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敏(1886—1976)号刚,广东梅州
梅城下市角人,国民党中将,毕业于广东将弁学校,历任潮梅镇守使署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陆丰县县长、虎门要塞司令、梅县县长、第四战区惠阳游击指挥所中将参谋长等职。
人物简介
杨幼敏,青少年时期在梅城就读小学和中学,考入广东将弁学校(一说是广东陆军速成小学毕业,即广东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转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后来,被保送至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后,首任广州兵站总监,1913年任广东省宪兵司令。1915年,袁世凯称帝,杨因反袁遭通缉,他同廖仲恺、邓仲元等逃亡南洋。袁死后,杨于1917年返国,任陆军少将(铨叙)、独立旅长。1919年任潮梅镇守使参谋长。1920年遭桂系通缉,逃往香港,直到1929年回内地。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部中将参东编遣区第一师参谋处长、参谋长。第一集团军第一军参谋长,南路“追剿”军第一纵队第一军参谋长。1932年春因江西“围剿”失利被余汉谋免职,改任第一军参议。同年11月派任
陆丰县县长。1936年任虎门要塞司令。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12月任梅县县长。1940年1月,任第四战区惠阳游击指挥所中将参谋长,后任第七战区司令部参议。1946年7月退役。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期,在梅城就读小学和中学,其后考入广东将弁学校。他目睹清廷专制,政治腐败,丧权辱国,毅然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南征、北讨,26岁被授予
少将军衔。
后历任潮梅镇守使署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虎门要塞司令等军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前夕,朱德代表中央红军复信给广东
陈济棠,对
抗日问题提出五点建议。并建议双方互派代表进行协商。
陈济棠接受
朱德的建议,派出第一军参谋长杨幼敏和师长黄质文、黄任寰,与中央红军代表
何长工、
潘汉年在寻邬进行秘密谈判。
谈判过程中,杨幼敏出于民族大义,和同情中央红军抗日的主张,双方达成五顶协议,从而使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顺利通过湘粤边境进入广西。
1938年3月,出任梅县县长,任内重任梅县地方建设,积极筹办地方性银行——梅县银行,倡修水利、兴办教育等,并认清支持梅县各界成立梅县抗日后援会,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在任11个月,后因不满国民党政府当局下令解散抗日救亡团体,而辞去县长职务。
1946年秋,参加梅县参议员竞选活动,当选为参议长。
此届参议会,在杨幼敏主持下,对梅县地方建设,兴修水利,调济粮食,整顿税收,维持治安,增拨小学教育经费等方面作出多项决议;对县货物税局人员贪污渎职,和畲坑警察局长包庇烟赌,提交法院侦察。
他因而遭致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1947年6月县参议会第五次会议上,以“任性妄为,失却县民信仰,有损本会名誉”被罢免。
此后,杨幼敏到香港定居。1976年病逝,终年91岁。
人物事件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希望通过谈判,解除暂时的困境。陈济棠更需要谈判,保存实力,于是找到中间人,给红军领导人周恩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准备派总参谋长杨幼敏和黄质文、黄任寰三人为谈判代表,你们最好派你们的粤赣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为总代表,进行谈判。”陈济棠密信的内容,正合周恩来所想。朱德迅即写了一封密信面交陈济棠,表示“无不欢迎”。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在进行战略转移前夕,曾跟广东军阀
陈济棠部互派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此次谈判让红军得以“借道”
粤北,为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前三道封锁线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次秘密谈判是一次关乎中央红军前途命运的谈判。而代表
粤军参与此次谈判的首席代表,便是来自梅县的杨幼敏。
谈判结束后,作为粤方代表的杨幼敏返回广州,向陈济棠汇报了谈判情况,陈大喜,同意第二天便签订协议,并承诺兑现。通过严应鱼,送给红军200箱子弹和食盐等物资。这段历史被尘封许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何长工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首次向外界披露此事,引起史学界的轰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广东省军区党史办任职的李正堂的走访与调查,确认史实。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