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逊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
杨奇逊,男,汉族,193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37年10月30日,杨奇逊出生于上海市。
1955年9月—1960年7月,在浙江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0年—1983年,在北京电力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年—1982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995年,担任北京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995年,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奇逊独创性地解决了特大电阻接地故障距离保护这一世界级重大难题,主持承担了“七五”重大科研项目500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杨奇逊的发明创造以及推广应用使得中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历史跨过了集成电路时代,直接进入微机应用时代。
1994年,杨奇逊创办四方公司并首创采用总线不出芯片的单片机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微机保护装置的抗干扰性能,并且将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最新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运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使其不再只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装置,而成为整个电力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智能单元,大大节省了变电站的占地成本和电缆敷设成本。
1995年,杨奇逊率先提出面向间隔的设计思想和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并率先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突破性地解决了关键的通讯技术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变电站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变电站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引领了变电站设计重大技术变革的新潮流,新一代微机保护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以其卓越的性价比优势很快迫使中国国外的大公司退出了中国市场。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杨奇逊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截至2010年9月,杨奇逊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人才培养
杨奇逊鼓励学生要跟着老师走,课堂上要积极听讲,认真思考,课后要联系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强调对于知识要理解性的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杨奇逊认为,中国的大学中竞争是很激烈的,很多年轻人会在上大学后轻松一口气,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学的这几年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目标,才会过得不一样。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杨奇逊编著出版了 《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该书被中国国内高校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通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1992年获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6年10月10日下午,在华北电力大学教三报告厅内,杨奇逊莅临华电大讲堂并作了以“回顾人生历程,指点大学生活”为主题的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杨奇逊担任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委主任委员、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国家TC主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等职务。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杨奇逊是个从小生长在上海、就读于著名的圣约翰学校、有着优渥家庭生活的富家孩子,家里大多数成员都从事于金融行业,父亲、祖父在香港工作。
杨奇逊的夫人是杨维娜,祖籍无锡,从小也生长在上海,两人家境相似,杨维娜的父亲毕业于上海交大,留学美国。1955年,杨维娜就读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通信工程系,1960年,毕业后杨维娜被分配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电自教研组任教,直到在华北电力大学退休。
从小杨奇逊的家教很严,胸怀倒是很宽阔,母亲说他“肚子里能开飞机”,但他个性一直很刚毅,一次不知为什么被关在凉台上,他大叫:“你们再不开门,我就撞玻璃了。”结果,他真的狠狠地撞向玻璃,眉毛那至今留下了一道疤痕。
大学时代的杨奇逊喜欢乒乓球,还是浙大棒球队成员,曾被选中代表浙江省棒球队,集训三个月,准备参加1959年的全运会,后来,浙大校长坚决阻止他们去参赛。
人物评价
杨奇逊在微机保护的抗干扰性、可靠性、微机保护算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等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发明人,也是中国第一套成套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的发明人。(中国工程院评)
杨奇逊是中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著名专家,微机保护的开拓者。(华北电力大学档案馆评)
杨奇逊在澳大利亚进修期间,在微机距离保护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加强了中澳在电力工业技术方面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同志兢兢业业致力于微机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推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评)
杨奇逊,这位坚守和奉献在我国继电保护领域里的学者,用自己的才智与信念、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实现了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的科技强国的梦想。(华北电力大学评)
参考资料
杨奇逊.中国工程院.
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
主要经历.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5: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