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丝绸
2020年入选浙江文化印记
杭嘉湖地区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2020年5月14日,杭嘉湖丝绸入选“浙江文化印记”。
丝绸
丝绸是一种纺织品,由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长丝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
特性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O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益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第五,和玻璃棒摩擦可以使玻璃棒带正电。
中国绸都
杭州苏州嘉兴湖州等先后被中国国家相关单位授予“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
杭州市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丝绸历史悠久璀璨。据资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余杭的丝绸织造就相当发达,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杭州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杭州具有发展丝绸产业的独到优势。
杭州中国丝绸城(杭州丝绸市场)一条街,位于市中心、体育场路与凤起路间的新华路西侧、西健康路的东侧一带。杭州丝绸创办于1987年11月,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而后更名为杭州中国丝绸城。市场内以后600余家丝绸企业,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装、丝织工艺品、围巾、领带、丝绸原料及各类纺织品,产品辐射全国,是全国唯一的丝绸专业批发、零售市场。
嘉兴市
嘉兴, 有“丝绸之府”,“中国绸都”之称,茧丝绸资源极为丰富,丝绸历史源远流长。
史料记载
历史上嘉兴的蚕桑曾经过辉煌过多次,从五代到两宋,是我国蚕业南盛北衰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嘉兴的蚕业在这个时期中,是一个加快普及发展的过程,到南宋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近代也曾多次辉煌,自从光绪中期(1890年前后)起,丝绸外销看好,出口逐年增加,茧价上升到农民所说的“斤茧斗米”,到1929年,仅嘉兴县鲜茧产量175200担。
1929年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丝绸外销受阻,不少丝厂停业,茧商,不敢冒险收茧,引发茧价大跌,蚕桑深受其害。接着“九&e642;一八事变”继而“一。二八事变”,终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7日大举入侵我国。日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其中在蚕桑丝绸业方面,从桑园、蚕种场、缫丝厂等等方面,在根本上施加摧残,烧的烧,拆的拆,抢的抢;收茧压价,逼迫农民毁桑种粮,强抢丝厂库存干茧,迫使丝厂停工,甚至火烧蚕种场、茧行、丝厂。在日军侵略期间,蚕桑几乎陷入灭顶之灾。到1949年嘉兴县产茧量仅为17416担,不到抗日前的十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 1982年下半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恢复了乡镇建制和建立起行政村,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千里一泻的政策,s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加以茧价合理,当时的蚕茧生产仍是农村的一项优势产业,蚕茧产量快速上升,到1992年嘉兴县的产茧量达到176760担。上世纪90年代,是近代蚕桑生产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到了各级领导抓蚕桑的地步,为了当地生产的蚕茧不外流,曾有“十顶大盖帽压住一顶破草帽”的做法。即工商、公安、税务等执法人员带着大盖帽,不让蚕农带着破草帽将自家生产的茧子卖到外面去。
嘉兴丝绸博物馆由浙江嘉欣丝绸集团投资创建,其目的就是将嘉兴市古老的丝绸文化和现代丝绸名城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使丝绸博物馆成为嘉兴丝绸精品的宝库、蚕桑丝绸知识的课堂、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嘉兴作为古代的“丝绸之府”,当代的“中国绸都”,丝绸历史源远流长,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想一睹嘉兴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在丝绸博物馆看到,展馆设有“历史厅”、“综艺坊”、“文化苑”三大展厅。通过各种图表文字、珍贵文物、人物塑像、多媒体及场景等手段,有重点地反映了4700多年来的嘉兴丝绸文化。
现状分析
重点蚕区的地位没有动摇。嘉兴作为全省重点蚕区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其中所属的桐乡、海宁、海盐、秀洲均属全省重点蚕区,而且其桑园面积与蚕种饲养量有所稳定,充分体同了老蚕区的强大生命力。
蚕桑生产基础条件良好。各项配套设施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巩固提高,重点产区高度集中,区域化生产布局比较明显,有一定的产业优势。蚕桑生产面广量大,得益蚕农多,从制种、培桑、养蚕到加工、出口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且从业人员众多,经济效益总体较好,无一项产业与之相比或全面取代。另外,前几年土地整理为大规模的优化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蚕桑优化改造提供了一个借梯发展的机遇。嘉兴已建高标准蚕桑园区1500多个,面积达14。9万亩,占嘉兴全市桑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为实施蚕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保障有力。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培养殖了大批技术骨干,适用的先进的技术代代相传并不断提高。近十年来,嘉兴蚕桑系统在蚕桑科技进步方面,获得许多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与省市农业丰收奖,为科技兴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嘉兴蚕桑上有一大批技术精深的技术人员,有成千上万对蚕桑有深厚感情与技术丰富的蚕农。
湖州市
湖州丝绸历史悠久,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这里发现。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湖州至今还保留着与与丝绸遗址有关“织里”等地名。
近代随着湖州商帮的兴起,湖州丝绸业更是达到了鼎盛。南浔镇的丝商在清末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狗”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团体。以南浔丝商为代表的湖州商界接触到西方近代思潮,并加入到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运动之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费绝大部都由以张静江为主的湖州丝商筹集和捐赠的,而南浔的丝商成为支持后来民国财政支柱的江浙财团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蒋介石在财政上的主要支持力量。湖州的丝商在上海举办了大量的绸厂,并控制了码头和租界大半房产,包括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商人徐荣村寄送的12包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湖州丝绸城,座落在市南104和318国道交叉口,背靠京杭大运河,西壤宣杭铁路,地处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交通要道。湖州丝绸城共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营业房700余间及商住楼100余套。该市计划依托现有的丝绸历史文化、产业优势等资源建立以个真正的丝绸专业市场。
蚕歌
杭嘉湖地区的人民从养蚕的一系列蚕事活动到祈蚕、酬蚕的一系列祭拜活动,留下许多反映蚕桑民俗的歌谣。这些祈求蚕桑丰收的歌谣,称为“祈蚕歌”。祈蚕歌是杭嘉湖地区特有的一种仪式歌,对研究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马明王》是杭嘉湖蚕区广为流传的一首祈蚕歌,既祈求马明王保佑蚕花丰收,又兼叙养蚕经过。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蚕桑神话和传说。马明王也有称作为马鸣王。马明王一语,一般认为是古印度梵语“马鸣王菩萨”与中国“马头娘”的混合体。关于马明王的身世,还有一种唱述是:“马明王菩萨下凡来,身骑白马 坐莲台……爹爹名叫王伯万,母亲堂上柳玉莲,命里算来无儿子,产生三个女裙钗,大姐二姐找夫去,三姐 年轻要修仙,一修修到十六岁,十七岁上遭黄泉,三更托梦娘晓得,香火灯烛接连来,……
其出身和故事与“马头娘”神话相似。这首歌的结尾部分,演唱者往往可以自由发挥,譬如,桐乡搜集到的结尾处有以下三句,颇具特色:“今年蚕花收成好,全靠马明王菩萨上门来,恭喜大发财”。
德清县的《呼蚕花》歌词,与市区不同,其词为:“喔,吱喌喌,咩咩吗吗。蚕花落伢笪里来,白米落伢田里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落伢囤里千万斤,落伢蚕花廿四分。东一村,西一村,烧香念佛看戏文;东也宁,西也宁,风调雨顺享太平。”“蚕花廿四分”是蚕农们的一句祝福语,在整个杭嘉湖蚕乡都通用。“廿四分”取双倍丰收之意,为了讨彩头,这句语在蚕乡人人会讲,从岁头讲到年尾,从长辈讲到小辈,世世代代地往下传。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9:29
目录
概述
丝绸
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