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经历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其父亲是宫廷小提琴师利奥波德·莫扎特,母亲是安娜·玛丽亚。1760年,父亲开始给予莫扎特最初的音乐教育,其中也包括一般性的文化基础教育。1761年,莫扎特首次作曲。
1762年1月12日,与父亲和姐姐南内尔首次在慕尼黑进行为期三天的旅行演出,在选侯宫中演奏;9月18日,与父母、姐姐一起去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受到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王的接见,并顺访普雷斯堡,在该地做短暂停留。
演艺经历
旅行岁月
1763年1月5日,回到萨尔茨堡;7月9日,与父母、姐姐开始了西欧的演出之行,地点包括慕尼黑、奥格斯堡路德维希堡、施瓦辛根、美因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以及布鲁塞尔;11月18日,到达巴黎,并在此居留至1764年4月。
1764年,在凡尔赛宫拜访王室,印刷第一部作品集《小提琴奏鸣曲》(K.6与K.7);4月23日,到达伦敦,多次受到女王的接见,并在伦敦居留至1765年7月;同年,创作《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K.16),这也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
1765年7月,自伦敦返回,经敦刻尔克里尔根特安特卫普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梅赫伦、巴黎、第戎里昂日内瓦洛桑苏黎世温特图尔沙夫豪森、多瑙辛根、乌尔姆、迪林根、奥格斯堡和慕尼黑,于1766年1月抵达萨尔茨堡。1766年5月10日,到达巴黎,回程经瑞士、多瑞艾辛根和慕尼黑;11月29日,到达萨尔茨堡。
1767年,创作《奉行初诫的责任》(K.35),拉丁文间奏曲《阿波罗与雅辛托斯》(K.38);9月11日与父母、姐姐第二次去维也纳,因躲避天花经布尔诺逃往奥尔明茨,但姐弟二人仍被染病。
1768年1月10日,回到维也纳,创作喜歌剧《装疯卖傻》(K.51),其在维也纳的首演被阴谋破坏;同年,创作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K.50)。
1769年1月5日,回到萨尔茨堡,《装疯卖傻》首演;11月14日,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团第三小提琴手(无薪俸);12月13日,与父亲首次去意大利。
1770年,在意大利的停留地点包括维罗纳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以及威尼斯;同年,由教皇授予“金马刺骑士”头衔,并师从乔凡尼·巴蒂斯塔·马蒂尼神父学习对位法,加入博洛尼亚爱乐协会;12月26日,歌剧《庞都过往米特里达特》(K.87)在米兰首演。
1771年3月28日,回到萨尔茨堡,创作清唱剧《解放了的贝图利亚》(K.118);8月13日,与父亲开始第二次意大利之行,经因斯布鲁克、布里克森、博尔扎诺特伦托、罗维雷托、维罗纳、布雷西亚到米兰;10月17日,戏剧康塔塔《阿斯卡尼奥在阿尔巴》(K.111)在米兰首演;12月,回到萨尔茨堡。
1772年,僧侣希罗尼姆斯·科洛雷多成为萨尔茨堡亲王兼大主教,莫扎特被任命为有较高薪俸的萨尔茨堡宫廷乐团首席小提琴;10月24日,与父亲第三次去意大利,经因斯布鲁克、布里克森、博尔扎诺、特伦托、罗韦雷托和维罗纳至米兰;12月26日,歌剧《卢奥·西拉》(K.135)在米兰首演。
萨尔茨堡时期
1773年3月13日,回到萨尔茨堡;7月中旬,与父亲第三次去维也纳;9月底,回到萨尔茨堡。1774年12月6日,同父亲去慕尼黑。
1775年1月13日,喜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K.196)在慕尼黑首演;3月7日,返回萨尔茨堡,并创作《小提琴协奏曲》。
1777年被萨尔茨堡宫廷乐团解职,9月23日,与母亲去巴黎,在慕尼黑宫廷求职面试,在奥格斯堡停留;10月30日,到达曼海姆,试图就职于曼海姆宫廷,并结识了弗里多林·韦伯一家,爱上了阿罗伊西亚·韦伯。
1778年1月底,与弗里多林和阿罗伊西亚·韦伯去基尔希海姆波兰登宫廷;3月23日,到达巴黎,创作《D大调第三十一(“巴黎”)交响曲》(K.297);7月3日,莫扎特的母亲在巴黎去世;9月26日,离开巴黎返回萨尔茨堡,途经斯特拉斯堡曼海姆凯泽斯劳滕和慕尼黑。1779年1月中旬,抵达萨尔茨堡;1月17日,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管风琴师。
从萨尔茨堡到维也纳
1780年11月,独自去慕尼黑。1781年1月29日,正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K.366)在慕尼黑首演,父亲和姐姐也到慕尼黑观看了演出;3月16日,应萨尔茨堡科洛雷多大主教之命到达维也纳,并与大主教发生争吵;5月初,迁居到契齐琳·韦伯家;6月8日,莫扎特辞去萨尔茨堡的职务。
1782年4月开始,参加男爵斯维腾的音乐小组(研究巴赫、亨德尔);7月16日,歌剧《后宫诱逃》(K.384)在维也纳首演;8月4日,莫扎特与康斯坦泽·韦伯结婚。
1783年7月底,与康斯坦泽一同前往萨尔茨堡看望父亲;10月30日,在返程途中抵达林茨,并创作《C大调第三十六(“林茨”)交响曲》(K.425);11月底,回到维也纳。
维也纳时期
1784年,参与多场音乐会演出;12月14日,加入维也纳共济会“慈善会”。1785年,签订多场音乐会合约;同年,父亲利奥波德来访维也纳;同年,完成题献给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5月1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K.492)在维也纳首演。
1787年1月8日至月中,第一次去布拉格,并举行了《D大调第三十八(“布拉格”)交响曲》(K.504)的首演;10月1日至11月中旬,第二次去布拉格;10月29日,歌剧《唐·璜》在布拉格首演;12月7日,被任命为奥匈帝国宫廷王室乐师。1788年,创作了《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生涯末期
1789年4月8日,与K.利希诺夫斯基去柏林,途经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来到波茨坦。1790年1月26日,歌剧《女人心》(K.588)在维也纳首演;9月,应邀去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参加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礼,去时经美因茨,返程经曼海姆与慕尼黑。
1791年5月9日,被确定为圣·斯特凡大教堂乐队副乐长(无薪俸);8月底至9月中,去布拉格;9月6日,歌剧《狄托的仁慈》(K.621)在布拉格首演;9月30日,歌剧《魔笛》在席卡内德租用的、处于维登城关的“自由之所”剧院首演;同年,创作了《安魂曲》,未完成;11月20日,卧病不起;12月5日,去世;12月6日,根据死亡登记簿的记载,被葬于维也纳圣·马克斯墓地。
2024年9月,德国一图书馆意外发现了莫扎特未发表的弦乐三重奏作品《Serenata ex C》,研究人员推测莫扎特创作该曲目的时间为176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莫扎特十几岁的时候。
个人生活
家庭
莫扎特去世后,他与妻子康斯坦泽的小儿子弗朗兹·泽维尔·沃尔夫冈·莫扎特以一个平凡的作曲家身份度过了一生,于1844年去世。他们的大儿子,卡尔·托马斯也曾经在意大利学习过音乐,但后来成为了一名政府雇员,1858年去世时是奥地利政府在米兰的一名会计师,莫扎特家族的直系后代自此断绝。
友情
在维也纳,莫扎特和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785年1月,海顿去维也纳参加莫扎特献给他的四重奏演出。1789年,海顿在莫扎特的住处观看了歌剧《女人心》的排练。在莫扎特去世后,海顿曾免费教授其八岁的儿子作曲,并尽可能从出版商布罗德利浦手中购回莫扎特的手稿亲自收藏。
主要作品
1862年,莫扎特所创作的六百多首音乐作品被路德维希·冯·克歇尔按照年份列举和编号整理成作品编目,后来又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等人重新编定,但“克歇尔”和“K”成为了检索莫扎特的通用编号。此作品编号以克歇尔(Ludwig von Kochel)的编号(K.)为序,包括20余部歌剧、41部交响曲、50余部协奏曲、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协奏曲、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23首弦乐四重奏,以及数部嬉游曲、舞曲、声乐曲及宗教乐曲。
以上主要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出版图书
创作特征
总体特征
首先,从莫扎特身上明显地体现出一种一个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因此,生活的艰苦、贫困、疾病以及上流社会的冷淡等等均不能使他忧郁、懊丧、屈服、动摇。这就是为什么莫扎特即使处于生活困苦的年月,而他的音乐却仍能保留着光辉灿烂的和明朗活泼的情绪的原因。如在1788年他所写的《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1791年创作的歌剧《魔笛》《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都是典型的例证。这种特征实际上贯穿在他的创作中,所不同的只是在早期创作中反映得还不深刻,并且常常与贵族共同的华丽、纤细、偏重娱乐性的特点相结合;而在他晚期创作中所反映的却愈来愈深情、诚挚,愈来愈与启蒙主义者的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晚期创作中所出现的另一种新的素质——悲剧性、戏剧性的因素。这与他在晚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迫的认识,以及对必须改变现实的问题日渐有更深的体会分不开;他通过这些作品反映了“要取得自由与欢乐必须经历艰难的过程”这样一种理性认识。只是,莫扎特还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把这两种对立的素质很辩证地统一起来,而常常是并列地或相互矛盾地存在于同一作品内,或者存在不同的作品中。
其次,莫扎特和进步的德国知识分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他到维也纳的第二年就接受民族歌剧院的委托创作了《后宫诱逃》,这是一部以歌唱剧为基础的改革歌剧。此后,他在《魔笛》的创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的民歌、新教圣咏,同时也创造性地借鉴了过去正歌剧以及意大利喜歌剧的因素来丰富歌唱剧这种体裁,为德国民族大歌剧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莫扎特的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增强不仅限于对民间音调的运用和吸取这一方面,还表现于对传统的民族音乐的继承上。特别是在他的晚期创作中,渐渐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约瑟夫·海顿等人靠近;尤其是在复调手法以及器乐的创作方法上,他甚至走得比海顿还远。在晚期的创作中也表现出对民间体裁的重视,他写了大量的德意志舞曲,乡村舞曲;这在他前期的创作中则很少见到。莫扎特的作品也像海顿一样,常常结合着其他民族的因素,其中特别是意大利和斯拉夫等民族的因素。
最后,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形式结构清晰严谨,而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又比较深广。他巧妙地使这三者取得很好的平衡和结合。这一点固然与他熟悉、爱好民间音乐分不开,但也与他创作思想的民主倾向分不开。他在创作中始终注意到对听众的效果,力求掌握听众的心理。当然,莫扎特时代的音乐听众主要还是贵族阶级及市民阶层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但是莫扎特的这种倾向,还是使音乐艺术日渐从封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日渐面向多数听众,日渐走向具有公开社会意义的市民艺术的具体反映。
歌剧创作
歌剧是莫扎特颇为喜爱也是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之一。其特点大致有:第一,他的20余部歌剧涵盖了当时主要的歌剧体裁,如德语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正歌剧《路契奥·西拉》《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有法国歌剧的因素)和《狄托的仁慈》,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在歌唱剧的基础上,综合了其他歌剧体裁的因素:第一幕帕帕杰诺“我是快乐的捕鸟人”的民歌风格;夜后的咏叹调由宣叙调引入,并有正歌剧咏叹调常见的花腔技巧;歌剧终场帕帕杰诺和帕帕杰娜幽默生动的快速字句反复,带有意大利喜歌剧风格。莫扎特将它们成功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它直接影响到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和韦伯的《自由射手》,对德奥浪漫主义民族歌剧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选取的体裁内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各种思潮。如《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和《狄托的仁慈》意在赞美“开明专制”。《费加罗的婚礼》揭露封建领主的无耻,赞赏下层民众的聪明机智。《魔笛》暗喻提倡互助博爱的秘密会社共济会的理想。第三,生动的人物塑造。无论是正面的男女主人公还是喜剧男仆角色、侍女书童,无不栩栩如生。第四,重唱成为重要的戏剧手段。不仅数量多于以前,例如《费加罗的婚礼》就有12段重唱,还赋予重唱一般抒情唱段没有的功能。他用重唱刻画人物心理,参与情节发展,推进戏剧进程。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终场,从二重唱开始,人物逐渐增加,形成一对矛盾关系,随着两方面的处境改变,不断转换调性。最后形成七重唱,达到矛盾的高点。此外,还引入了古典器乐的结构原则,如《唐·璜》第二幕开始的三重唱(第14-15曲)被认为采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键盘独奏音乐
莫扎特的键盘独奏音乐中,较重要的是奏鸣曲和变奏曲。键盘奏鸣曲要供教学和业余爱好者演奏用,他自己在音乐会上独奏的主要是变奏曲。19首键盘奏鸣曲中,作于萨尔茨堡的5首(K.279-283)都是短小的三乐章形式,偏重于第一乐章,属前古典风格。18世纪70年代后半的几首明亮生动,技巧细腻。作为一组的《c小调奏鸣曲》和《c小调幻想曲》与他的小调性协奏曲一样,有深沉的情感和较强的戏剧性。
莫扎特的变奏曲一般是作为音乐会的即兴演奏曲目,然后再写下来。他一共写过17首键盘变奏曲,均采用装饰变奏的写法,总体设计有不少相似之处:起初的几个变奏与主题的联系较多,主题形态的呈现比较鲜明。然后再保持和声结构基础上进行,主题音调可以加以变化。乐曲进行到三分之二处,有一个调色彩对比(同名大小调)的变奏。倒数第二个变奏常常有小结尾或华彩段。最后的尾声与主题呼应。
室内乐
莫扎特的室内乐包括各种不同类型乐器组合的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18世纪80年代题赠海顿的6首弦乐四重奏,既学得海顿赋予每件乐器参与“谈话”的独立意义,又有莫扎特自身让器乐旋律带歌唱性,具有声乐魅力的特点。他写得很有特点的是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加一件中提琴),如C大调(K.515)、g小调(K.516)等。它们的内声部坚实活跃,外声部流畅动听,形式结构均衡,音响结构丰富,是莫扎特具有创造力的作品。此外,他的钢琴与管乐五重奏(K.452,钢琴、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和圆号),单簧管五重奏(K.581,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都是室内乐的代表作品。
管弦乐
交响曲
莫扎特是通过改编和模仿他人的作品来学习作曲的。他8岁开始写交响曲,接受前古典众多交响作曲家以及海顿的影响,到最后6部(第35“哈夫纳”、第36“林茨”、第38“布拉格”、第39、第40、第41“朱庇特”)交响曲才形成个人独创的风格特点。最后3部交响曲完成于1778年夏天,仅用了6周时间。它们具有截然不同的音乐性格,展示了莫扎特音乐风格的不同侧面。《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乐观,生动优雅;《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首尾乐章都基于色彩暗淡的小调式,感情的强度和内涵的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往。《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因其结构规模宏大,而被冠以“朱庇特”之名,音乐明亮生动,雄浑有力,终乐章把复杂的对位写作与古典奏鸣曲式结合在一起,有较强的表现力。
纵观莫扎特的交响曲,可看到他并未对交响曲的体裁形式有显著的创新,而是他那一时代风格和成就的综合。在他成熟的交响曲中所具有的感情深度,内在的戏剧性,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人,走到了时代前列。
协奏曲
协奏曲在莫扎特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他的实践,古典协奏的结构原则得以定型。莫扎特的协奏曲都是为他自己和特定的演奏者而作,技术目标明确,所选择的独奏乐器有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发展了这些乐器的表现性能;两件乐器(长笛和竖琴,小提琴和中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乐章组合样式与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恰当地结合。
其中,莫扎特在维也纳写的17首钢琴协奏曲,都是为他自己或者他的学生在音乐会上演而作,尽管有明确的取悦听众的社会功能,但莫扎特赋予音乐特有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协奏曲大部分采用大调,音乐光彩而有气势,与《费加罗的婚礼》作于同一时期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更充满了喜剧性的幽默欢快。两部采用小调(K.466与K.491)写的协奏曲哀婉深沉。这些协奏曲创意丰富,构思巧妙,是古典协奏曲的典范。
人物评价
贝多芬是巨人,常会给你当胸一拳,而莫扎特永远是值得崇拜的。(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评)
我们再也写不出莫扎特那么美妙的曲子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努力像他一样纯粹地去创作。(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在莫扎特的交响乐中,从那些固定而反复出现的音响巨大的终止式中,我似乎听到王公贵族宴席上的杯盘交错变成了音乐。(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评)
他是音乐天才中最完美的化身。纯音乐家幸福而无助地仰望他。他短暂的一生和他作品的多产使他上升为独一无二的形象,他作品中那晶莹明快的美丽令人炫目,他的形式感几乎是超人的。(意大利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评)
他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短暂的时间内,把那个时代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了极致,以深沉、甜美、动听的管乐乐章,以弦乐手极其细腻的肌肉运动,以完美的合唱团以及嘹亮凯旋的大鼓和小号奏出了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最细腻、最苦涩、最深沉、最高昂、最轻松和最沉重的韵律。(德国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评)
我无法正确地评价莫扎特。只要生动地会想起他那些最美丽的作品,就会觉得对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个伤感的、歇斯底里的糊弄者。(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评)
越是热爱莫扎特,越想多了解他,越觉得他的形象充满神秘。想通过著名的莫扎特传记来了解他的人,都会在读得最好奇、最想找到解释的时候,那个不可理解的形象又转回成无固定形式了,莫扎特似乎以一个变形的自我生活着、爱着、苦着,接着我们又会觉得他好像根本没有生活过,这一永恒精灵的每一个真实的灵感和呼唤都立即直接变成了音乐。(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评)
后世影响
萨尔茨堡音乐节
1920年,萨尔茨堡音乐节创立,举办时间为每年的7月至9月初。它的前身是莫扎特音乐节,起初是为了专门演奏莫扎特作品而设立的音乐节,后因一些音乐家的改革和创新,让该节有了新的意义。
欧洲-莫扎特-布拉格音乐节
1991年,为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瑞士德国波兰以及莫扎特生前生活过的欧洲城市联合在同年9月25日至29日举办“欧洲-莫扎特-布拉格”音乐节。
莫扎特诞辰纪念币
1991年,奥地利发行了一套关于莫扎特的金银纪念币。其中金币面值1000先令,正面是莫扎特头像,背面是其歌剧《魔笛》中的情景。
2006年,即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德国发行一套3枚面值均为10欧元的纪念银币。其构思巧妙之处,在于五线谱好像是鹰翅扇动所产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6:40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