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椿(1935.6.1- )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现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家环保部两委委员、国家民政部减灾委专家组成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5年6月1日,李泽椿于江苏省南京市出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跟随其父亲迁往四川。
1946年李泽椿全家回到南京。因其父亲不愿随同所服务的机构迁往台湾,遂于1948年李泽椿全家转往上海。
1951年7月,李泽椿参军到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司气象干部训练班(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二期学习,从此开始了其气象工作生涯,李泽椿先是学了5个月的政治,紧接着是4个月的气象观测学习。
1952年,建立汉中军分区陕西略阳气象站并从事天气预报与观测一线工作,后在兰州气象干校当助教,辅导学员观测。
1955年,被选送到北京气象学校(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专班学习。
1956年,李泽椿申请参加全国高考,因李泽椿是调干,北气校破例同意在校生参加高考。之后成功考入
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开始是本科四年学制,以后由于向科学进军又改为五年制、六年制。
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李泽椿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师从
谢义炳教授。
1965年,李泽椿北大地球物理系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进入中央台实习,当了名预报员,走上了业务工作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近三十年。
1983年-1996年,先后担任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1987年评为正研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5月20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请为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大气科学工程化的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建立汉中军分区陕西略阳气象站并从事天气预报与观测一线工作。1978年开始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研究建立了我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81年投入使用。“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我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 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八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完成后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李泽椿主要贡献在于作为组织者和主要参加者,1978年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1981年投入使用,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中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 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
“八五”期间研制了中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提升了中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
李泽椿组织协助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了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并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和群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开展了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研究。
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性研究:如钱正英主持的国家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任专题组副组长主持《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专题。
主持徐匡迪负责的国家发改委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对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的进行的咨询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中《农业资源保证与环境安全》专题。
主持钱正英负责的国家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东北自然环境历史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
承担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跟踪评价10个973项目(据2016年7月中国气象局官网信息显示),这些项目涉及气象、地震、海洋等领域。
[1]王建捷, 李泽椿.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 气象学报, 2002, 60(02):146-155.
[2]王建捷, 李泽椿.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C]// 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2002:146-155.
[3]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02):160-168.
[4]李泽椿, 朱蓉, 何晓凤,等. 风能资源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气象学报, 2007, 65(05):708-717.
[5]李泽椿, 陈德辉. 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01):1-15.
[6]矫梅燕, 毕宝贵, 鲍媛媛,李泽椿,等.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J]. 大气科学, 2006, 30(03):475-490.
[7]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J]. 大气科学, 2004, 28(05):747-761.
[8]何立富, 陈涛, 周庆亮,李泽椿,等. 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05):655-665.
[9]杨成芳, 李泽椿, 李静,等. 山东半岛一次持续性强冷流降雪过程的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02):442-451.
[10]王鹏云, 李泽椿. 灾害天气和中尺度气象学研究[J]. 气象科技, 2001, 29(01):10-14.
[11]郭进修, 李泽椿.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J]. 灾害学, 2005, 20(04):106-110.
[12]马清云, 李泽椿, 陶士伟. 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及其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试验[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04):488-493.
[13]毕宝贵, 鲍媛媛, 李泽椿. “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01):34-44.
[14]MU Jianli, 王建捷, LI Zechun. 2005年6月华南特大连续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扰动分析[J]. 气象学报, 2008, 66(03):437-451.
[15]杨成芳, 李泽椿, 周兵,等. 渤海南部沿海冷流暴雪的中尺度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2007, 30(06):857-865.
[16]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秦岭大巴山地形对陕南强降水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03):485-494.
[17]李晓莉, 何金海, 毕宝贵,李泽椿,等. MM5模式中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及其数值试验[J]. 气象学报, 2003, 61(05):526-539.
[18]孙军, 李泽椿. 西北地区沙尘暴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J]. 气象, 2001, 27(01):19-24.
[19]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05):505-514.
人才培养
李泽椿作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硕博生导师已培养毕业了十余名博士、硕士生(2016年7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现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国家环保部两委委员、国家民政部减灾委专家组成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评价
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 李泽椿以积极的心态, 用务实的精神,不断的追求卓越。(杂志《
科学中国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