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森(1910年6月7日—1998年8月30日),河北省霸县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绥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宣传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中共嫩江省宣传部长兼省军区宣传部长、民主学院院长、军调处中共少校参谋,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松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至1957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1963年至1965年天津大学党委代理书记,1978年至1982年天津大学校长。
人物生平
李曙森,1910年6月7日生于河北省霸县北燕家务村。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在河南信阳师范学校、太原
成成中学任教。李曙森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河南鸡公山东北中学领导“民先”工作,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西新军二纵队六团政委、晋绥军区第八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静乐阳曲中心县委书记、外国记者访问团接待团长、军区联络处长等职。
1945年后,历任
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为民主联军、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西满分局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长、中共
嫩江省委宣传部长兼省军区宣传部长、民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富拉尔基地委宣传部长兼景星县委书记、哈尔滨市教育局长、
松江省教育厅长兼哈尔滨市教育局长。在任松江省教育厅长兼哈尔滨市教育局长期间,他提出了教育的新型正规化问题,适时地将学校教育由东北解放初期的思想改造为主转变为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曙森任外交部亚洲司专员、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期间,李曙森根据老解放区经验,在农村,积极推行冬学,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卫生知识的传播;在城市,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一年来的职工业余教育》、《开展职工文化学习,贯彻干部与积极分子为主的方针》等文章,推动了全国业余教育工作的发展。1953年11月以后,先后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副书记。历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政协党组成员。1961年3月,在《高等教育六十条(草案)》起草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和采纳。1961年11月,他起草了《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十六字方针,同时提出了七条具体要求。如各地应从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中,审慎选拔一部分基础好、教学或科研方面有成绩、造诣较深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树立学术水平的标兵和形成学科的核心力量;从两年以上助教或讲师中选拔一批政治条件好、业务上有一定基础、有发展前途的人,作为脱产或半脱产的研究生;根据需要与可能,组织开设各种师资队伍进修讲座和外文班等。意见后经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和补充,形成天津大学文件《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决定》。
文化大革命中,李曙森受到严重迫害。平反后,他先后任天津外国语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天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名誉校长。在任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期间,他关心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积极支持学校的工作。1983年,他与三位老教育家联名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院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在高教战线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曙森经常深入教研室和学生宿舍,相互交流意见,勉励师生努力学习和工作。1997年春,他在病榻上写下了《随想录——关于天津大学的办学思路》的文章。文章最后勉励全校师生:“向原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看齐。我希望天津大学也能办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愿我校教师有些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者。盼我校毕业生中能出第一流的科学家,能有人发现一条两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自然科学领域增添一两个公式或定律。”
1998年8月30日,李曙森因病去世,终年八十八岁。1999年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宋平为李曙森题词:“李曙森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教育家,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6月,原国家教委主任
何东昌为李曙森题词:“社会主义教育忠诚的奠基人,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倡导者。怀念知名教育家李曙森同志。”
教育思想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系的核心。李曙森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制度的重要奠基者。1953年,他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在对天津大学党建工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实行党委制的一些意见》,提出了党在学校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的党组织,今后将按照党章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领导和监督”,“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改进与提高各方面工作,使我们的高等工业教育完全适合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试行党委制。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与监督的根本措施”;“实行党委制是建立党对全校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他的一些建议既具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对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由李曙森同志执笔拟就了《关于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工作条例(草案)》,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制定提供了系统的参考意见。李曙森同志的这些见解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构建高校管理体制,乃至当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力量,是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李曙森始终认为提高师资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的关键,是办好学校的首要环节,无论在怎样的政治环境下,始终坚持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
李曙森一贯注意正确、全面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依靠教师办学,爱护和保护知识分子,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特意选派了一批教师赴苏联留学进修,这批教师回国后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探索新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出了成绩,成为天津大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一举措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尚属罕见,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经验。
1961年,他起草的《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师资培养方针。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李曙森不仅着眼于当前,而是着眼于10年、20年,甚至更远。1980年,在谈到专家问题时,他说: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专家世界观的科学化;知识的综合化;职能的多面化。宽厚而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作为一名专家,应该精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实际中有效地应用;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和相近的若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前提。要想真正做出贡献,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职能,职业内的和职业外的多种职能。一个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工程师,他首先应该是一位生产工作者,并且还应具有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专家职能多样化是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专家的实质所在。他的建议提出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培养的新要求和教师努力进步的方向。
工科院校也要多学科综合发展
李曙森在工科院校工作了半个世纪,熟悉、了解工程教育,对于单办工科的利弊心知肚明。1959年,在修订天津大学教学计划时,他就强调数学、物理、力学、化学为重要基础理论课,必须加强。在专业设置上,他主张专业范围要宽些,综合性大些。为推进天津大学工科与文理科的结合,他曾率团到北京大学洽谈合作事宜,双方签订互助合同,实行交流互补,开我国大学合作之先河。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全面发展,认为高校特别是天津大学这类学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他指出:“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30年一贯制……现在必须考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的改革问题了;考虑如何提高培养目标,减少与合并划分过多过细的专业,使学生受到较广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教育;考虑建设发展的远景和科技的新成就而增设必要的专业。”此后,天津大学进行了专业调整,新增专业、系所,扩宽专业口径,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学分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
出版图书
社会纪念
李曙森教育基金
2010年,在李曙森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倡议发起设立“李曙森教育基金”,旨在弘扬和传承李曙森教育的思想,加快天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步伐,激励天津大学师生传承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也为天津大学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一个纪念李曙森校长的渠道和平台。
李曙森塑像
2020年10月2日,在天津大学125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卫津路校区落成一座他的半身雕像,以致敬和纪念李曙森老校长的杰出贡献。雕像坐落在老校区图书馆二楼中庭处,面向通往一楼的宽敞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