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兰(1925年8月10日一1992年5月30日),
评剧演员。出生于
梨园世家,先从师
京剧后演评剧。她的嗓音圆润,唱腔优美,低音婉转迭荡,高音清爽激昂,李忆兰的唱腔典雅中蕴含大家之风范,她的唱腔在评剧发展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市一至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文联理事,剧协理事。
1925年,李忆兰出生在北京一个戏曲世家。母亲
李桂云是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父亲付崇阳是京剧花脸演员。李忆兰童年时代深受家庭的熏陶,每天清晨跟随母亲到北京的公园喊嗓、练功,15岁拜京剧演员王宝坤为师,正式学京剧,专攻青衣、花旦。她扮相好看,嗓音圆润,过不多久就登台演出了。演过京剧《
御碑亭》《宝莲灯》《
玉堂春》等戏。
1945年李忆兰到河北省南部地区演出,正赶上那里解放,她在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参加了
晋冀鲁豫答八分区的“光明剧社”,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她演过现代剧《光荣花》《四劝》《求雨》《两锭银子》等等。
1949年,李忆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她和丈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李和曾同志一起随“华北平剧社”来到北京。这个剧院后改为中国京剧院。这一时期,她演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在《三打祝家庄》里,扮演
顾大嫂,1950年在上海演出时很受欢迎。
解放后,她和爱人、京剧高派传人
李和曾一起进入文化部直属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夏,李忆兰改行学
评剧,加入首都实验评剧团(后改为北京市评剧团)。
1952年,北京市评剧团要排《女教师》的新戏,从中国京剧院借来了李忆兰,经过四十天的紧张排练,排演的《女教师》大获成功,此剧在汇演中,剧本得了优秀奖,李忆兰获得演员二等奖,之后她从中央的国营剧团调到
民办公助的北京市评剧团。到北京评剧团以后,严于律己,虚心求教,拜
喜彩莲为师。为了学习老师铿锵有力的演唱技巧,经常连续一上午吊嗓子,练嘴皮子,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之后,不久就初步掌握了
评剧艺术的规律。当剧团合并并到中国评剧院以后,她经常与当时许多著名演员同台合作,边演出边学习。她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在喜派的基础上,又吸取众家之长,运用小口落子的唱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评剧旋律更加丰富,更加抒情。
她在《
张羽煮海》一剧里,扮演龙女琼莲,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少女形象,在这出戏里,他的演唱和表演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北京市的戏剧汇演中得了奖,反响很大。她和
新凤霞合演的《
花为媒》拍成了电影。李忆兰还在《
无双传》《在烈火中永生》《红色宣传员》《
苦菜花》《金黛莱》等30多出戏里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主要角色,巡回演出走遍了多半个中国。经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和同台老演员的切磋磨砺,她逐渐成了一名很受观众欢迎的艺技纯熟的
评剧演员。
1986年,据《
戏剧电影报》第二期的第一版报道: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
评剧《
高山下的花环》荣获演出、剧本、导演、音乐、表演等13项奖,
北京市文化局,市文联和剧协向评剧院颁发了奖旗,奖金,并授予著名演员李忆兰“
精神文明奖”的奖状
李忆兰虽非
评剧科班出身,但基功扎实,入门快,加之嗓音高亢激昂,行腔圆润流畅,同时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着重学习喜(彩莲)派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派名家之长,充分发挥自己掌握京剧、
河北梆子及抒情歌曲等多种演唱方法的优势,丰富和发展了评剧声腔艺术,形成自己朴实、真挚、流畅、抒情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2015年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诞辰90周年,中国评剧院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举办了三场演出和一场研讨会以示纪念。此次纪念活动作为首场演出的《张羽煮海》堪称李派名剧,该剧唱舞兼备,很有艺术魅力。折子戏专场分别为《无双传》的“清秋凉夜”、《樊梨花斩子》的“斩子”和《拜月记》的“拜月”。这三出戏皆为李忆兰的代表作,经典唱腔成为后人学唱的典范。
2022年5月31日,为纪念李忆兰先生,
中国评剧院开展“忆兰永流芳——纪念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先生逝世30周年”系列活动。因为疫情影响,以线上发送纪念文章、展播优秀剧目的形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