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弦
著名武术家、北拳南传武术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践行者
李佩弦(1892年—1985年),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佛山。著名武术家,西关正骨医家,自幼习南拳客家拳,讲求武医结合。1916年加入上海精武会,先后师从赵连和、罗光玉、陈子正、吴鉴泉等,是民国时期佛山武术进校园的主要组织者,武舞结合(精舞舞蹈)的主要创编者,北拳南传武术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践行者。
个人生平
李佩弦自幼习南拳、客家拳。1916年(亦说1919年、1920年)参加上海精武会,先后从赵连和、罗光玉、陈子正、吴鉴泉、诺那和图克图、熊长卿等分习潭腿、少林拳、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行拳10路、连拳5路、罗汉拳108手、易筋经以及刀、枪、剑、棍和大杆子等。
苦学6年,获精武会高级毕业证书。后任中央精武会摄影部长、舞蹈部主任、教务主任,曾参加精武马戏团赴东南亚诸国表演。
李佩弦1958年任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2年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
李佩弦,少年时代学过客家拳。1916年参加上海精武体育会,经过6年系统学习,跟赵连和学少林拳,跟罗光玉学螳螂拳,跟陈子正学鹰爪拳。此外还学了行拳10路,连拳50路,罗汉拳108手。他刀、枪、剑、棍、大杆子等样样通晓,并获得精武会高级毕业证书。后任精武会摄影部部长、舞蹈部主任等职,曾参加精武会马戏团赴东南亚演出。
民国12年(1923)起,受总会的指派,赴广东佛山筹创精武分会,任主任。不迄半年时间会务大振,筹建佛山精武大礼堂,开辟运动场,并从上海请来几位高手担任教练。后创办元甲学校和陶洁女子学校。因此他在该地颇有威望。后到广西梧州,创广西精武分会,任会务主任。随后到香港,任香港精武会国术主任。又到泰国,创建了罗精武分会、东南亚的星洲女会和罗坤德、明德两所学校,为精武会在东南亚各地发展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回广东后,任广州精武分会会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广州武术协会曾主办抗日杀敌大刀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提倡尚武健身,振兴中华,并在沙面教授吴式太极拳。1957年,率广东武术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会。
1959年,任广州中医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在学院建立起武术队,讲究武医结合,传授气功疗法。
1961年广东省高教局、卫生局联合举办大中学生气功训练班,李佩弦担任教练,参加学习的有3000多人次。
李氏毕生致力于尚武健身,振兴中华。1957年率广东武术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评奖观摩会,推广各门类的武术,体操,气功等活动以增气力,强筋骨,御疾病。擅用点穴理伤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其手法开合有度,刚柔相济,强调骨折患肢早期从事合理的功能缎炼重要性。治疗劳损诸症用药主张益气健脾,养血荣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佩弦提倡尚武健身,振兴中华,致力于医学事业,兼在广州沙面传授吴式太极拳。
晚年随李氏学习理伤手法的学生众多,同道中人称其:武林全才,杏林长老。
人物关系
师父
熊长卿、赵连和、罗光玉、陈子正、吴鉴泉
弟子
李家驹冯达英黄锦清关荣健林应强罗国华黄泽霖李传锦刘金钊等。
儿子
身为李佩弦之子,李家驹修习易筋经得自家中的口传心授。李家驹除易筋经外,还精通传统中医正骨、推拿、针灸等,是佩弦武医流派创派人和掌派人。2022年,熊式易筋经进入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不久,李家驹成为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论著
李佩弦擅于总结经验,勤奋写作,1960年编成《八式保健操》、《气功大成》;1962年和1977年编写《易筋经》、《八段锦》两本书,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982年开始,他在《武林》杂志发表了少林合战拳1~4路,尚存遗稿有《气功概论》、《鹰爪十路行拳》、《少林五战拳》等。
他曾在《新中医》、《羊城晚报》、《广东体育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为宣传武术和医学作出了贡献。
人物贡献
李佩弦能编,能导,能演,当年流行于社会的“共和舞”即其创编。
精武会出版的大批书籍与拍摄的电影,皆有他的心血。佩弦多才多艺,人称“文武秀才”。
众多易筋经流派中,熊氏易筋经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全称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三级呼吸法,简称易筋经呼吸法。其发源于广东梅县熊家。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李佩弦,在1936年拜熊长卿为师学习熊氏易筋经,1947年李佩弦移居广州,传授熊氏易筋经。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3 16:31
目录
概述
个人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