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琴
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杜芳琴,女,河北省永年县人,文学硕士。从1983年6月开始在天津师范大学工作,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妇女学与中国妇女/性别史。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2005-2009)等。
人物经历
1985年开始业余从事妇女研究,1993年创建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妇女/社会性别史、农村妇女发展和妇女学研究等。
1999年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为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联合课题(2000-2006)负责人和“历史学与社会性别”子课题负责人。
2004年开始在天津师范大学尝试妇女学的机制建设,在妇女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学校批准建立有2名编制的“天津师范大学跨界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培训基地”。
2006年10月,经学校批准,将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校属校管的“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扩大编制并建立若干研究所。该中心2006年6月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妇女与性别研究基地”。
主要著作
出版著作
主编兼译著
论文
妇女史:
1.《贞淫道德纵横谈》(李小江主编《华夏女性之谜》,北京三联书店,1990);
2.《中国历代女主和女主政治》(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
3.《周礼的兴衰:两性关系模式的理性奠基》(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英文版,1995);
4.《生育文化的历史考察》(李小江等主编《性别与中国》,三联书店,1994;又秋山洋子等主编《中国的女性学》,东京劲草书房,田畑佐和子译,1998);
5.《元代理学初渐对妇女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四期,又载东京明石书店《亚洲女性史--比较史的尝试》,欧孝明译,1997);
6.《华夏性别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浙江学刊》1998年第二期);
7.《中国妇女史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与蔡一平合作,2000年,三联书店);
8.《等级中的合和:西周礼制与性别制度》(霍普金斯大学“思想史杂志”举办“中国思想史研讨会”论文,中文发表在《浙江学刊》2002第四期)
9.《历史研究的性别维度与视角》(《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五期)
10.“Competing Claims on Womanly Virtue in Late Imperial China”(Fangqin Du &Susan Mann),eds. By Dorothy Ko,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China,Korea,and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11.“Women and Gender in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Movement: A Case Study of Ding County”(1912-1937)”, Berliner China-studien(44):Women in China: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2005.
妇女学:
1.《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百花洲》“女性文学”创刊号,《新华文摘》2000年12期全文转载);
2.《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浙江学刊》,2001年第一期);
3.《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介绍》(《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
4.《贫困中的妇女发展:社会性别与差异》(《思想战线》2003年第五期)
5.《中国妇女学成熟的标志:研究、课程和机制的全面推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6.Developing Women’s Studies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Research, Curriculum and Institution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AJSW)Vol.11 No.4,Dec.2005;
7.《在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中炼就本土妇女/性别学学科的基本功——妇女/社会性别史系列课程秋季研修班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合作),2005。
8.《女子学院的使命与定位——以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发展为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
9.《中国妇女学:研究、课程、机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期。
10.《妇女学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期。
出版图书
学术活动
出席境外国际(地区)学术会议
1.1989年11月应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华人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研讨会,发表《宫廷妇女政治角色》文章,收入论集,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2.1992年2月应邀出席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赋社会性别于中国--国家·文化·妇女》国际研讨会,并发表《研究主体的性别身份对妇女史研究的影响》;
3.1996年3月应邀出席日本中央大学“共同性与多样性:亚洲女性史的探讨”国际研讨会,发表《元代理学初渐对妇女的影响》一文;
4.1996年5月应邀出席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举办的“亚洲父权制与女性主义意识”研讨会,并发表《中国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提升》一文;
5.1996年6月应邀出席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学区举办的“前近代儒家文化与中日韩三国妇女”研讨会,并发表《尚烈与倡节:明清时代妇女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
6.1998年9月,2000年10月应邀出席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举办的“建立亚洲的妇女研究课程”研讨会并发表《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的性别关系及其经权因变》;
7.1999年7月出席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中国妇女组织”国际研讨会,并做总结性评论——《多样与创新:中国妇女组织》,期间访问苏·塞克斯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和丹麦妇女组织;
8.2002年6月应邀出席韩国中国史学会举办的“通过妇女的眼光看中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发表在《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
9.2002年10月应邀出席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举办的“民国时期的妇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农村现代化运动中的妇女与社会性别议题——以定县为例》(1912-1937);
2004年
10.2004年8月应邀访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的大学等,并出席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召开的欧洲汉学年会,在中国的妇女学和妇女运动发言;
11.2005年2月、6月应邀出席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召开的“理论化亚洲妇女学:纪念AJWS十周年”和”ww,2005”大会,发表论文和讲演题目如下:《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中国学术女性主义的使命与运命:从妇女学审视学术与运动的关系》等。
12.2005年11月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20年来华人社会的妇女学”研讨会并做了《团结分享:在天津师范大学创建妇女学的经验与反思》;
13.2006年6月,出席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亚洲妇女学中心举办的“亚洲妇女学的过去与未来:亚洲妇女学协调人研讨会”;
14.2006年10月18-20日,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韩国妇女研究院合作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通过分享经验扩展社会性别知识:中韩妇女学者的交流”国际研讨会。
妇女学国际合作研究及访学活动
1.1997年1-3月应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斯学区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由Gail
Hershatter教授等主持的、路斯基金会资助的“二十世纪中国妇女与工作”课题的合作研究。在此其间,还应邀访问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大学的波士顿学区和阿莫斯特学区、阿莫斯特学院、纽约圣若望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学区、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以及香港岭南大学、浸会大学等学校并作学术报告;
2.1996年应邀访问犹它州立大学并作专题讲座;
3.1996-1998参与强海燕教授主持的中国-加拿大合作课题中的子课题--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2000年出版,高校教材,与郑新蓉合作);
4.1997-2005年参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主持的、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董事会资助的“建立亚洲的妇女研究课程”项目,在中国实施推动妇女研究及课程建设,组织并参与中国卷的写作,出版“变化中的中国妇女与生活”(英文版,2005,与郑新蓉合作);
5.2000年7月组织国内妇女学学者10人出席美国马里兰大学举办的“妇女学暑期研讨班”并访问罗格斯大学;
6.2001年3-4月与中国妇女学学者出席美国密西根大学举办的“妇女学的国际化研讨班”并顺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商讨妇女学的合作事宜;
7.2002年7月组织“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12名成员出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熊秉纯教授主持的“女性主义教学法与课程发展暑期研讨班”。
8.2006-承担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建立亚洲妇女学”(第二期2006-)中国子课题的联络人之一,参与亚洲妇女学跨国研究与课程/机制建设。
(以上活动详见本网站国际交流部分)
主持课题、项目和学术活动
1.1991年9月举办“高等学校系统首届中外妇女史讲习班”(与历史系合作);
2.1993年7月举办“中国妇女与发展”国际研讨班并主编《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一书(福特基金会资助,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合作);
3.1995年9月与中国妇女报社·农家女百事通杂志社合作举办“农村妇女发展和对策”研讨会并出版《当代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一书(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4.1997-1998年,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合作,引介国外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和成果,已出版的成果有《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等主编);
5.1997-1999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妇女发展与文化素质培训研究”,出版《大山的女儿——华北卷》(1998)和《贫困与社会性别:妇女发展与赋权》(2002)两本著作(经费自筹,先后得到美国环球妇女基金、英国PANOS口述研究中心和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的资助);
6.1999年8月,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合作举办“中国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讨班”,并编辑专集《赋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开始申请中国妇女学建设课题;
7.2000-2006年主持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联合国内外妇女学者推进中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分3期,分别进行优先学科的研究资讯收集、理论方法研讨和学术骨干培训;教材开发、课程发展和师资培训;建立机制和研究生课程等,建立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站,出版系列刊物、通讯,6年多来,出版各种成果30多种。
8.2005-2006年度,主持“促进妇女参与城市社区综合治理能力建设”项目(加拿大发展署,公民社会项目资助)
9.1999-中国妇女史学科研究与网络建设。
教学工作
(一)在该校历史系开设中国妇女史课程(本科生);
(二)2002年开始开设妇女/性别史研究生课程:“妇女/社会性别史导论”、“古代典籍的社会性别解读”,“学术女性主义基础”等。
(三)从2002年开始在该校合作开设妇女史通选课程;
(四)负责组织密西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国内举办的“妇女学学士后班”的“中国历史上的妇女与性别”教学和担负先秦、汉代妇女史教学(2002);
(五)参与设计该校妇女学导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工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23: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