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4年10月27日,耶鲁北京中心是
耶鲁大学首个校办国外实体中心。中心秉承耶鲁大学引领世界进步、为全球各界培养领袖人才的使命,旨在促进全球青年、精英和领袖进行跨国界、跨领域交流和对话。
“耶鲁中国缘”
耶鲁大学与中国有着近200年的历史渊源。清朝道光15年(1835),耶鲁毕业生
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开创了眼科医局(the Ophthalmic Infirmary,)(1859年改名
博济医院,即今天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孙中山曾以“逸仙“之名在其附设的医学堂学医),四年后另一位耶鲁毕业生塞缪尔·鲁宾·布朗(Samuel Robbins Brown)来华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式的西式学校,
容闳(Yung Wing)曾就读于该校,不久跟着布朗去了
美国。
容闳(1828 - 1912)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第一位取得西方大学学位的中国人。回国后,他积极倡导西学东渐、洋为中用,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促成了
留美幼童班。詹天佑即是第一批幼童班的学员,于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
1878年,
耶鲁大学任命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 - 1884)为中文专职教授,开启了耶鲁的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传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今天,耶鲁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教授的大量著作都有中文版,并且在国内很畅销。1901年,一群耶鲁校友创办了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旨在促进教育、卫生与文化的交流,至今仍十分活跃。
新世纪以来,多位国家领导人访问耶鲁大学并发表了公开演讲,在演讲中称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历史渊源和背景为耶鲁北京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中心的成立
鉴于耶鲁与中国深厚长久的友谊,和深化合作交流的需要,2014年4月耶鲁大学宣布在北京建立其首个面向全校的海外实体机构——耶鲁领袖中心(Yale Leadership Center),后更名为耶鲁北京中心,定于2014年10月27日正式启动。中心的成立得到耶鲁校友
沈南鹏、黄中核和耶鲁友人
徐小平的捐款和支持。
耶鲁北京中心的成立,可为耶鲁各学院和组织在北京举办研讨班、会议和培训项目等提供专用场地和设备。耶鲁大学现有100多个研究中国或与中国大学的科研人员、政府机构和独立研究所合作的科研项目,涉及广泛的学科。
耶鲁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说,“耶鲁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学府。中心选址在北京能保持和延续大学与中国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关系。该中心不但有助我们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够为耶鲁各院系和中心带来更多机会,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们展开更多富有成果的合作。”
中心的宗旨
耶鲁北京中心的建立“更加有助于耶鲁大学实现致力于为社会各界和全球各地区培养领袖的愿景。凭借耶鲁大学作为全球性研究型大学的丰富资源和其历来与中国的紧密联系,该中心的建立旨在促进决策者和思想领袖们就各种紧迫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及坦率交流。”
中心的团队
首任董事总经理为
李恩祐(Carol Li Rafferty)女士。
李恩祐女士出生于香港,12岁到美国留学,200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与国际事务双学士学位,2006年取得斯坦福大学法律博士(J.D.)学位。2008年前,在华尔街的投行和律师事务所工作。回国后加入中国主权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专项和私募投资项目。她一直对提升女性领导地位有极大的热情,2013年和几位职业女性朋友联合创立了女性互助组织Lean In Beijing,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Lean In China。2014年10月出任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负责联系中国和世界政、商、学等领域的精英和领袖,促进对话和交流。2016年3月当选为
世界经济论坛“
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 Forum)。世界经济论坛对她的评价是“致力于促进中外决策者和领袖开展对话,为社会各界和全球各地区培养领导者”。
中心的设施
耶鲁北京中心坐落在首都朝阳区CBD国际财源中心B座36层,拥有1530平方米的空间,主要包括一个阶梯教室(可坐70人)、一个多功能厅(120人)、一个讨论室和两个小会议室,配备了先进的音频、视频设备和同传设备,可实现远程
高清视频会议和双语言对话,为中心的各种活动提供空间便利和技术保障。另外的四间私人办公室和敞开式学生工作区可供耶鲁大学的师生使用。中心配有无线网络,上网便捷。
中心的活动
耶鲁北京中心自2014年10月27日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几百场活动,包括讲座、论坛、峰会、研讨会、发布会、培训项目等,涵盖教育、医疗、环境、慈善、商业、投资、艺术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