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钢铁冶金学家
李文采(1906年9月9日—2000年3月1日),土家族,湖南永顺人。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06年9月9日,李文采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
1919年,在塘沽读高小三年级。
1926年,转入南开中学读书。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从交通大学毕业。
1932年,被分配到湘鄂西苏区协助建立电台。
1933年,自费去德国留学,先在西门子公司实习,后进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当研究生。
1939年,获得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械系电热专业博士学位。
1944年—1945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
1946年,任天津中国原料公司总经理。
1949年4月,参加南下干部团;5月,任华东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副处长;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
1950年,参加修建成渝铁路,负责成渝铁路所需钢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1952年,任职于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
1954年5月,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1983年,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
1983年—2000年,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0年3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49年,李文采参加了上海及华东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建立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规划上海、杭州、南京电力网工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组织钢铁冶金试验项目,首次在中国半吨转炉试验了纯氧顶吹,炼成合格钢水一百余炉,进行了真空下铸钢和连续铸键试验,完成型焦实验和太原钢铁厂等型焦半工业性试验,在首钢、包钢等厂进行熔融铁矿用炭还原制取铁水的试验;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把工作重点放到开发自己的钢铁冶金生产新工艺,提出“优化、连接化、自动化和防止公害”的三化一防标准,以改进现有工艺;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炼铁、炼钢、精炼、连铸等工艺的意见,包括综合利用中国矿产资源和钢铁工业技术更新改造等。主张中国在新建、扩建钢铁企业之前,应尽快开发由各种新工艺组成的系列生产线,即A线:熔融还原炼铁、吹氧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后处理;B线:负责铁矿预还原、废钢准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后处理。A线、B线都达到最优化的工艺,争取钢铁冶炼生产的更大效益,成为投资少、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品种多、质量高和能够提供巨大经济效益的先进钢铁生产线。
截至2000年3月,李文采在《钢铁》《钢铁研究学报》《力学学报》等期刊上共发文2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钢铁工业的新技术及对推广新技术的一些意见》《中国中小钢铁厂的技术改造》《中国钢铁生产工艺的改革》《钢铁冶金新技术》《用煤炼铁半工业试验》等。
[1]李文采,赵施格,王明超,等.钢水直接浇铸厚板坯试验[J].钢铁,1988(09):18+26-28.
[2]干勇,李文采.双履带活块循环式薄板坯连铸机实验研究[J].钢铁,1992,27(6):5.
[3]周明,李文采.底吹钢包气液两相流结构的研究[J].钢铁,1990(5):14-18.
[4]周明,李文采.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气液两相流中的应用[J].力学学报,1991.
[5]周渝生,李文采.煤粉含碳球团炼铁半工业试验[J].钢铁研究学报,1992,004(003):1-7.
[6]王龙妹,金振坚,高锋,等.用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装置对金属溶液进行电解脱氧[J].钢铁研究学报,2000,12(6):4.
[7]周渝生,李文采,杜挺,等.煤粉含碳球团炼铁半工业试验[J].钢铁研究学报,1992.
[8]周明,李文采.气液两相流的流场特性研究:随机轨迹分离流数学模型[J].金属学报,1990,26(3):7.
人才培养
李文采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讲授《钢铁冶金学》等课程。
截至2000年3月,李文采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和2名硕士,他们中有的成为了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如冶金材料专家干勇院士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文采的父亲李烛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文采3岁时,李烛尘离开湘西赴北京会试不第,漫游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随后又去了日本求学。李文采的母亲郁氏带着几个儿女一直生活在毛坝。李文采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
人物评价
“李文采对指导中国钢铁冶金新工艺技术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金属学会评)
“他(李文采)诸多的前瞻性新技术思想为中国冶金新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红星网评)
“李文采是中国冶金新工艺的开拓者。”(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评)
参考资料
李文采.中国科学院学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6:4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