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平(1908~1996年),广东省梅州市
兴宁市坭陂镇人,李济平是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嘉应商会荣誉会长、梅州市兴宁市荣誉市民、香港华都饭店和中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个人简介
李济平(1908—1996),广东兴宁坭陂镇高沙岭人。12岁上学,在坭陂教会乐育学堂、本村青莲小学念书。1925~1928年,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奔走他乡,在泰国当织布工人。1929年夏,在新加坡当锡矿工人。1932年,到香港国华布厂做工。不久,独立创办新华布厂,生意兴隆,工厂规模不断扩大。1942年冬香港沦陷,不得不关闭工厂回兴宁。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返港经营新华布厂,并创办联华布厂。几年后,在广州与张中畊合资开设新华布厂。其间,与进步人士交往密切,从多方面支持革命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兴奋异常,率先在新华、联华2家布厂挂起几十面五星红旗。1979年以来,积极支持家乡经济建设。1980年,会同刘宇新、罗焕昌、伍肇仁、林尚聪等旅港同乡投资210多万港元(其中李济平135万港元),与县政府合办兴宁棉纺厂,并提供1.2万纱锭全套设备。
关心桑梓教育等公益事业。30年代起,就捐款、捐物修建母校青莲小学、坭陂中学膳堂及厨房等。1956年,大力支持兴宁创办华侨中学。1978年,独资600多万港元兴建占地2.67公顷、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济平中学。1989年,捐资50万元兴建坭陂镇教师住宅楼,捐资50万元兴建坭陂镇卫生院医务大楼。1990年,捐资40万元改造青莲小学,并为济平中学、济平小学设立50万元的奖教奖学基金。同时,为侨务办公室、华侨旅社等9个单位捐款、捐物,为县外贸局、工人医院等7个单位捐赠小车、大车或救护车等,累计捐资1000多万元。
广泛团结嘉属7县旅居香港的各阶层人士,先后5次组织嘉属商会会员回国观光。言行笃实,恪守信誉,深孚众望,从52~70岁,连续18年担任旅港嘉属商会正、副会长。1979年后,虽年逾古稀,仍担任旅港嘉属商会荣誉会长。
曾在南洋漂泊和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谋生的李济平先生,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十分强烈,几十年来作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事事表率,带动许多旅港同胞回乡投资实业兴办公益。
李济平
先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对家乡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并为家乡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从1957年至1980年,他先后协助家乡办起了水电站、染二厂、
兴城镇针织厂、棉纺厂等,为兴宁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济平先生一贯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深谙发展科教与振兴家国的关系,对兴办教育更是情有独钟。他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家乡百废待兴,求贤若渴,毅然决定捐资600多万港元兴建济平中学——梅州市改革开放后第一所由港澳侨胞独资兴建的完全中学。
据不完全统计,李济平先生先后为家乡各项事业捐款达700多万港元。
人物生平
李济平先生是兴宁
坭陂高沙岭人氏,生于1908年9月29日。祖父李顺康是位老实农民。父亲李庆才是前清武秀才,有一身好武艺,为人刚正不阿,主持正义,在济平3岁时便辞别人世。母亲黄霖招是一位勤劳的客家妇女,因早年孀居,生活非常艰苦,为了养活孩子,她既耕田又织布。济平自幼跟随母亲学织布,解经纱、做纬子,常常天还未亮就跟随母亲进城卖布。
李济平12岁上小学,先在
坭陂教会乐育学堂,后在本村青莲小学念书。在老师的启发和教育下,开始懂得了爱国爱民的道理。
1925年—1928年间,他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革命失败,全县有五六百人被杀。李济平虎口逃生,奔走他乡,先到揭阳后到汕头,仍无处藏身。一天机遇幸临,在汕头海港,他挤进开往泰国的轮船,熬了7天7夜,来到泰国,当上织布工人。
1929年夏,李济平从泰国来到新加坡,在大北叻当了锡矿工人,为洋人挖矿,饱受剥削和欺凌。艰苦的劳动和生活使他深深感到“无国就无家。国家地位低微,华侨就抬不起头来做人”。
1932年,李济平从新加坡回到香港,在李自蕃的国华布厂做工。由于在新加坡已掌握了有关各种机器的性能和纺织技术,他很快成为技术熟练的师傅。他为人敦厚,在工人中享有威信,很多工人鼓励和支持他独立办新华布厂。经过多年的经营,资本从小到大,到上世纪40年代初已拥有电动织布机40多台,上百个工人,且有储藏数十万码布匹的货仓。生意一片兴隆,形势越来越好。可是当他鸿图初展的时候,1942年冬香港沦陷,由于李济平先生平日同情和支持抗战革命活动,与抗日爱国力量
东江纵队有密切联系,所以日寇、汉奸都指名要杀掉他。处境危险,他不得不关闭工厂,决定将库存的1000多担布匹转移到内地兴宁去。岂料沿途遭劫,抵兴后已只剩一百多担了。1943年夏,李济平回到梅州兴宁老家,那时潮汕沦陷,又遇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济平先生决意再回香港,重振他的事业。是年秋,他除了恢复经营新华布厂外,还办联华布厂,几年后,工厂从十几台电动织布机发展到400多台,后来又在广州投资20万港元同张中先生合资开设新华布厂。这时,正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年代,活动在香港的进步力量把新华、联华两个布厂作为革命力量汇聚联系的地方,许多进步人士与济平先生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从多方面支持革命事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兴奋空前,即在新华、联华两间厂首先挂起几十面五星红旗,表示自己对祖国新政权的拥护。此举激怒了右派势力,他们伺机要下毒手干掉李济平。1956年香港发生了右派暴力事件,李济平先生受到疯狂袭击,工厂被纵火焚烧,汽车被砸烂后用汽油烧毁,并且扬言:“活捉李济平!宰掉李济平!”形势非常严峻。幸得爱国同胞的掩护和营救,他才免遭毒手,改名李安,躲过了风险。事后,我国政府组织对受害者慰问和救济,济平先生表示:“坚决拥护政府严正立场,维护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国家对受害的同胞给予慰问和救济是必要的,至于我的损失是次要的,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那就是最大的胜利。”他的
民族气节深得人们的赞赏和敬仰。
爱国爱乡办实业
李济平先生在香港以满腔的政治热情,欢呼新中国诞生。但是民族资本家中有的人不理解党的政策,都十分害怕共产党。广州不少工厂宣布歇业,有不少资本家把资本往外转移。然而,针对这一情况,李济平先生偏偏这个时候在广州河南潘家祠新办一间“一联布厂”(后为染二厂),投资几十万港元,装上最新电动织布机50台,委任陈锦坤为厂长。为了加强这间新办布厂的技术力量,济平先生特地从香港新华、联华两间布厂挑选几十个技术熟练的师傅到“一联布厂”工作。中共华南分局方方同志与朱光市长一起前往“一联布厂”视察。方方同志对济平先生说:“为什么人家都害怕共产党,纷纷把资本往外转移,而你却大胆投资新办工厂呢?”济平先生笑着回答:“我从1925年大革命起开始就认识共产党,它是一心为人民的党。共产党挽救了国家,要振兴民族,要振兴国家,就要大家共同出力,我出点力是应该的。”方方同志和朱光同志被其爱国真情深深感动。1952-1954年间,他继续扩大投资。人家说他“傻”,他却说,“为着民生,为着振兴祖国,我取之于香港,用之于国家和人民,这是我的本分。”1954年,广州私营企业进行联营改造,他愉快地带头,起到了推动作用。1955年,他的长子李亮宏高中毕业了。他鼓励他在省内高一级学校继续上学,学好本领,1961年因商务急需,李亮宏也到香港来,成了李济平的得力助手。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李济平、李亮宏父子为振兴家乡实业,先后协助家乡办起了水电站、染二厂、制衣厂、
兴城镇针织厂、兴宁棉纺厂等,为兴宁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1979年,根据国内对外开放的政策,最先采取来料加补偿贸易方法,供料给兴宁染织二厂加工花格布100万码,执行结果,双方获利。接着便引进先进设备装备该厂,计先后购进柴油机1台、抓毛机3架、全新织布机80台,从而使该厂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不到两年时间,该厂不但还清了购机贷款,而且创汇400多万港元。随后又引进100多台全新的
电动缝纫机和配件与地方合作经营制衣厂,对兴宁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由于香港当局限制全新成套制衣电动缝纫机进口大陆,造成当年亏本。但自后数年生产发展形势稳步上升,获利颇丰。此外,协助城镇办起了有42台针织机的兴宁第一间城镇针织厂,在
坭陂家乡兴办布厂。与儿子李亮宏之好友刘宇新先生合作,投资购买120台电动织布机,协助
坭陂在深圳办综合加工厂;与
梅州港胞联合投资购买电动织布机124台,为梅州地区兴办布厂。兴宁向来织布业发达,但从来都是有织无纺,织布的棉纱,全靠外地输入。济平先生久有改变这种状况之意,因此在1980年一经地方当局提出兴建纺纱厂,就得到济平先生的赞同。他们父子会同刘宇新、罗焕昌、伍肇仁、林尚聪等旅港同乡组织公司,共投资210多万港元(其中李济平先生135万港元)与地方合办兴宁棉纺厂,港方公司提供12000纱锭全套设备。香港《文汇报》为此刊登了《李济平先生、刘宇新先生访问记》,表彰了他们热心桑梓建设的爱国爱乡精神。
李济平先生深深懂得一条真理,只有团结全体侨胞港胞一齐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方能尽快使祖国繁荣富强。为了广泛团结嘉属(
梅江区、
梅县区、
兴宁市、
五华县、
丰顺县、
大埔县、
平远县、
蕉岭县)八区县旅居香港的各阶层人士,沟通祖国与旅港嘉属实业家的联系,李济平先生与孙城曾先生等一道,继承旅港嘉属商会的光荣传统,不断健全组织,加强团结,先后五次组织嘉属商会会员回国观光,亲自担任观光团团长,每次都有百位会员参加。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旅港同胞对国内政策诸多疑虑,李济平先生总是多方解释,甚至说愿以自己的脑袋担保回国观光同胞的安全。正因为他言行笃实,恪守信誉,深孚众望。所以他从52岁起,一直到70岁,整整18年他连选连任旅港嘉属商会的正副会长。当他年逾古稀时,人们深为他的精神感动,一致推戴他为旅港嘉属商会的荣誉会长。
热心桑梓科教兴邦
李济平先生关心、热爱桑梓教育事业远自上世纪30年代末,
抗日战争初期,他就捐赠1.5件棉纱(每件40包)给青莲小学,用于修建母校校舍。1941年间又投资1500元光洋兴建坭陂中学膳堂、厨房等。当地父老李超伦先生等每每谈起济平先生慷慨捐资办学的感人事迹,均甚为赞赏。1978年,他又为青莲小学捐赠1万元维修校舍,充实设备。
改革开放以来,李济平先生深深地理解实现四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技人才必须靠学校培养。教育事业是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因此,他们父子决心在
坭陂高沙岭独资兴建济平中学。这间学校自1978年8月破土动工至1981年9月29日落成,历时3年,建筑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占地近40亩,耗资600多万港元。据悉,济平中学是梅州市最早由一人之力独资捐建的一间完全中学。济平中学的创办,为兴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83年,
胡耀邦总书记来梅州视察得悉这一情况,曾在大会上热情地表彰了李济平,伸出大拇指一再肯定。
从1985年到1995年间,李济平父子又做了一桩桩大事:1989年捐资50万元兴建教师住宅楼,为学校数十位教职员工解决了住房。1990年间又捐资40万元,把青莲小学全部改造为楼房式的新校舍,又为济平中学、济平小学设立奖教奖学基金50万元。1996年济平先生逝世后,李亮宏更是操心,年年回来了解学校的情况,慰问教师,1998年春宴请教师,与教师聚会,并赞助10万元,用于装备科学楼和作为奖教奖学基金。李济平先生捐资兴学的义举,在梅州市旅外华侨同胞热心桑梓教育、慷慨捐资办学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十分绚丽的报春梅。
李济平父子除了对兴宁教育事业作了巨大贡献之外,还为家乡其他方面的建设诸如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外事侨务、社会民生等作出贡献。
1996年8月14日,李济平不幸病逝,终年88岁。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亲属成员
李济平的12个子女个个有造就,留学英、美、加、澳等得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学士学位1人,大专程度2人,高中程度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