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1914-2004),现、当代剧作家、散文家。原名桂苍陵。江西九江人。14岁开始在《
九江日报》发表诗和散文。1932年在
上海中国公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
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组织三三剧社,并参加
左翼文学和戏剧活动,组织《
杂文》社。1935年发表第一个剧本《烽火》。1937年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1940年去桂林任《
戏剧春秋》月刊编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奉命组建
新中国剧社。 1943年至
昆明先后任《群报》和《评论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任香港大千
印刷出版社社长。1948年底转入太行山区中央
领导机关工作。1950年任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1957年后历任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对外友协上海分会副会长等职。其间,60年代曾长期从事亚非作家协会工作。主要创作有话剧《无名英雄》、《难忘的岁月》、《上海战歌》、《动荡的年代》、《彼岸》、《欧洲纪事》、《梦迢迢》,
儿童剧《初升的太阳》,
电影剧本《
长虹号起义》、《
兰兰和冬冬》、《先驱》,散文集《西非日记》、《五月鹃》和《飞絮·浪花·岁月》等。
杜宣(1914-2005) 原名桂苍凌。江西庐山县人。剧作家、散文家。1914 年生。先后担任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务。
他于1932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学习时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党所领导的上海
学生运动,捣毁
白俄报馆,被学校当局开除。1933年初组织三三剧社,并参加了左翼戏剧联盟;同年9月去日本留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回国。在日本学习期间,曾从事
左翼文学和戏剧活动,组织杂文社、中华留日学生艺术界聚餐会、戏剧座谈会及中华留日剧人学会,幷和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联系密切。从日本回国后,在武汉组织了部分进步青年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1940年后,去桂林担任《
戏剧春秋》月刊编委。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接受党的指示,在桂林建立
新中国剧社;该社曾是由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的西南四个
演剧队、救亡团体和文化界进步人士的一个
战略据点。在此期间,重庆、桂林两地曾举行“郭沫若五十岁诞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他以郭沫若的流亡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话剧《英雄的插曲》,得到郭沫若的首肯。1943年在昆明担任《群报》总编辑。1944年任《
评论报》总编辑。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去香港担任大千
印刷出版社社长。1948年转入太行山区党中央机关工作。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担任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1957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及
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1年后即长期从事
亚非作家会议的工作,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常驻代表,和
杨朔、
韩北屏等作家为亚非及
世界各国作家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及国际的反修反帝斗争作了大量的工作。粉碎“四人帮”后,他任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
文化局顾问及
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和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任职务。2004年8月23日,91岁的杜宣在上海
华东医院病逝。
杜宣出版作品16种。其中有话剧剧本7种:《抗美援朝大活报》(与丁力合写,
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出版)、《无名英雄》(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出版)、《难忘的岁月》(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上海战歌》(又名《姜花开了的时候》,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初升的太阳》(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出版)、《动荡的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出版)《彼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电影剧本3种:《
长虹号起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出版)、《无名英雄》(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
蓝蓝和冬冬》(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出版);剧作集《杜宣剧作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散文集4种:《西非日记》(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五月鹃》(
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年出版)、《杜宣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飞絮·浪花·岁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少儿读物《好孩子毛小弟》(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出版)。杜宣以话剧创作为主,作品多取材于革命武装斗争生活,具有人物感情丰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