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
杜文秀(1823—1872),字云焕,号百香。本姓杨,原名杨秀,清永昌府﹙今保山﹚人,回族。中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
人物生平
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于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一个杨姓回族商人家庭,取名杨秀。10岁后过继给姨妈为嗣,改姓杜,更名为杜文秀。他自幼勤奋好学,13岁即通晓儒家典籍,14岁考中秀才,16岁补廪膳生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汉族地主团练“香把会”勾结官府屠杀回民,制造了“保山惨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获公正处理。咸丰六年(1856),官府支持临安(今建水)汉绅霸占回民银矿,屠杀回民。云南巡抚亦密令各地“聚团杀回”,遂于蒙化(今巍山)起兵,旋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汉、彝、哈尼、白、傣、纳西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烽烟遍及云南。同年10月,他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提出“联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满清”等响亮口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杜文秀的义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公平交易,农工商各安其业,人心悦服。他响应太平天国的号召,实行轻赋税、重生产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在起义军内部,注意民族团结,大量启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期,占领云南53县,多次粉碎清军的大规模镇压。同治六年(1867)十月,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攻占楚雄等数十城。后因太平天国失败,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并采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东征失利。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为免遭屠城,服毒后被解送清营,英勇就义。
轶事典故
1855年,回、汉豪绅争夺楚雄石羊银矿,发生械斗,总督恒春乘机惨杀回民。文秀在永昌回汉争讼中入狱。1856年由云州回民起义首领蔡春发营救出狱,即在云南蒙化(今巍山)起兵,招募回彝民数千,9月16日攻克大理。10月17日被推举为大元帅,建立政权。
他一上任,就下令废除清朝年号,用甲子纪年,改用明朝衣冠,旗帜一律用白色,以与清军相区别。他又把大理都督府改为大元帅府,大理新政权宣告成立。杜文秀高举起反清大旗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占了周围53座城池,半个云南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主张“三教同心,联为一体”,“三教”是佛教、伊斯兰教与彝族教。
1858年,云南巡抚岑毓英采取分化诱降策略,使另一支回军主力马如龙等叛变后,集中重兵镇压杜文秀。1872年,清军进攻大理,杜文秀于12月26日服毒后自赴清营,要求保全大理军民性命,被岑毓英所杀,起义失败。
人物评价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文秀的反清实践,可以说,体现了一项英明的行动纲领,这就是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文秀的这一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
文化遗迹
“元帅府”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内。四周城墙高3米,宽2.1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一座城中之城。议事厅殿上挂有杜文秀手书对联:天生英雄夺回汉朝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儿乾坤。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下兑村。原墓建于1872年,1983年重修。墓高5.7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2 21: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