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璋(1845-1919)字璧臣,广东
大埔百侯侯南人,清朝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殿试金榜二甲第81名
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陕西清吏司行走、顺天武乡试
帘官、江西瑞昌县知县、宜春县知县、新昌县知县、
汕樟轻便铁路总办等职。
杨国璋(1845-1919)字璧臣,广东大埔百侯侯南人。光绪元年(1875)举乡试第四名,丙子恩科(1876)成进士。丁丑年(1877)殿试列金榜二甲第81名。任户部主事、陕西清吏司行走。杨国璋供职户部,先后十余年,中间有南洋之役,回国后亦再返再上,又因回乡省亲南返,受潮人之请主持金山书院,不常住京师。庚寅年(1890)复入京都,次年充顺天武乡试帘官。因其在京师当小官,生计贫乏,遂于壬辰年(1892)呈请改江西截取知县。到江西后,连续于癸巳、甲午、丁酉、壬寅四科担任乡试同考官。典试使者以杨国璋老成宿望,通籍已久,咸倚如左右手。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任瑞昌县知县,到任一月因母丧归家守制,再次应聘主持潮州金山书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服阕代理宜春县知县。宜春为附廓剧邑,素称难治。邑俗健讼,案积如山。杨国璋莅任后,以清理讼狱为务,审狱公正严明,法理相济,不偏不私,不到半年断狱四百余件,民皆悦服,传誉京师。逾年,补授新昌县知县。民国之后,国体改革,杨国璋慨然有人心风俗之忧,入都上书,多所采纳,派为潮州孔教会会长。后受族人
杨俊如之聘任创办汕樟轻便铁路总办。民国八年(1919)己未卒。
杨国璋,字璧臣。百侯今(广东
大埔县)人。光绪元年(1875)举乡试第四,明年(1876年)丙子成进士,丁丑(光绪三年)殿试户部主事。陕西
清吏司行走。薄宦京师,生事日绌,会省亲南返,潮人延主金山书院。尝曰:“作文之道,必以礼义为主,而后词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闻者以为知言。官京城时与南海
戴鸿慈、番禺
吴道镕以正学相砥砺。二人皆同年,昕夕过从,相得甚欢。杨国璋供职户部先后十余年,中间有南洋之役,回国后亦再返再上,不常住京师。庚寅复入都门,辛卯(光绪十七年,1891)充顺天乡试武闱帘官。壬辰呈请改江西截取知县。嘉应
温仲和有送诗之云:索米长安计未全,班生此去羡登仙。紫荷鱼袋辞朝谒,墨绶牛刀试管弦。回首燕云尘漠漠,盟心江水月娟娟。安排史笔传循吏,伫上洪都政绩篇。横侧看峰各不同,庐山真面豁晴空。承明自是厌严助,句漏唯思访葛洪。莼菜三江今乐土,梅花五岭近乡风。十年执戟谈经静,何似鸣琴报最雄。燕王乔木久蒿莱,相士黄金剧可哀。谐价西园成往例,荐贤东阁几曾开?古人惟重亲民吏,时政偏知富国才。忍竭膏脂翻剥髓,莫将抚字误科催。不遇维难遇亦难,书生挟册总长叹!张骞凿空终持节,卜式输财竟得官。士贱由来束高阁,时趋何止悔儒冠。斯行吐气归文雅,横海今春筑将坛。读其诗可知当日仕途之弊与国璋之拙于营谋,改官不得已之情也。至省历充癸巳(光绪十九年)、甲午(二十年)、丁酉(二十三年)、壬寅(二十七年)四科乡试
同考官。典试使者以国璋老成宿望,通籍已久,咸倚如左右手。丁酉(光绪二十三年)权瑞昌县事。逾月丁内艰归。再主金山书院。庚子服阕起复委署宜春县。宜春故附廓剧邑,俗健讼,案山积。国璋涖任,一以清理讼狱为务,断狱四百,民誉翔洽。逾年补授新昌县。适教案事起,部议去职。旋奉谕旨开复原官,而国璋以仕途险峻,且年逾六旬,精力既衰,不复萌出山之想矣。辛壬之后,国体改革,国璋概然有人心风俗之忧,入都上书,多所采纳,派为潮州孔教会会长。寻受族人俊如聘为创办汕樟轻便铁路总办。己未(民国八年,1919)正月卒。
杨国璋著有《心畊书屋诗稿》一卷,民国始刊行。对诗文之道,他在主持金山书院说过:“作文之道,必以理义为主,而后词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诗词之作,本乎性情。故宜以情为主,以声与词辅之。情必须真切,声必须和谐,词必须清丽。情不真切则言之无物,譬诸无病而呻,去诗之旨已远,虽声和词丽,亦为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