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Salzburg)又译萨尔斯堡,是
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
奥地利继
维也纳、
格拉茨和
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
历史沿革
中世纪
萨尔茨堡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
圣彼得修道院。699年
巴伐利亚公爵将萨尔茨堡这座
古罗马城市献给了萨尔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鲁佩特,以便主教在这块土地上传教,并将新建的
圣彼得修道院作为他的住所,鲁佩特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他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萨尔茨堡”(德语:Salzburg,意为“盐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
盐矿和城堡而得名,萨尔茨堡主教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垄断盐的销售。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
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
法兰克国王
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
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
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
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
东法兰克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萨尔茨堡著名的要塞是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由于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继任权斗争中站在教宗的一边,1077年又曾支持对立国王施瓦本的鲁道夫,因为不忠实于
亨利四世,这位大主教在斗争结束后被驱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对立大主教。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
由于大主教巴本堡的康拉德二世[4]在没有经得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同意的情况下就于1164年掌管了萨尔茨堡,腓特烈一世在1166年派兵,萨尔茨堡被腓特烈一世亲信的军队在1167年4月4日的夜晚严重摧毁。其后的1168年,由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波希米亚的阿达尔贝特三世[5]出任萨尔茨堡大主教,但在1174年由腓特烈一世授意
雷根斯堡议会又将其免职,6月26日由
贝希特斯加登的海因里希出任对立大主教,但他并没有获得教宗的认可。1177年签署
威尼斯和约后,
海因里希和阿达尔贝特三世同时放弃大主教的职位,由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康拉德接任,在康拉德1183年应召去美因茨做大主教后,阿达尔贝特三世重新回到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座位上,直到他去世。
大主教埃贝哈德二世是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坚定支持者,他在萨尔茨堡的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1246年间将封建贵族的
统治权、
司法权和城市的管理权集合一身,大主教成为萨尔茨堡的最高统治者,而他由于出色的执政成绩被誉为“萨尔茨堡之父”。
此后萨尔茨堡的影响力越发重大,从1322年米尔多夫战役以后,萨尔茨堡开始与相邻的巴伐利亚为敌。1328年在大主教的授权下,萨尔茨堡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
独立国家。1348年至1349年间遭遇
黑死病腓特烈三世认可萨尔茨堡享有城市议会和市长的自由
选举权。1511年大主教柯茨察赫的莱昂哈德采取强制手段,逮捕萨尔茨堡的市长和议会议员,强迫他们放弃所有城市特权。1524年
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并蔓延到了奥地利,期间的1525-1526年,萨尔茨堡也爆发了持续3个月之久的农民和煤矿工人起义,起义农民围攻萨尔茨堡要塞,要求减轻负担、废除
农奴制和恢复他们的基本权利。
就在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始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后几年,萨尔茨堡的大多数市民已经对新教持宽容的态度,加之市民们对大主教韦伦堡的马特豪斯·朗格专制统治的不满,1525年的
农民战争将市民对新教的同情公开化。在1590年前,萨尔茨堡几乎所有信仰新教的家庭被迫背井离乡,而这些家庭中不足15岁的孩子必须留下来,交由天主教家庭领养。1731年大主教菲尔米安的利奥波德·安东制定了所谓的“移民政策”,再次驱逐了2万萨尔茨堡的
新教徒,同年的深秋季节,又有4000名女奴和农场工人被逮捕并驱逐,第二年又开始驱逐手工工人和农民,约有25%的被驱逐者在放逐的路上死去。直到1740年,幸存的被驱逐者才在
普鲁士国王的多次交涉下获得了一部分赔偿。由于驱逐新教徒,萨尔茨堡主教教区的人口大幅减少,造成了灾难性的
经济危机。
萨尔茨堡的主教府喷泉是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17世纪初,大主教
赖特瑙的沃尔夫·迪特里希认为萨尔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
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对其大兴土木,
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从当时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萨尔茨堡大教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烧毁,他还修建了
米拉贝尔宫。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着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
贝希特斯加登,而
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霍亨埃姆斯的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马尔库斯·西蒂库斯的继任者洛德龙的帕里斯伯爵在
三十年战争中采取了明智和谨慎的
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萨尔茨堡免受战火之苦,与埃贝哈德二世共享“萨尔茨堡之父”(德语: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称号。
1617年萨尔茨堡建立了一所中学,它在1622年被改制成
萨尔茨堡大学,设立神学和哲学系,萨尔茨堡大学的成立是大主教
反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大大改善了牧师的教育程度。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萨尔茨堡,1769年至1781年为大主教效力。1772年至1803年大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执政时期,萨尔茨堡成为
启蒙运动的中心,
教育体系以奥地利作为模板进行了改革,萨尔茨堡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学者和艺术家。
政教分离后
萨尔茨堡在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其一个独立的大主教教区,直到1803年神圣罗马帝国通过法律,实施政教分离,萨尔茨堡大主教失去了统治地位,萨尔茨堡与弗赖辛和帕骚合并改由
弗朗茨二世的兄弟
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管辖,并获得
选帝侯资格。1805年奥地利人在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失利后,奥地利的
蒂罗尔州被割让给
巴伐利亚,作为交换,萨尔茨堡和
贝希特斯加登则划归了奥地利。1810年萨尔茨堡再次易主成为巴伐利亚的一部分,1816年
维也纳会议后萨尔茨堡归还奥地利,而贝希特斯加登则继续归属巴伐利亚,这个局面一直延续。1850年萨尔茨堡脱离林茨的管辖获得
自治权。1919年举行了第一次
民主选举。
在
纳粹德国的统治下,1938年4月30日
纳粹分子在萨尔茨堡焚书和逮捕犹太人和不同政见者,同年11月9日“
水晶之夜”萨尔茨堡的
犹太教堂被毁。1942年纳粹德国在萨尔茨堡市内建立了战犯
集中营,1943年市内山丘上建起了
防空洞。1944年至1945年
美国空军在总共15次空袭中摧毁或损坏了萨尔茨堡46%的建筑,7600间民房被毁,14563人流离失所,有超过550人在空袭中丧生。受损最严重的是火车站附近地区和中心城区,包括萨尔茨堡大教堂的
穹窿和
莫扎特故居,不过除了大教堂与桥梁以外,大部分
巴洛克建筑都保存完好,所以萨尔茨堡是仅存的几个保留了原始的
巴洛克风格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5年5月4日
美国军队攻占了萨尔茨堡,纳粹德国陆军上校汉斯·莱普尔丁格尔没有抵抗就交出了萨尔茨堡。美军任命里夏德·希尔特曼为萨尔茨堡市市长,阿道夫·舍梅尔为萨尔茨堡州州长,并成立了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共产党。萨尔茨堡解放后,无家可归的难民、犹太人和旅居国外的德国人蜂拥到萨尔茨堡,1946年12月有约13200个难民从
东欧和中欧聚集到萨尔茨堡和周边,为了安置这些难民,萨尔茨堡共建造了8座
难民营。1945年8月11日,市民们迎来了二战后的首次
萨尔茨堡音乐节,这项创办于1920年的音乐节每年夏天举行,二战时被迫停办。
1945年9月26日萨尔茨堡成为
奥地利共和国重建后第一个表示支持和承认
维也纳卡尔·伦讷政府的
联邦州,萨尔茨堡与
上奥地利州和
施蒂利亚州的一部分组成了二战后美军在
奥地利的
占领区,美军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萨尔茨堡,最初几周占领当局单方面查抄了萨尔茨堡的许多建筑,但随后便同州政府和市政府合作,萨尔茨堡的市民也和占领当局相安无事。借助
马歇尔计划和占领当局的
经济援助,萨尔茨堡很快恢复了经济。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萨尔茨堡(Salzburg)位于
奥地利中部的
萨尔茨堡州和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在
德国慕尼黑以东150千米,在奥地利维也纳以西300千米。地处
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最近的高峰是翁特峰(Untersberg),海拔1973米,距离市中心仅5千米。萨尔茨堡是一座山城,市内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塞山(Festungsberg,542米)、蒙西斯山(Mönchsberg,540米)、莱恩山(Rainberg,511米)和卡布金纳山(Kapuzinerberg,640米),是欧洲
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要塞山上,是
萨尔茨堡城市的标志,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
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总长225千米的萨尔茨河流经萨尔茨堡,它是地跨奥地利和德国的
因河的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气候条件
萨尔茨堡属于温带
森林气候,受
阿尔卑斯山的影响,降雨量较大,冬夏季都非常的短暂。每年的四月到十月是萨尔茨堡比较理想的旅游时间,这段时间的天气比较宜人,而且汇集了世界上最多顶尖音乐家的
萨尔茨堡音乐节也在7、8月举行,一些歌剧、戏剧等等艺术演出也都是在夏天举行,夏天的萨尔茨堡简直就是沉浸在音乐的海洋当中。当然,冬天的时候萨尔茨堡也是有它鲜为人知的动人一面。纯白圣洁的雪花在空中纷飞,乐团演奏的美妙乐声萦绕在整个城市的上空,简直就是一个冬天的童话世界。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底,特别是圣诞节前后的时候,萨尔茨堡也是热闹异常,老城区还会举行浪漫的音乐会和传统的民族活动。
交通条件
城市铁路交通相当发达。东西向去
维也纳,
慕尼黑,
因斯布鲁克和
苏黎世都有较频繁的车次。其中包括每天两班的超速列车
ICE。萨尔茨堡也是南向去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区的列车的始发点。
萨尔茨堡机场有到
法兰克福、
维也纳、
伦敦、
阿姆斯特丹与
苏黎世的班机,大部分的航班是包机。
萨尔茨堡是
奥地利音乐艺术中心。这里曾是伟大的音乐家
莫扎特的诞生地,贝多芬、
海顿等音乐家在此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乐章。始创于1920年的萨尔茨堡节至今仍是欧洲最隆重的音乐节日之一,当年的首演剧目是《普通人》。闻名世界的指挥家
卡拉扬(1908年4月5日诞生于萨尔茨堡)曾经指挥过无数作品,他的乐迷年复一年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以期一睹大音乐家的遗风。
萨尔茨堡还是奥地利著名旅游胜地。当地的旅游业每年要为奥地利创汇达50亿先令,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25%。
萨尔茨堡更是一个注重外交的城市。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萨尔茨堡在奥地利甚至在世界上的地位。国际间交流,包括科技、经济、旅游等各项活动,萨尔茨堡的积极参与程度决不亚于首都维也纳。
历届市长
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萨尔茨堡市的政治都受到保守势力的影响,罗伯特·普罗伊斯勒在1914年成为萨尔茨堡市议会中的第一位
社会民主主义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5年5月5日,曾于1935年至1938年担任过萨尔茨堡市长的里夏德·希尔特曼被美军任命为临时市长。从1999年开始,萨尔茨堡市长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萨尔茨堡历任市长:
1945年—1946年:里夏德·希尔特曼(
奥地利人民党)
1946年—1951年:安东·诺伊迈尔(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52年—1957年:施坦尼斯劳斯·帕赫尔(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57年—1970年:阿尔弗雷德·贝克(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70年—1980年:海因里希·萨芬瑙尔(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80年—1990年:约瑟夫·雷申(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90年—1992年:哈拉尔德·莱特讷(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1992年—1999年:约瑟夫·德夏恩特(
奥地利人民党)
1999年-:海因茨·沙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文化
萨尔茨堡拥有众多的剧院、
音乐厅、电影院和博物馆等。
萨尔茨堡音乐节自从1920年以来每年夏天举行,创始人是奥地利诗人雨果·冯·
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与之相映成趣还有著名指挥家
赫伯特·冯·卡拉扬在1967年创办的复活节音乐节。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周,纪以纪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伟大音乐家莫扎特。
1965年,好莱坞电影《
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与其附近的山区拍摄,故事是根据一个萨尔茨堡修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主人公的原名为玛丽亚·冯·特拉普,她被派到一个奥地利家庭照料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玛丽亚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
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她与
特拉普男爵相爱并结婚,
二战爆发后中她们一家经历千辛万苦,凭借着唱歌,逃离了德国
纳粹占领下的奥地利。影片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饮食
萨尔茨堡最出名的特产是
莫扎特巧克力球,由萨尔茨堡的宫廷
糕点师在1890年发明,并以城市之子莫扎特的名字命名。莫扎特
巧克力球以开心果、
杏仁糖、
牛轧糖等和
黑巧克力制成球状巧克力,
锡箔包装纸上印有莫扎特的肖像。与莫扎特巧克力球相像的,萨尔茨堡还以多个城市之子的名字命名了许多
果仁糖,如巴赫果仁糖(Bachwürfel)、沃尔夫·迪特里希果仁糖(Wolf-Dietrich-Block)、
多普勒果仁糖(Doppler Kon(Ef)fekt)和帕里斯·洛德龙果仁糖等。
除此之外,萨尔茨堡小园子(Salzburger Nockerln)是典型的萨尔茨堡饭后热甜品,萨尔茨堡
香肠(Bosna)和萨尔茨堡
奶酪炸
面条(
Pinzgauer Kasnockn)也是闻名遐迩。
旅游
萨尔茨堡城内巴洛克式的
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贝尔花园。整个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12月5日入选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
世界遗产名录。萨尔茨堡有着众多城堡和宫殿,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内的山丘上,是萨尔茨堡的地标,长250米,最宽处150米,建造于1077年是中欧现存最大的要塞。
城市中央有一座
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宫殿和花园,当时以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为“阿尔滕奥宫”,沃尔夫·迪特里希的继任者马尔库斯·西蒂库斯为了抹去这段不光彩的故事,将其改名为“
米拉贝尔宫”,“米拉贝尔”是个意大利女名,意思是“惊人
地美丽”。
海尔布伦宫和它的宫殿花园、喷泉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萨尔茨堡
主教座堂重建于1614年至1628年,是阿尔卑斯山北侧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圣伯多禄修道院是德语区内的第一座
修道院。本笃会的诺恩贝尔格
修女院是全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
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9号,莫扎特的父亲雷欧波得·莫扎特在1747年租下了这栋楼的第3层,莫扎特一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73年离开萨尔茨堡去了
维也纳,现今莫扎特出生的楼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
体育
萨尔茨堡1914
竞技体育俱乐部(Salzburger AK 1914)是
萨尔茨堡州内最早成立的体育俱乐部,一些体育训练协会有着更悠久的历史,萨尔茨堡体育训练协会创建于1861年,1922年成立了萨尔茨堡工人体育俱乐部。
萨尔茨堡红牛足球俱乐部的前身萨尔茨堡
奥地利体育俱乐部组建于1933年,是萨尔茨堡最成功的一家足球俱乐部,在1953年首次升入
奥地利足球超级联赛,1970年至1971年赛季成为联赛季军,仅次于
因斯布鲁克勇士足球俱乐部(
FC Wacker Innsbruck),此后球队在
超级联赛与
甲级联赛之间徘徊,一直到1988年至1989年赛季最后一次升入超级联赛,成为俱乐部的转折点,1993年至1994年赛季
欧洲联盟杯决赛输给
国际米兰,1994年至1995年赛季
欧洲联赛冠军杯决赛圈,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获得奥地利足球超级联赛冠军,1971年、1992年和1993年三次获得
奥地利足球甲级联赛亚军,1974年、1980年、1981年和2000年四次获得
奥地利足总杯亚军,1978年和1989年两次获得奥地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获得
奥地利足球协会超级杯,2005年起由
红牛能量饮料冠名后,2006年获得奥地利足球超级联赛亚军,2007年奥地利足球超级联赛冠军。1984年萨尔茨堡还曾获得
美式足球的奥地利冠军。
在冰上
曲棍球运动方面,1977年成立的萨尔茨堡
冰球俱乐部,后来的
萨尔茨堡红牛冰球俱乐部从2004年起在甲级联赛战绩优秀,女子冰球队在2005年至2006年赛季获得甲级联赛冠军。
对于以举办音乐节而出名的萨尔茨堡来说,大型的体育比赛并不多见。萨尔茨堡
马拉松赛自2004年起每年春天举行,马拉松赛程环绕入选
世界遗产的
萨尔茨堡老城共4圈,
主办方是“
非洲医疗和研究基金会”(AMREF),马拉松赛每年能收入约25000欧元,用于
肯尼亚西南医疗设施的建造。2006年的
世界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在萨尔茨堡和周边地区举行,赛事持续4天,萨尔茨堡共接待了超过33万游客,成功的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将在奥地利和
瑞士举行,萨尔茨堡的瓦尔斯·西岑海姆
欧洲足球锦标赛足球场是奥地利的四个赛场之一,将承办其中的三场
小组赛。萨尔茨堡曾是2010年和2014年两届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办城市,但是都没有申办成功,分别输给了
加拿大的
温哥华和
俄罗斯的
索契。
教育科研
萨尔茨堡共有5所大学,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1622年创建的
萨尔茨堡大学(Paris-Lodron-Universität Salzburg),它曾于1810年关闭,1962年重建,大学拥有
天主教神学、法学、文化和社会学、自然科学4个经典院系。
Mozarteum大学的前身是1841年创立的音乐学院,1970年成为大学,以音乐演奏专业为特色,也有针对戏剧艺术、舞台表演和导演等的
教育学专业。为了填补在
萨尔茨堡大学缺少的医科专业,2003年成立了
帕拉塞尔苏斯医科私立大学(Paracelsus Medizinische Privatuniversität),大学以
帕拉塞尔苏斯护理学和
分子医学,学生在萨尔茨堡大学医院和巴伐利亚的其他医院中实习。萨尔茨堡
高等技术学院(Fachhochschule Salzburg)成立于1995年,开设工程、经济等实用课程和健康、社会等专业。萨尔茨堡大学商学院(SMBS – University of Salzburg Business School)由包括萨尔茨堡大学在内的5个投资方在2001年创立,开设经济学的硕士课程。
除此之外,萨尔茨堡还拥有多所学院、研究所、高等学校和图书馆。
著名人物
出生在萨尔茨堡的著名人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