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季伟
济南军区原炮兵副政治委员
杜季伟(1911年―1983年),又名杜成德,化名刘鹤亭,是鲁南铁道队首任政委。祖籍山东省苍山县兰陵。
人生经历
早年生涯
杜季伟兄弟四人,数他最小,三个哥哥务农。他们常以挑担和推车打短工来补助生活之不足。杜季伟家住在距县城百余里的沈家坊前村。虽然家境清贫,其父杜清殷却坚持供养小儿子杜季伟读书,期望他出人头地。杜季伟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9岁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顾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13岁时,因生活所迫辍学,随父逃荒到安徽大别山一带讨饭,仍以坚强的毅力抽空勤奋自学。16岁返乡入高小读书,第二年考入临沂乡村师范攻读。他省吃俭用,但仍交不起学费,由老师和同学们资助总算熬过4年,以优良的成绩毕业。
参加革命
1933年夏天,他毕业前夕,中共临郯中心县委书记刘之言等领导了苍山暴动。一时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语口号,在他家乡的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他初步懂得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为穷人谋幸福的。乡师毕业后,他先后到沈家坊和文峰山小学教书两年。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搞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宋宜安。在宋宜安的启发下,他积极协助其发动农民从事抗日运动,为后来建立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
1938年初,杜季伟在鲁南山区漫溪村,由宋宜安介绍,参加了人民抗日游击队。5月,他受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委书记王永福的派遣,到滕县抗日训练班学习。7月,经徐仲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他被派回家乡一带,从事地方抗日武装的政治宣传工作。10月,他所在的武装编入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他被提升为连长。一个月后,改任连政治指导员。他抗日意志坚定,好学上进,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政治工作的骨干。
杜季伟在当时的部队中是知识分子。他爱好文艺,能歌善舞,经常自编些歌曲,教战士演唱,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在那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在军政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他主动抽空写标语口号,画宣传画,帮战士写家信,宣传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抗日政策。他平易近人,与战士交知心朋友,善于团结和教育各种性格的人,是大家公认的一位好政治工作者。战士们除在公开的场合称他指导员外,私下都亲昵地叫他杜先生。1939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他被任命为营副教导员。
任职铁道游击队政委
1940年,杜季伟进入而立之年。政治上比较成熟,处理问题更加老练,遇到紧急问题能妥善处置,上下级都比较满意。同年1月,支队政治部派他到鲁南铁道大队任政委。
杜季伟乔装打扮到枣庄后,在地下交通员刘景松的带领下,找到了枣庄铁道队负责人洪振海王志胜,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杜季伟化名刘鹤亭,名义上是炭场子的管账先生。他传达了苏鲁支队首长,正式批准铁道队改为鲁南铁道队的命令和任命书。
鲁南铁道队刚成立时,只有11名队员。他们多是枣庄煤矿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纪律涣散,个别人还有吃喝赌的坏习气。但是,他们都出身贫寒,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垄地,靠在“两条线”上爬火车搞东西糊口。日本侵略军占领枣庄后,他们扒火车上的煤炭时常被捉住,遭敌人捆绑吊打,饱尝人间苦,对日伪恨之入骨。杜季伟到任后,按照老红军、老八路的革命传统,从阶级教育入手,以讲故事、拉家常的形式,耐心做队员的政治思想工作。随着炭场子的不断扩大,又逐步吸收了部分队员。同年4月,他们抽出七八名骨干,在枣庄西南20里路的小屯村,办起一期训练班。杜季伟教政治课,洪振海负责军事课。5天结业后,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队员们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保密观念和集体观念。
鲁南铁道队诞生后,在临城南北,中共地方党组织又组建两支铁道队。为统一领导,经协商和报请上级批准,于1940年7月,将三支铁道队合编为鲁南铁道大队。全队100余人,杜季伟任大队政委。他与洪振海,王志胜等大队领导人齐心协力,严格纪律,很快就把这支人民武装整顿和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虎队”。他们遵照鲁南军区指示,统一部署战斗任务,分散活动,飘忽而来,神不知鬼不晓地离去,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杜季伟在这支抗日武装中,行政职务是政委,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政治上顽强坚定;在军事上勇敢、灵活机动;在工作上掌握政策,联系群众,是队员们公认的好领导人。他为这支人民武装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立下了卓著的功绩。
鲁南铁道大队创建以来,杜季伟和洪振海、王志胜,刘金山等大队领导人一起,率领全队队员扒铁路、炸桥梁、断敌交通、截敌列车、破敌通讯设施、搜集情报、奇袭日伪据点和兵营,搅得敌人六神不安。他们截获了大批军用物质、布匹、钱款、支援了山里的抗日军民。后来,又保护交通线、护送过往干部,安全、通畅地保持了山东敌后根据地与党中央的联系。所有这些特殊的战绩,都有力地配合了抗日部队反“扫荡”,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鲁南军区首长的多次表扬和奖励。
转入地下工作
1944年1月,杜季伟奉命调任中共枣庄工委书记,从事城市地下工作。在那艰苦的环境里,他充分发挥善于隐蔽、乔装打扮的特长,秘密发动敌占区失业工人和市民。在日军投降后,他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又组织起一支人民武装,初称枣庄矿警总队,后改称枣庄工人支队,杜季伟任司令员。
回到部队
1948年3月后,杜季伟改任中共凫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同年8月,又调回部队。先后任二十一团和徐州警备第一团政治委员。由战场转入解放后的城市,他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复杂的斗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杜季伟又调任鲁中南尼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9年12月,他奉命率部队到微山湖区“剿匪”,兼任中共湖区工委书记、湖区办事处主任和湖区“剿匪”指挥部副政委等职。一年后,“剿匪”工作胜利结束。
后期任职
1952年4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十二师副政委、政委和炮五师政委。
1966年3月,杜季伟晋升为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他爱好广泛,潜心苦练书画艺术,创作了大批的山水、花卉等美术作品。
“文革”中被免职。1975年12月,复原职。
晚年生活
1981年6月,离职休养后,积极关心和支持党史编写工作,撰写了许多颇有历史价值的革命回忆录
1983年7月,他被中共枣庄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聘为特邀顾问。
人物逝世
1983年8月21日晚9时许,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于济南仲宫,终年72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0:07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