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实验室
总部位于加州旧金山的美国公司
杜比实验室(Dolby)是由Ray Dolby博士于1965年创建的,他在美国设立的杜比实验室,先后发明了杜比降噪系统杜比环绕声系统等多项技术,对电影音响和家庭音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中常常用到的杜比技术主要包括杜比降噪系统杜比环绕声系统。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州旧金山的美国公司。
历史沿革
创建
杜比实验室是由 Ray Dolby 创建的,Ray Dolby 从高中时代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他为加州雷德伍德城的 Ampex 公司做兼职工作。 大学时期,他加入了 Ampex 工程师小组,该小组专门致力于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该设备于 1956 年推出,他工作的重点是其中的电子部分。
1957 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Dolby 获得了马歇尔奖学金,得以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在剑桥学习了六年之后,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Dolby 作为中央科学仪器组织的联合国顾问在印度工作了两年。 1965年,他回到了英国,并在伦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杜比实验室有限公司。 由于始终是一家美国公司,公司于1976 年将总部迁到了旧金山
杜比实验室是由瑞米尔顿杜比博士建立的。杜比博士1933年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成长于旧金山湾区。他16岁还在高中读书时,就在Ampex公司打工。该公司是美国最早生产磁带录制设备的厂家之一。稍后,他负责开发该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录像机的电子电路部分。
1957年杜比自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提供的马歇尔奖学金,研究长波段X光。1961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接受联合国任命前往印度担任为期两年的顾问。
作为一个业余录音爱好者,杜比博士多年以来认识到在磁带上录制音频或视频信号时本底噪声对录制质量的损坏。在印度时他开始认真地思考一种降低噪声而又不损害录制质量的办法。他的这些探索成为后来杜比A降噪,B降噪和C降噪系统的基础。
1965年回到英国后,他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用以实施他在印度时想到的方案。1968年成立了以“杜比实验室”命名的公司。尽管在公司成立的前10年,工作的中心在英国,但它一直是一家美国公司。1976年后,公司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旧金山
1965年,第一台杜比A型降噪器(A代表音频Audio)生产了出来。该系统的设计能针对多种音频降噪应用,尤其是可以解决录音棚中录制母带时磁带录音机产生的噪声。到1966年为止,已经有好几种降噪技术问世,但它们都多少要损害录音质量。因此杜比博士当时面临的困难是如何使业内人士和潜在客户相信他的技术。那时,多轨录音机,从4轨,8轨,16轨到24轨,开始应用,当多轨录制的磁带进行混音时,其混录的两轨母带噪声电平比双轨直接录制的母带要高很多。
1966年1月,Decca唱片公司英国部认为杜比A型降噪器确能如杜比博士所描述地那样发挥作用,于是定购了9台杜比A301A型降噪器,首次应用于1966年5月在维也纳录制阿什肯那齐演奏的莫扎特的一些钢琴协奏曲。1966年11月,Decca出版了第一张应用杜比A型降噪器录制的唱片-由索尔第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随后,录音行业开始承认并大量使用杜比A型降噪系统。一开始只用于录古典音乐,当多轨录音技术推广后,便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不久,全世界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开始将“杜比”与高质量录音联系在一起。
随着希望将杜比发明的降噪技术用于民品录音机的呼声的不断升高,在一家美国商用磁带录音机制造商KLH公司的敦促下,1967年4月杜比实验室开始研制更实用的民用降噪技术,起初称为“简化杜比系统”,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杜比B型降噪技术。在杜比B降噪技术的开发接近完成时,杜比博士作出决定,杜比实验室将不生产民用音频产品或称消费电子产品,而是向厂家授权杜比的技术,再由已经很成熟的厂家进行应用生产。到1974年底,杜比实验室的授权厂家已达47家,包括了所有消费类音响器材的主要生产厂家。
此后,杜比实验室开发了一系列的技术:C型降噪,SR(频谱录音),S型降噪,HXPro,杜比立体声杜比环绕杜比定向逻辑,AC-1,AC-2,杜比数字(AC-3),杜比E。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专业及民用音响器材,电影录音,影院回放设备,数字广播等方面。
除了设在旧金山的总部,杜比实验室目 前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或联络办事处:洛杉矶,伍顿巴赛(英国),伦敦,布里斯班,纽约,东京,上海,北京,香港。
制造专业设备
Dolby 在公司新成立时期第一次开发的技术被称为DolbyA型降噪技术。 这是一种复杂的新音频压缩和扩展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专业磁带录音时固有的背景咝咝声,而不会对录音素材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虽然系统具有许多新创意,但只对软信号进行了处理,而保留了可以天然屏蔽未处理噪声的响度信号,并把频谱分割成多段,以防止传统宽带扩展器固有的脉动(噪声调制)。
杜比制造了自己的第一个系统,主要是向录音公司推广这款产品。 正是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为今天杜比实验室的全球高营业额打下了基础: 利用公司自己的工厂制造专业音频产品。 除了其它特点,不产生副作用是杜比降噪技术与之前降噪技术的不同之处,这为它在全球各个录音和电影声音制作机构内实实在在的赢得了一席之地。
尽管第一眼看上去降噪(NR)显得不过是个小发明,应用范围有限,但是它对音频行业的影响却意义深远。 举例来说,多音轨录音技术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繁荣一时,而唯一的原因就是杜比 A 型降噪技术。 没有它,各条窄音轨组合会产生非常大的磁带噪声,多轨混合的结果将无法接受。 而该技术应用于消费类格式和电影音响时,其影响同样深远。
杜比技术
杜比降噪系统
杜比降噪系统主要用来降低录音或放音的噪声。在70年代就已经广泛地用于家用录音机中,那时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录音机和原声音乐磁带上标有的符号,其意思就是表示该机具有杜比降噪功能,该磁带则是采用杜比降噪方式录制的。当然,这种录音磁带只有在带有杜比降噪系统的录音机中放音才能获得满意的降噪效果。
环绕声系统
杜比环绕声系统则是美国杜比实验室为改善立体声质量而研制成功的影院音响系统。在立体声电影院中,为了给观众创造出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觉,除左右声道外,还装了能强化银幕上声音效果的中置声道和能使观众获得环境气氛与特殊效果感觉的环绕声道。这一环绕声道用了许多扬声器,沿两侧墙面和后墙并联架设。由于多声道直接录制和传输即昂贵又不方便,1976年,杜比实验室发明了杜比立体声电影系统,把左、中、右、环绕四个声道的信息经降噪后按一定方式编制记录成两声道。在播放时再按相反的方式还原成四个声道(即4-2-4方式),从而实现了多声道与二声道的兼容传输。杜比环绕声系统在70年代末拍摄的《星球大战》中,成功地实现了声音方向与画面移动的同步,让观众感受到声音从头顶呼啸而过的方位感和现场感,引起了电影界的震动,因此这一系统后来在电影院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为了在普通家庭中也能欣赏到与电影院类似的效果,杜比实验室又对“杜比立体声电影系统”进行简化、浓缩,相继推出了“杜比环绕声系统”和“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系统”。现 在我们常说的杜比功放,大多指是带有“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解码器并获杜比实验室认证的AV功放
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DOLBYPro-LogicSurround),是对第一代“杜比环绕声系统”进行改进后的第二代家用视听环绕声系统,发布于1987年。从80年代末到现 在,已广泛用于录像机、LD、VCD等影视节目声音效果的录制中,当然,其解码系统也就自然地落户到AV功放中了。该系统有左、右、中置、环绕四个声道,并采用了特殊设计的方向性增强电路,能根据节目信号的实际情况对各个声道的相对强弱做出随机应变的巧妙调整,从而使声像定位感、方向感、移动感以及声场原貌的再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强化,真正地实现了家庭中的“影院”效果。于是,杜比功放成了人们组建家庭影院的首选器材。当然,必须是带有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的碟片与杜比功放相配合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
杜比数码
DOLBYDIGITAL
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尽管在性能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它仍旧摆脱不了模拟技术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了满足下一代电视广播的要求,在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的基础上,1994年杜比实验室与日本先锋公司发布了他们合作研制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多通道影视音响系统:AudioCoding-3,取其字头命名为AC-3,1997年又更名为杜比数码:DOLBYDIGITAL。它既可装备到电影院去,又可配置到家庭影院中来。
杜比AC-3是一个压缩/解压缩系统。它采用先进的数码压缩技术,应用了杜比独创的特殊技术,把完全独立的前置左(L)、前置右(R)、中置(C)、左环绕(Ls)、右环绕(Rs)和超重低音(S)六个声道(5.1声道)压缩编码成两个声道,记录在电影胶片或影碟上。在播放时再通过解码器还原成六个声道进行播放。为了达到宽动态范围、高信噪比、高分离度、保证信号的保真度等目的,各声道先采用完全独立的方式录音,然后再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压缩时,杜比实验室利用音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无信号时使其保持宁静,而有音频信号时则利用较强的信号掩蔽听觉范围内的噪声,并删除人耳所听不到的或频率相近但音量小而可忽略的信号部分。这样,大大地减少了需要处理的内容,使AC-3达到了较高的数字音频压缩效率,却仍然能给人以极为完整的、效果真实的感觉。
AC-3系统可与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系统相兼容,其效果比THX更加优越,未来的家庭影院应该是杜比AC-3为主流的系统。
杜比数码是一种比以往各种方式更为先进的高质量数码音频编码格式,.该系统设置互相独立的6个声道,它们是全频带的左,右,中置,左环绕,右环绕,再加上1个120HZ以下的超低音声道,因而又称作5.1声道.在此系统中要求超低音声道比其它5个全频带声道大10dB,可获得震撼力超群的低音.该全频带的5声道又称为3/2形态,或称为3/2立体声系统,它是由3个前置主声道和2个环绕声道组成.杜比AC-3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数码化的音响效果非凡,动态范围很宽,各声道的频率响应应都超过20kHz,有很高的信噪比,完全独立的6声道大功率输出,没有后置环绕声道的干扰.第二,它备有超低音输出,并使用独立音轨录音,它是数码化音频信号,具有电影院般的超低音输出效果。
杜比AC-3具有全频带立体声环绕,频响均为(20-20k)Hz,每个声道可同时携带不同的信号.而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是单声道环绕声,各声道频响范围较窄,限制在(100-7000)Hz,只能左至右,前至后地动向控制,各声道之间分离度也不够高,信噪比较差.THX系统基本上也是杜比环绕多声道,后置的环绕声道仍是仅约7kHz带宽的单声道,不是真正的立体声.THX只是利用独特电路对杜比定向逻辑作了改进性的后期处理,使杜比环绕声的记录效果更好些,更接近于电影院的效果.例如增加了超低音的输出,将环绕声拟成立体声,高音区作了校正等.而杜比AC-3做了重大变化,它从开始记录音频信号就采用了新的音响系统----5.1声道.它输出的超低音是由原始的4声道中分离出来的,不是单轨录制的音响效果。
实际上,DSP和THX仅是满足了AV立体声的部份要求,它们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失真的,被夸张的音响效果.雅马哈的DSP和杜比定向逻辑球绕声有共同点,都是以牺牲后置声道的清晰度来体现前方3个声道的音像清晰度,它们对非前方的声道的音像定位表达比较模糊,只能进行一般影视对话和单一的背景性很强的音源的还原.它们都要求较大的听音房间,应在聆听者背后1.5m以上的地方设置环绕音箱.今天,杜比AC-35.1声道编码还原系统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各声道的声音传输进行校准,使各声道的声音好像经过了相同距离到达聆听者,因而可产生更佳的音像效果,使聆听者产生特殊的刺激和投入感,这是一种极为理想的家庭影院杜比环绕声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杜比认证解码器
授权和音效
媒体授权
1970 年,杜比开始推广发行具有杜比B型特性编码的预录音卡带的概念,这样一来这些卡带在配备有杜比B型降噪技术的播放器上播放时噪声就会更低。 多家录音公司都进行了听觉测试,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 Decca 和 美国的 Ampex Stereo Tapes, 结果显示具有杜比 B 编码的磁带即使在没采用降噪技术的播放器上播放时效果也要比没编码磁带好,这样就消除了要同时发行编码和不编码卡带的担忧。 当年晚些时候,这些公司开始发行自己的第一批 B 型编码磁带,使用的是杜比实验室生产的专业质量的B型编码器。(杜比一直在向录音行业提供具有自己技术的编码器,因此能够确保在符合自己质量标准的授权消费类产品上播放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好多年里,实际上所有的预编码卡带的编码使用的都是杜比 B 型降噪技术,即使在今天也还是这样。事实上,杜比B编码卡带变成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录音音乐载体,最终超过了 LP 的销售量,而它本身直到 19世纪60 年代销量才被 CD 超过。
杜比为录音公司开发了一种商标和质量控制授权,让他们可以在与录制磁带上使用杜比商标。 为了帮助将杜比 B 确立为标准的消费类磁带降噪系统并提高配备杜比 B 技术的卡带录音机的销量,该授权不收取版税。 该政策对所有适用杜比技术的介质仍然有效,今天,这实际上不仅包括了音频卡带的发行,而且涉及了不计其数的采用了杜比环绕声和(或)杜比数字编码技术的录像带、光盘、视频游戏以及 DVD 的发行。
现在的授权
杜比的授权工作现 在由公司旧金山总部的一大批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知识产权专家进行管理。 杜比的综合听觉程序包括测试成百上千的产品和软件样品、定期访问遍及全球的消费电子产品工厂和设计中心,以及帮助 IC 制造商将杜比技术以集成电路的形式用于消费类产品。
除了模拟降噪和家庭影院环绕声技术,现 在的授权技术还包括许多数字技术,如杜比数字、适用于DVD 的多声道数字环绕声格式、数字广播TV、数字电缆和直接卫星广播(DSB)。
电影音效
19 世纪60年代晚期,在B型降噪技术刚开始进入市场时,杜比就开始为自己的降噪技术寻找其它的应用。 看上去有前景的一个领域就是电影音效,特别是摄影或“光学”声轨,这是19世纪20年代晚期兴起的,主要是由于杜比的努力,目前也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电影配音方式。
光学声轨有许多优点,包括经济、可靠以及相对更长的拷贝寿命。 同样重要的是,带有光学声轨的35mm 电影胶片是事实上的通用介质:例如美国生产的胶片可以在全世界的剧场里播放。 然而,这种通用性正在走下坡路。
在影院竞相安装音效设备和电影制片人疯狂地向电影中加入对白10年之后,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在30 年代晚期电影行业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影院播放频率响应,这在今天被称为“Academy”(学院)特性。 同时这就导致产生了一种录音和播放系统,可以使任何电影的声音在全世界的任何影院里都获得合格的音质,虽然克服了30 年代的限制,但是这种标准缺乏采用先进技术的灵活性。 实际上,甚至到了70 年代,影院里的一般光学声轨播放出的声音频率响应还几乎和电话声音的频响一样窄。
经过研究,杜比发现了光学声轨中的许多限制,其主要原因是背景噪声非常高。 要滤除这种噪声,就要对剧场播放系统的高频响应进行仔细的限制(调整“Academy”特性)。 使事情更麻烦的是,为了在这种系统中提高对话的清晰度,混音人员在录制音轨时要非常多地使用高频预加重,这会导致非常高的失真。
缓慢起步
杜比推测对光学声轨应用 A 型降噪技术可以使影院的频率响应得到扩展,还可以允许调音师采用(更平直)特性进行录音,从而减小声轨失真。 这种理论结果——有效地提高光学声轨的保真度——随后被证明是对的。
杜比开始开发专门用于电影院的A 型降噪装置,该装置加入了一个特殊的均衡器来加宽影院原有的扬声器频率响应。 他们对使用了A型编码音轨的电影拷贝在播放时不使用杜比解码器解码的兼容性进行了听觉测试,并判定合格,这就像当初 B 型编码卡带获得兼容性认可一样。 因此在游说电影业生产编码的电影胶片时,杜比可以有实据证明尽管各种影院需求不同,但也只需发行一种拷贝。
但是这第一步电影音效方面的尝试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 虽然解决了保真度问题,但光学声仍然是单声道的。 在那个时候,许多家庭都安装了高级的 hi-fi 立体声系统,很大一部分上市电影在家里播放时声音都要比影院强。 因此,从50年代电影业就开始探索能够提供多声道立体声音像的多声轨方式了。
这种替换方法要对已经发行的拷贝应用窄带氧化铁材料(这跟给磁性录音带加涂层相似)。这样声音就实时地录制在磁性条带上了。然后在配备有磁头(与磁带录音机中的磁头相似)的放映机上进行播放。
19 世纪 50 年代时,许多影院都配备了这种磁声系统。 但是到了 70 年代,由于磁声拷贝开支高(超过光学拷贝的 10 倍),寿命相对较短(与光学拷贝相比)而且磁头维护成本高,导致这种电影的数量和能够播放这种电影的影院数量都急剧减少。 后来此立体声成了保留项目,只在每年为数不多的几场轰动性大片的首映式时播放一下。 在杜比进入电影业的时候,电影观众们已经又回到了低保真单声道的光学声时代,只是偶尔能够听到多轨的立体声磁声。
杜比博士
瑞·米尔顿·杜比1933年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在旧金山湾区长大。他16岁还在高中读书时,就在一家名为Ampex的公司打工。这家公司是早期生产磁带录制设备的厂家之一。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从德国带到美国的磁带式还是新潮的玩意儿。但是磁带录音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让人讨厌的咝咝的噪音。这些噪音是磁粒子通过播放头时摩擦产生的,人们拿它似乎没有什么办法。
1957年,杜比获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随即申请到马歇尔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研究长波段X光。1961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任职联合国技术顾问,在印度工作了两年。
大学期间
在大学期间,杜比仍然为Ampex公司工作。作为一个业余录音爱好者,他在印度时开始认真思考一种降低噪声而又不损害音质的办法。通过研究他知道,人类的听觉其实是很“懒”的,当一大一小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人的耳朵会对静一些的声音“听而不闻”。比如说,邻居的狗在屋外叫,我们把屋里的音响声调大,狗叫声便听不见了;淋浴时,哗哗的水声也会让我们听不见电话的响声。假如事情反过来呢?如果电话声盖过了水声呢?杜比意识到,如果录音声源大大超过磁带噪声,则噪声便可忽略不计。把这一设想扩展一下,如果在录音中加大静音音轨的信号强度,那么在播放时就可以使磁带噪音从我们的听觉中“消失”。具体的方法是,通过一种镜像过程,杜比设计出的电路装置可以把录音时被增强了的静音信号在播放时再还原为正常水平,从而降低噪音。
1965年他返回英国,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以实践他在印度时想到的方案。1968年成立了以“杜比实验室”命名的公司。1976年后,公司的主要工作转移到旧金山。1965年,第一台杜比A型降噪器问世。该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录音棚中录制母带时磁带录音机产生的噪声。1966年,Decca唱片公司首次应用杜比降噪在维也纳录制阿什肯那齐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1966年底,Decca出版了第一张应用杜比降噪录制的唱片―――由索尔第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真正使杜比技术走向大众的是杜比B降噪系统。它广泛应用在家用录音机随身听的产品中。杜比B降噪技术的开发接近完成时,他作出决定,杜比实验室只专注技术,不涉足生产,通过向厂家授权杜比的技术,再由其他专业厂家进行应用生产。杜比和他的实验室以专利和技术许可授权的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在30年前是相当前卫的,并且为此后许多步其后尘的公司开了先河。
观念
杜比博士技术第一的观念也显现在杜比实验室的公司构成上。杜比实验室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柯杰明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告诉笔者说,技术人才是第一位的,公司里像他这样的非技术人员出身的职员非常少。只是在最 近,由于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和上市的需求,公司中非技术人员的比例才略有增多。柯杰明说,尽管杜比博士早已不在技术研发的第一线,但他仍保持着对技术研发的浓厚兴趣。他会悄悄地走进公司的某个技术会议,在不引人注意的后面坐下来听别人的发言,最后再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录音界是第一个降噪技术的大市场,接下来将是电影。”杜比博士后来回顾自己的技术决策时说。20世纪70年代,杜比将影院声音处理设备引入影院业,电影音效技术成为杜比的另一大研发领域。伴随着《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反击》在全球的上映,杜比近期推出的杜比数字影院系统已经在全球部分影院投入使用。
数字技术
在向数字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杜比实验室最成功的一步是将影院音效技术与家庭应用结合了起来。通过对上游的电影公司进行近乎于免费的技术支持与合作,目 前大多数的电影制作都使用了杜比实验室的数字音频技术,同时,杜比数字音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数字电视与DVD国际标准的一部分,基本上每台DVD机都具备杜比数字解码功能。因此,DVD播放机的专利费用已成为杜比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杜比公司在美国上市第一天股票狂升35%。71岁的公司创办人杜比博士售出价值3亿美元的股票,从而结束了杜比实验室近40年私人公司的历史。杜比实验室上市,也是不得已之举。因为杜比博士年事已高,如果他逝世后将杜比实验室作为私人公司留给后人的话,按照美国的法律,其家人将不得不缴纳足以使公司破产的巨额遗产税。而公司上市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力和前瞻性的研发是杜比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杜比实验室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柯杰明说。那么,在杜比实验室里,正在研究什么样的新一代音效技术呢?杜比实验室的对手又是谁呢?柯杰明笑着回答说,公司的新技术研发当然有,但是连我也不知具体内容。至于真正的竞争对手,目 前可以说没有。因为,毕竟音频领域的顶尖高手,大多都被杜比博士网罗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了。
瑞·米尔顿·杜比博士1968年成立自己的公司时,杜比实验室还只是致力于“降噪”技术的一家小公司,而今天杜比数字技术作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音频编码系统已经无孔不入地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当初为专业电影院设计的杜比数字技术被移植到家庭影院系统当中去,在客厅里消费者同样可以享受到令人震撼的音响效果。风靡全球的数字电视浪潮同样离不开杜比数字技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杜比数字作为其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中音频部分的首选。不仅仅如此,杜比最新的杜比定向逻辑II技术让汽车音响成为流动的旋律,杜比耳机技术可以使传统耳机具备环绕音响的效果。
杜比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没有了它即使有声的世界也变得单调乏味。
杜比认证
1982年杜比就开始与中国电影院进行合作,1998年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开始在中国提供使用杜比技术的授权认证。当前,几乎每一个生产DVD产品的中国企业都在用杜比的技术,“Dolby”这一商标几乎标注在中国每一台DVD产品上。
其实,杜比在中国并不仅仅提供技术认证服务,而是凭借自己近40年的技术积累为中国企业提供音频技术的全套解决方案,帮助中国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内置了杜比耳机技术的新科移动DVD就是杜比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的经典之作。互利合作,相互依存,是杜比在中国的处世哲学。
杜比不但为中国企业提供全套的音频技术服务,而且杜比将帮助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市场,这是近 期杜比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其实,全世界很多消费类电子产品都在使用杜比的音频技术,杜比认证已经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的通行证。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杜比数字技术至少已经应用在六亿多台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其中包括5500多万台数字电视机及机顶盒,2亿3千多万台DVD播放机和3900多万套5.1家庭影院系统,包括马兰士与天龙等影音品牌的多款产品中均已带有杜比的多项认证技术。全世界已经有58家主要电视台将其节目升级到杜比数字5.1音频。
杜比实验室坚信能够提供5.1声道音频对于任何一种新的消费类传输制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用于DVD-VideoDVD-Audio、游戏机、和个人电脑的5.1声道音频系统已被消费者广泛认可。
杜比应用
选择杜比数字
杜比之所以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电视台、电影院等领域,关键是杜比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各种行业组织或者企业联盟的标准。
杜比数字技术首先被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选定为标准。此后杜比数字成为了国际电信联盟(ITU-R)标准。在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广播商的要求下,欧洲数字视频广播组织(DVB)于1999年将杜比数字包括在其标准中,内置杜比数字解码器的设备和采用杜比数字音频的数字电视播出均符合DVB的标准。当然,世界DVD论坛也把杜比数字技术作为其DVD产品的音频标准。
杜比实验室已经向ATSC、ITU-R和DVB组织做出承诺,提供开放和公平的认证授权。由于解码芯片的高度集成化,杜比数字解码电路应用的成本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作为并不高昂的权益金成本的回报,杜比实验室向消费设备生产厂商提供专利的细节和实用的专业技术(Know-how)。
与杜比紧密合作使这些厂商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生产出工作正常的产品,从而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产品上的杜比商标被全世界的消费者认为是高品质和可靠性的象征,为DVB产品,特别是对价格十分敏感的零售机顶盒增加了价值。
和汽车音响
杜比定向逻辑(DolbyProLogic)矩阵环绕技术可以从无法提供杜比数字音频(如录像带,模拟电视广播和音乐CD)的立体声源中获得环绕声效果。杜比定向逻辑II和定向逻辑IIx还可以从所有立体声节目中获得多声道环绕声效果,且无需进行特殊编码。同样,对游戏和广播节目编码后,通过杜比定向逻辑II的解码功能便可获得特殊的方向效果。而近 期,杜比定向逻辑II和定向逻辑Iix技术正在汽车音响领域发扬光大。
ProLogicII自然的环绕声音使得它能完美的运用在汽车音响系统中。无论你是在收听FM调频广播、盒式磁带、CD唱片或者MD碟片,ProLogicII都能让你在五个声道声音的包围下驾驶你的爱车。ProLogicII解码器即可以被加入已有的汽车音响系统中(如调频广播/CD播放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处理器使用。
当车里有了ProLogicII系统,通过其左、中、右和环绕扬声器,你就能欣赏到立体而自然的声像效果,而不是像许多的汽车音响系统那样只听见喇叭在响。同时,一些ProLogicII系统还提供了中置声道宽度控制、空间控制和全景控制等声场调节功能,运用这些功能,你就可以根据你的个人爱好进行特别的优化调整。
从30多年前盒式磁带播放机的DolbyB型降噪技术的推广开始,杜比实验室已经成为了汽车音响系统的一部分。现 在,杜比实验室又在开创一个汽车娱乐设备的新纪元。你可能已经在电影中或家中体验到了环绕声所带来的极具震撼力的包围感,而今天你还可以在配备了杜比环绕ProLogicII、DVD、甚至杜比耳机的汽车娱乐系统中,感受到与影院中相同震撼效果,有人形象地把其称作为“流动的旋律”。
通过杜比环绕声ProLogicII、杜比数字(DolbyDigital)、MLP无损压缩(MLPLossless?)技术和杜比耳机技术的研发,杜比实验室已经成为了这场高质量汽车娱乐设备革新的最强推动力。
获奖和荣誉
奥斯卡奖项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曾数次将奥斯卡奖颁发给杜比实验室,以表彰其所获得的杰出成就。
艾美奖
杜比数次荣获过艾美奖。 以下为具体获奖列表。
其他奖项
杜比曾经多次获得许多行业奖项。 以下就是杜比获得的奖项列表。
杜比剧院
杜比剧院,原名柯达剧院,2012年2月更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2012年5月更名为现名。位于美国加州好莱坞的好莱坞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直至2033年,奥斯卡都会在杜比剧院举行颁奖典礼。杜比实验室对剧院的音响系统进行升级,将其打造成为杜比目前及未来技术的世界级展示平台,首先登上舞台的将是杜比最新发布的革新性全新Dolby Atmos™(杜比全景声)音频技术。
杜比剧院强化了杜比对创新的承诺,突显其持续的行业领袖地位,不断创造最逼真最令人沉醉的娱乐体验。杜比将首先通过部署Dolby Atmos来对这个18万平方英尺(约5.49万平方米)、拥有3400个座位的剧院进行升级。Dolby Atmos是突破性的音频技术,能够带来最自然最栩栩如生的感官体验。杜比将不断以最新技术对杜比剧院进行升级,将其打造成为全球顶级首映式和发行仪式梦寐以求的举办地。
统计数据
认证产品:
已售经认证产品1,499,475,600
已售环绕声解码器135,365,300
已售定向逻辑II解码器15,000,560
已售含有DolbyDigital(AC-3)的产品606,690,060
已售含有AC-2的产品3,721,800
已售含有AC-1的产品3,618,880
DVD产品:
含DolbyDigital的DVD-Video播放机234,907,200
含DolbyDigital的PC用DVD-ROM273,540,900
其它数据:
·在50个国家可混录杜比影片。
·170个影院产品的分销商分布于61个国家。而52个专业音频产品的分销商分布于33个国家。
·现今,杜比实验室在50个国家与1821个获认证的媒体,204个获认证的芯片厂商及378个获认证的系统(硬件)厂商有着合作关系。
·杜比实验室在27个国家被授予731个专利,并在96个国家获得了777。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9: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