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光 (1917—2000),男,湖北武汉人。曾任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会会员、中国湖北分会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重庆励志社总社美术组油画创作员,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讲师、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华中师院图画系主任,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分会名誉会长、湖北省城市雕塑组组长。
人物生平
杨立光(1917-2000),湖北武汉人,1917年10月21日生于武昌。1935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属艺术师范科(高中部),学习绘画。1938年2月入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学习。1940年底,于武昌艺专毕业,1941年2月由重庆励志总社特聘杨立光任职于总社美术股,专司油画创作,兼事金石,且有声名,偶作写意水墨则鲜有人知。1942年,曾有肖像,静物等多幅油画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秋季美展。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被重庆温泉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聘为讲师,任教于电化教育专修科美术组。1945年秋,油画《红纱巾》、《蒋兰圃像》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美展。
杨立光,湖北武汉人。 1917年10月21日生于武昌。
父,
杨昌庆,长江船运领江,娶梅凤银,育有两男两女,长子
杨立荣,长女杨寿征(毕业于南京
金陵女子大学,曾任安徽怀西中学、武汉25中校长),二女杨韵篁,幼子
杨立光。其年少时,全家生活以杨寿征之薪金维持,家境贫寒。
1935年2月,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属艺术师范科(高中部),学习绘画,时任教师有
唐一禾、丁道丙、
沈士庄诸位前辈,同期同学有
刘依闻、
蒋箴予、唐册、
王家珍、
张先云等。杨立光先生勤勉刻苦,籍松明之光作画,夜以继日,习以为常,其习作数量每每倍于他人。无钱购纸,遂拾同学弃纸,以背面作画,故学业优秀,深受同学尊重。1936年,与
刘依闻、
程白舟、易光甫、丁道中等发起“三料绘画”,并多次举办展览。
时逢国难当头,抗日救亡宣传如火如荼,武昌艺专师生热血激昂,杨立光与刘依闻等全班同学在
武昌、
宜昌、应城作宣传画《保卫大武汉》《把敌人赶出中国去》《血债血还》《到敌人后方去》,且积极参演《
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
话剧,身兼导、演二职,其扮演老人角色堪称一绝。杨立光喜好运动,尤擅篮球,常率队在赛中争先。
1938年,杨立光高中毕业,于2月入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学习。
重庆时期先后执教武昌艺专的教师有
唐一禾、
张肇铭、
王道平、蒋翅鸣、林葆菁等诸位前辈。杨立光大学时期的油画艺术,渐臻娴熟大度。
1939年曾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劳军美展。对于先生的油画肖像,
常书鸿先生大加赞赏,并将先生的两幅画挂在国立艺专教室为学生示范。
1940年,杨立光于武昌艺专毕业。是年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元旦美展),其中《自画像》获青年作家奖金(同获殊荣的还有
冯法祀、
李宗津、
程白舟、
艾中信四人)。
1941年2月至1944年1月,重庆励志总社特聘杨立光任职于总社美术股,专司油画创作,兼事
金石,偶作写意水墨则鲜有人知。
1942年,曾有肖像、静物等多幅油画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秋季美展。
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被位于重庆北温泉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聘为讲师,任教于电化教育专修科美术组。
1944年4月,有数幅油画作品参加第三届
全国美展,其中《穿皮大衣的老人像》获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文化成就奖(唯一奖)。
徐悲鸿先生对杨立光先生的绘画艺术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在1944年的那次展览会中,徐悲鸿先生站在这幅画前,朗声说:“你们要找英雄吗?就要在这里找!”
1945年秋,油画《红纱巾》《蒋兰圃像》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美展。先生以自己的艺术,赢得了
吕斯百、
吴作人等许多前辈画家的看重,
秦宣夫先生说:“杨立光就是中国的康斯泰勃(英国著名肖像画家)”。
重庆时期,是杨立光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他的作品以卓越的技巧和品质奠定了他在中国油画史上的地位。战时重庆聚集着一大批爱国进步的艺术家,先生与时在励志社、国立美专、国立音专、国立教育学院、正则艺专的画家
钱延康、
费以复、
许九龄、孙葆昌、
李宗津、
廖冰兄、
叶浅予、
李可染,电影艺术家
史东山、
郑君里、
特伟,音乐家
马思聪、舞蹈家
戴爱莲等交从甚密。杨立光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其兼收并蓄,不搞派系的宽阔胸怀与这段时期的社会交游有极大的关系。
1944年,
唐义精、
唐一禾两先生不幸罹难,武昌艺专由
蒋兰圃、
张肇铭先生出面维持,诚聘
杨立光、
刘一层、陈光哲等回校执教。受母校召唤,先生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回武昌艺专。从1944年6月至1949年5月,任讲师、副教授,绘画科主任兼西画组主任,并担任油画教学工作。时值武昌艺专艰难时期,资金募集极其困难,教师薪金没有保障,此时杨家六口人,生活十分清苦,即便成天吃萝卜白菜,有时还得赊欠。先生义无反顾,告别了一个职业画家刚刚展露的辉煌,开始了他终生矢志不渝的艺术教育生涯。
1945年底,武昌艺专回迁武汉。因武昌水陆街原校址已遭日军炸毁,遂在汉口府东五路宁波会馆及赵家条租房,分部别居,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坚持开课。
1947年春,《武汉日报》曾以整版篇幅介绍先生的作品。同年夏,先生与
蒋箴予结为伉俪。蒋箴予,湖南衡阳人,音乐教育家,先后毕业于武昌艺专、国立音专,曾任湖北艺术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与先生同为武昌艺专高中、大学时期同学,并与先生共同经历了重庆时期直至解放后的艺术教育生涯。1948年6月,喜得一子,名
杨丹,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武昌艺专被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收。6月,时任湖北省文教厅厅长的李实委请杨立光及蒋箴予、刘依闻、程白舟在筹办中的湖北省教育学院组建艺术科,四位先生以极大热忱投入。9月登报招生,报名踊跃。9月下旬,湖北省教育学院在位于武昌
阅马场五龙桥的第一女师校址开学,设教育、艺术诸科。
李实、
薄怀奇任正副院长,杨立光任艺术科主任。艺术科设绘画、音乐、戏剧三组,初创期教师有刘依闻(后为美术科主任)、程白舟、
王霞宙、
阮璞、蒋箴予、
盛雪、方炳云、田禽、
曹藻、
汤麟等38人。首届学生有
魏扬、
谢珍珠、李承荫、
王士杰、
吴嘉麟、杨洪益、阎国谊、戈乃镕、
李淑珍等106人。
杨立光与蒋箴予、刘依闻、程白舟携手为筹建
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殚精竭虑,多方罗致人才,如著名国画家王霞宙,美术史论家阮璞、设计家
李一夫、
梁培裕,小提琴演奏家盛雪等都是此时来湖北执教,这一批师资即是后来湖北艺术教育的中坚。杨立光主管全科工作并亲自执教,他细致严格,提示中肯,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对专业基础较差的同学耐心帮扶鼓励,具有很高的教学威望。这一批学生中的许多人以后都成为湖北艺术界、教育界的杰出人才。先生身体力行接近工农,他的肖像艺术之所以闪烁着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应当与这一段社会生活经历有关。此时期,他创作的
毛泽东及其他国家共产党领袖的肖像在湖北出版。
1952年10月,湖北省教育学院与
华中大学等院校合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杨立光任图画系主任,教师系原教育学院美术科全体同仁,新调入
钱延康、
万昊、郑昌中、
孙世灏、
杨焱诸先生。迁址武昌
昙华林(原华中大学旧址)办学,从画图造屋、制作教具乃至搜罗资料,名家珍品,无不倾力所为。
1953年,被评为教授。同年4月29日,
胡一川先生自北京来访杨立光。
1954年,胡一川拜杨立光为师。
1956年,苏联著名画家梅尼柯夫来汉主持油画研究班,先生陪同,以其精湛的油画艺术赢得梅的尊重,二人同赴
黄山、
庐山写生,互赠作品并结下深厚友谊,梅对先生长期担任行政领导甚表遗憾,他认为“担任领导工作的人容易挑选,而艺术天才一个世纪很难产生一个。”(原话大意)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同年7月—10月奉教育部指示,杨立光参与筹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任美术系主任、教授(全国设两所艺术师范学院,另一所为
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由
李瑞年、
吴冠中、
卫天霖参与组建)。
1950年—1956年间,杨立光任湖北省文联美术部副部长、部长、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在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科、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图画系至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期间,历年招生,专业教学渐趋正规,师资群体、校园资产已成规模,在全国艺术师范教育界中初具影响。
1958年10月,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与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湖北艺术学院,先生任副院长、教授。1959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5年制本科首次招生,正式设立
油画、
国画、
雕塑、
工艺美术4个专业和史论教研室,并开办2年学制的工农预科。
1960年增设版画专业和附中。此时,专业教师人才济济,油画专业计有杨立光、刘依闻、程白舟、孙世颢、万昊、钱延康、孙葆昌、郑昌中、
魏正起、
魏扬、李承荫、谢珍珠、陈十梅、
彭述林等;国画专业计有
张振铎、王霞宙、
汤文选、
马三和等;版画专业计有
陈天然、刘述杰、
兰玉田等;雕塑专业计有
张祖武、王福臻、张满汉等;美术史论专业计有
阮璞、
张放、汤麟等;工艺美术计有李一夫、
吴嘉麟、
梁培裕、
刘艺海、
张朗、
张庸、
陈秀珊等;基础课计有方坤寿、
蒲新成、
雷必农等。
至此,湖北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始成规模,这与先生个人的教育情结和办学理想有重要的关系。长期坚持,积极审慎,强调师资及设备齐备,是杨立光拓展办学格局的一贯工作方针。在当时的编制条件下,杨立光将美术教育的重心放在专业教研室的工作上,他重视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强调制度建设和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故教学行政十分精简,秩序井然。基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针,杨立光在教学安排上支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活动,并在教研室活动中对学生毕业创作的命题和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或给予指导。杨立光亲自执教油画教学并示范作画,他善于启发引导,对学生在人格上一视同仁,教学卓有成效,令许多学生终生受益。对有组织或学生自发引起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他主张按“双百方针”的原则宽容对待。对于学生中的思想批判,他从未从政治的角度去整人,但是对学生遭受的不明委屈,他却表示同情和不平。他爱学生,不是亲密无间的方式,而是一种师者对后学的宽厚和理解。他对学生的仁爱成为他教育生涯中的一种终身情结,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只要他的能力所及,许多执著于艺术又身处窘境的老学生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和提携。
杨立光兼管钱财,支应有度,凡有利学校建设皆如数批拨。大至各专业所需,尽可批给。小至派员看望老先生,礼数支出从无延迟。一应日杂支出,则锱铢必较,不兴应酬。杨立光垂范引领廉正,一时校内节俭奉公,爱校如家,蔚然成风。
经过杨立光与同仁们近10年的不懈努力,湖北美术教育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吕斯百、
常书鸿、
秦宣夫、
华君武、
蔡若虹、
米谷、
卫天霖、
吴冠中、
刘国枢、
刘一层先生等纷至来访交流。他领导的美术教育工作开始收到实效,一批批经过良好艺术训练的学生陆续结束学业,走向社会,为提升湖北及华中诸省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批50年代入学的许多人,得益于在他们艺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受到的深刻影响,而成为知名艺术家。同时,教师的艺术探索和创作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教师们深入农村、工厂、林区,创作出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从湖北教育学院至湖北艺术学院期间,不论学校的建制归属如何转换,杨立光始终是建国后湖北高等美术教育主体的实际领导者。他秉承武昌艺专兼收并蓄的教育传统,鞠躬尽瘁,勤勉办学,而成为湖北近代美术教育的开创者。
在此期间,杨立光坚持以自己的艺术方式创作出许多作品,如1958年前后创作的油画《马学礼像》《方保山像》《老妇像》《钱延康像》《炼铁工人像》《鳜鱼》等作品,“这些作品将中国绘画重意尚写的特质融入油画的笔法表现,恢宏而精当,色彩凝重浑厚,具有典雅大度的气质”(
尚扬)。
1960年,同
钱延康、孙葆昌、
彭述林合作,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创作巨幅油画《长江大桥》,并发表。至20世纪60年代,先生累有作品150余件,系其毕生心血的上乘之作,惜“文革”中遭劫失散,仅有少量作品幸存手中。
1965年10月,
湖北艺术学院奉命撤销,转制湖北省文化厅所辖之湖北美术院,杨立光任副院长,他将湖艺美术系大部分师资转入美术院,以备再兴教育之需。文化大革命中,他刚正不阿的人格赢得了群众的尊敬。
1972年6月,他与刘依闻等19人奉调由湖北省美术院转入湖北艺术专科学校,作为普通教师任教于美术系,承担第一届3年制工农兵学员班的教学工作。与学生一起下厂下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年,应广州美术学院之邀,为其教师学生示范作画。
1978年,恢复湖北艺术学院。10月,杨立光复职副院长,重新主持工作。同年,领导和主持了
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并招收湖北艺术学院首届
研究生,杨立光任油画研究生导师。自此时起,先生连续担任湖北省第三、四、五届
政协委员,他与刘依闻、阮璞、
林路、蒋箴予等以省政协委员及省人大代表的名义多次提交关于分建
湖北美术学院与
武汉音乐学院的议案。
1980年,杨立光任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分会名誉会长。
1984年,杨立光退居二线,改任湖北艺术学院顾问,并任湖北省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5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主席。同年,湖北美术学院建院,这是杨立光和几代同仁多年为之努力的结果。
1986年4月-6月,与
张祖武(省城雕规划组副组长)等赴
黄石、
黄冈、
麻城、
江陵等地县,巡视并推动城市雕塑的建设工作。1987年12月,应广东
茂名鉴江流域受理局的邀请,杨立光偕同夫人蒋箴予赴高州水库休养,杨立光假此地恢复作画,此期留有作品5件。
1988年,任湖北省文联名誉委员。杨立光作人体2幅及自画像。此批作品仍然保持了他一贯坚实的艺术风格,展现着在古稀之年对色彩与生命活力的精彩表现。
1989年5月,湖北美术学院隆重庆贺“杨立光先生从事艺术活动55周年”,杨立光在全国各地、包括在台湾的历届学生数百人,与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庆贺。同年,由
湖南美术出版社主编的《杨立光油画集》出版。
1990年初,杨立光患哮喘及过敏旧症复发,入梨园医院,此一去,沉疴病榻十年。
1996年10月,后辈学人、社会友人及杨立光、刘依闻、阮璞偕家人聚于
珞珈山下,庆贺杨立光八十寿诞。
2000年6月26日,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杨立光先生因病不治逝去,享年84岁。3日后,先生长眠武昌
石门峰。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自画像》、 《老人像》获青年作家奖金和教育部科学文化成就奖金;《穿皮大衣的老人像》获当时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文化成就奖;油画《红纱巾》、《蒋南圃像》、《马学礼像》参加全国美协举办的美展;《方保山像》、《老妇像》、《炼铁工人像》、《鳜鱼》等参加湖北省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