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纯
阜丰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学纯,男,山东临沂人,1955年5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现为齐鲁工业大学)。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阜丰集团公司董事长。2019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1130位。
个人简介
在山东莒南,坐落着一家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国际化生物制品公司,它就是阜丰集团有限公司。阜丰致力于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是全球第一大味精和谷氨酸生产商、全球第三大黄原胶生产商。
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李学纯从一个带着煎饼上学的农家子弟,成为了世界第一谷氨酸生产商的董事长。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波及到了莒南县酒厂,全厂负债1.4个亿。已在酒厂工作了近20年的李学纯从危机中看到了机会。他联合其他人以26万元资金买下了酒厂内味精、饲料等五个分厂的产权,组建了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从此,这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1998年,李学纯开始了他全国范围的“捡破烂”运动:当时,全国的味精行业全面进入低谷,100多家味精厂破产倒闭。到了低谷势必重新反弹,李学纯看到了机会,想借机扩大规模进行资产重组。他没钱买新设备,而破产企业想卖设备,这样的买卖做起来显得非常容易。他南下海南、广州,北上黑龙江、吉林,西至新疆、甘肃,东边到过大连,一圈下来,满载而归。
从1999年底到2004年底,阜丰第一年挣了300多万,第二年是600多万,第三年翻到了1500多万,第四年是3000多万,2003年是5390万元,2004年是8500万元。历经十年创业,跋涉似舞,经历了金融危机考验后的李学纯和他的阜丰集团,面对未来十年,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充满信心,必定再创辉煌。
个人经历
1982年李学纯大学毕业到山东莒南县一家白酒厂参加工作,并当上了厂长。但当时白酒行业竞争激烈,李学纯不得不思考,究竟做什么才有前途。
时值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提出要加快经济改革,部分国企破产重组。李学纯瞄上了与酒厂一墙之隔的山东莒南味精厂:“一方面情况熟悉,另一方面是听说,这家厂资源不错,就是管理不行,如果管理搞好了,肯定能赚钱。”
1999年,李学纯带领原酒厂的40多名“兄弟”集资195万元,买下了这家净负债2000万元左右濒临破产的味精厂。在当时的沂蒙山区,195万元不是小数目。“这个厂搞不好,很多人就要倾家荡产,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李学纯说。
但是,要发展就必须买设备,买设备却没有钱。李学纯告诉记者,资金严重缺乏,是当时制约味精厂发展的最突出矛盾。于是,李学纯想出了一条另类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用最便宜的价格,接手其他厂家的闲置设备。
当时,国内味精企业有200多家,但整个行业处于低潮期,有2/3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大量生产设备闲置。“人家一个车间的机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我们花10万元收购回来;3台锅炉新的要1000多万元,我们买别人处理的二手锅炉,只花了30多万元。”李学纯靠二手设备支撑起了企业发展。
“这就像吃臭豆腐,听起来不雅,吃起来不错。”李学纯告诉记者,曾有来访的领导认为满厂的二手设备“丢面子”,但他觉得,“你们有你们的看法,民企有民企的做法。”
价格战逼退对手
2003年,味精厂从“全国规模最小”发展到全国前十名。正当阜丰发展初上轨道之时,整个味精行业再一次陷入结构调整。
“味精成本的70%是玉米和煤炭。”李学纯告诉记者,当时的生产基地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于是阜丰开始在中西部寻找新基地。但这一次,阜丰的扩张不再“丢面子”,而是打出了“阜丰速度”的旗号。
2004年,阜丰陕西宝鸡设立年产6万吨的谷氨酸(味精主要原料)工厂;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新厂区的建设速度也让同行竖起大拇指。
有了原材料支持,掌握了成本利器,2007年,阜丰利用内蒙古煤炭和玉米的成本优势,发起价格战。
“2007年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30%,其他味精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很快,此时我们主动降价。到2008年下半年,全国的味精生产企业还剩下20家。”李学纯表示,通过行业整合,有实力的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盈利空间,阜丰集团的营业额也从2007年的24.5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35.9亿元。
尽管在价格战中尝到了甜头,但阜丰的未来并不全然依仗价格战。李学纯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阜丰开始了黄原胶项目的4年研发历程。据了解,黄原胶主要功能是增稠,用于食品行业和石油开采。生产黄原胶的企业全球只有几家,虽然生产技术难度较高,但利润也大。阜丰的黄原胶项目年产能近4万吨,毛利率达到35%。
“味精属于传统产品,虽然每年消费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一个行业终究有限度。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开发新的产品,黄原胶就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李学纯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14:14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