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祐,
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该中心成立于2014年10月27日,是
耶鲁大学在校外建立的首个全球中心,旨在深化耶鲁大学和中国的长久合作。作为该中心首任董事总经理,李恩祐负责联系商界、政界和学界的思想者和决策者,通过组织活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并发扬耶鲁大学引领世界进步、为全球各领域培养领袖人才的宗旨。
教育背景
1996-2000
耶鲁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双学士
2004-2006
斯坦福大学,法律博士(J.D.)
工作经历
2000年大学毕业后,李恩祐进入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做金融分析师。
2006年取得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J.D.)后,她曾在
美国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Sullivan & Cromwell LLP)当律师,并曾任威猛公司(Vermeer Corporation)的亚太地区法律顾问。
2008年,李恩祐回国加入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负责专项及私募投资项目。此外,她在耶鲁北京校友会(Yale Club of Beijing)也非常活跃,13年进入顾问委员会,并且长期担任耶鲁本科招生校友面试官。2022年9月23日,李恩祐已获委任为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
社会活动
耶鲁北京中心
成立于2014年10月27日的
耶鲁北京中心,是耶鲁大学在其300余年历史中首次在海外设立的实体中心。耶鲁将首个中心设在中国,一方面因为耶鲁与中国有180余年深厚的历史联系,一方面也显示了耶鲁与中国深化合作交流的意愿。
作为耶鲁校友(’00, Morse College)的李恩祐出任该中心董事总经理,负责联系各界精英领袖,促成各方就全球面临的紧迫挑战和问题进行对话。中心一年多来组织举办了几百场活动,涉及环境、能源、医疗、慈善、教育、公益等主题。
出生于香港的她,通过
耶鲁北京中心这个平台,为中美两国架起了一座跨文化、跨国界的沟通桥梁。
在李恩祐的努力下,中心已筹备建立“全球工商管理联盟”,将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批京沪港高校囊括在内,与耶鲁大学展开进一步合作,使香港和内地的更多高校享受到耶鲁大学的优势资源。
Lean In China
儿时就有领袖梦想的李恩祐,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领导者的舞台,但她深感一个女性进入领导层的艰难,并发现领导层的女性占比太低。2013年,她和几位好朋友受到Facebook首席运营官(COO)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一书的启发,决定创立一个女性互助组织,于是Lean In Beijing诞生了。三年下来,这个女性组织在20多个城市和50多所高校建立了分会,组成了Lean In China,通过三个项目(圈子计划、导师计划和领导力计划),培养和挖掘了无数女性领导者。
李恩祐说,“我们通过在全国建立活跃的女性圈子和互助社区,帮助女性树立自信;通过导师计划为职业女性找到学习榜样,支持她们的职业发展;通过开展领导力讲座和软技能培训课程,为她们打造交流平台,建立人脉,培养女性领导力。”
在
耶鲁北京中心的活动中,她也经常邀请女性领导者分享成功经验。她还和“
世界女性未来发展学院”(WAFW)建立了合作关系。
关于提升女性领导力,她建议了三种方式:女性帮助女性、男性帮助女性、以及女性帮助自己。她说女性首先要自信,而且要互相鼓励;参加女性领导培训项目也是很有益的,还有同辈的鼓励和支持。
人物评价
全球青年领袖
2016年3月,李恩祐入选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该项目遴选了121位来自全世界、各行业40岁以下的最具潜力的领导者,有科学家、政府人士、未来商业领袖、
社会活动家、艺术家等,在接下来的五年任期中,与往届的成员交流合作,通过开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项目,不断激发他们的潜力,进一步成为能够解决现实挑战、促进社会进步的领袖。
李恩祐说,今天世界面临的众多难题,没有哪个问题可以被限定在某个地区或领域,无一不是需要各领域各地区的人才大力合作才有可能解决。而她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联系商界、政界和学界的思想者和行动者,通过
耶鲁北京中心这个平台,促进中国和世界开展意义深远的对话和合作。
世界经济论坛对她的评语是“致力于促进中外决策者和领袖开展对话,为社会各界和全球各地区培养领导者。”
李恩祐说,当选“全球青年领袖”很受鼓舞,“未来我希望能通过耶鲁北京中心和Lean In China,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传播知识、搭建沟通桥梁,也为持续推进女性领导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表文章
推荐书籍
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 by Daniel Bell
推荐理由:
“The book provides an illuminating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pproach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since the late 1970s. It debunks a lot of assumptions behind non-Chinese reportage on China and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who seek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