞。辗转数任,皆以善治仁厚吏称。
李之纯虽系朝廷命官,但同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宋朝实行以文治国的方针,把尊师重道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李之纯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认为近世儒者,推论大道,穷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论佛,却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坠于邪见,疑误后生。他因此对儒家学者有关论佛、辟佛的言说,进行分类条理,编定为《鸣道集说》。李之纯在该书中“援儒入佛,推释附儒”,闻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李之纯有《楞严》《金刚》等经的注释及诗文集,论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观点成为当时主张三教合一说的代表性思想。
在北宋的文学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一样,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李之纯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大都写得简洁流畅而又丰满生动。
李之纯一生交游甚广。与苏轼、苏辙及“苏门弟子”黄庭坚等人关系密切,多有诗词文赋唱酬。与
冯山、
沈遘、
元绛、
王安国、
吕陶、
范祖禹等朝中重臣多有文字交。与理学家
程颐等交厚,在礼部郎中、赠太师冯山的《安岳集》中,有赠李之纯诗文二首,对其为人为官赞誉甚高。
因李之纯身患疾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中,御史
刘拯劾李之纯阿附苏辙,降职单州太守。很快去世了,时年75岁。留有奏议5卷,文集20卷。
李之纯淳厚、博学,门徒甚广,著名学者王从之即是其中一位。李之纯去世后,王从之以诗歌之、颂之,对其为人、为文以及为民的情怀均甚为感佩。
史料记载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
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临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
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
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