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碑林
杭州市古文化遗迹
位于杭州市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
发展历史
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
存放杭州碑林的孔庙,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代,一直是杭州府学所在地。原藏《南宋太学石经》等大批碑石。
1949年后有关部门将城市建设中新发现的碑石集中存放于此。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藏唐至清代各类碑刻500多石,内容包括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贴、人物画像、天文星图、水利图刻以及儒学、宗教、墓志等,集历史、艺术、科学为一体。
1978年始建碑林,至1989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
地理环境
杭州孔庙(碑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劳动路57号、西湖东南侧的吴山脚下,占地约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主要景点
概况
建筑格局规整大气,风格的古朴典雅。其内收藏着唐至清代各类碑刻500多石,有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画像、天文星图、水利图刻等,其中以宋高宗的《南宋石经》、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刻石》、李公鳞的《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刻石》以及五代的《五代石刻星象图》等最为闻名。此外,还有王羲之、王献之、苏东坡、米芾、祝允明等历代书法名家的手笔刻石和南宋及清代的帝王御碑,更值一提的是一批史实碑,记载了杭州及周边城镇有关兴修水利、筑海塘、盐运等史实,为研究杭州的水利及推动杭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因而被称为是杭州的一座融历史、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石质书库”。
杭州孔庙(碑林)原为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始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此后府学除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外,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后,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
辛亥革命后,府制被废。 “九一八”事变后,恢复祭孔,规定每年孔子诞辰日由地方政府举办祭典,祭孔活动兴盛不衰。
1934年,杭州府学孔庙基地辟为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校址。 “七七”事变后,杭州沦陷,孔庙内的不少建筑被拆毁,大量珍贵木材被盗用。抗战胜利后,浙江省政府成立了孔庙整理委员会,并将原府学内所有的古碑加以集中保存,并于1947年2月27日,在杭州孔庙举行了规模壮观的祭孔大典。
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府学(孔庙)旧址先后被单位、居民占用,因疏于维修,建筑陆续遭毁。至“文革”后仅存大成殿一座建筑。1961年4月,孔庙内“南宋石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市政府决定对大成殿实施整修,并利用孔庙内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佚散碑石而建杭州碑林。
1983年杭州碑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1986年大成殿维修竣工后,又陆续建造了天文星象馆、碑廊、碑亭等配套建筑,使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500多平方米。至1989年,杭州碑林(孔庙)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
由于大成殿及其他建筑自80年代维修、新建至今已近20年,期间一直没有像样的维修,加上天文星相馆等建筑在设计时存在的缺陷,各建筑屋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糟朽,望板、椽子及部分角梁腐烂严重。因此,杭州市文保所于2005年11月正式实施杭州孔庙(碑林)的修缮工程。整个修缮工程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开工,建筑修缮和可见彩绘修复于2007年5月竣工。
传说
关于大成殿的历史传闻
关于现存的大成殿,在阮毅成的《三句不离本“杭”》中有如下说法:“由于府学内大成殿所用木材为楠木,抗战期间汉奸王五权遂起歹心,以整修为名,偷梁换柱,将楠木转售给棺材店以牟取暴利。为掩人耳目,又在原地建造了用材较差的大成殿,当时曾被人戏称‘小成殿’。”但是在本次修缮时,通过对建筑用材和彩绘的现状分析,
我们认为此说法存在以下疑点:
1、现存大成殿的柱、梁、枋等大木构件均由波罗格制作而成,且用料规格极其粗壮。特别是木柱用料,其原木须为直径50~70厘米、高度超过9~10米的通长波罗格,可见大成殿在建筑用材方面的规格之高。而如此粗壮、通长的波罗格原木在20世纪30、40年代已不多见,而且杭州并非波罗格的产地,要将如此规格的波罗格从南方运输到杭州,不仅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且花费也相当巨大。因此,如果王五权仅为掩人耳目而建造大成殿,他大可以选用那些取材相对容易、价格相对便宜得多的杉木或松木,且规格也无须如此之高。而且以他见利忘义的本性,是绝不可能这么做的;另一方面,波罗格具有坚硬、挺拔、不易变形的特点,是一种较为高档的木料,大多用于建筑中的装饰构件上,而在建筑的木结构柱、梁、枋上使用波罗格,已属相当考究,绝非“用材较差”。
2、在现存大成殿的梁、枋、柱头和平棊天花处均绘有彩绘,仅可见彩绘的面积已达300多平方米。而且该彩绘共有三层,现存的彩绘叠加在原来的彩绘之上。说明大成殿彩绘在完成初次绘制后,曾经历了二次修缮性的补绘。虽确切年代无从记载,但从其造型和风格上看,应在清代的中晚期。因此,假如大成殿确是抗战期间以次充好重建的,那么不可能在梁、枋、柱等主要木结构用材上留有清代中晚期的彩绘;假如这些彩绘是当时王五权聘请专业画工按清代风格临摹而成的,那么要完成如此大面积彩绘,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极为可观的。这对于见钱眼开、惟利是图的王五权来说是决不愿意这么做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建筑用材的品种和规格,还是留存的具有清代艺术风格的彩绘,都有力地证明了现今的大成殿绝非阮毅成在《三句话不离本“杭”》中所说的被汉奸王五权偷梁换柱后重新建造的、被老百姓戏称的“小成殿”,而是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的文物建筑。之所以会有如此传说,也许是为了表达杭城老百姓对日寇和汉奸的憎恶,抑或汉奸王五权本来确有偷梁换柱、掩人耳目的想法,但慑于孔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而未能得逞。
大成殿彩绘修复
在大成殿修缮过程中有个重大发现,就是彩绘。大成殿彩绘主要分布在平綦天花和梁枋上,共有三层,确切年代无从记载,但从造型和风格上分析,应为清代的中晚期。这些彩绘色彩丰富,色泽古朴典雅,图案有龙、凤、麒麟、仙鹤、牡丹、松树、人物等,造型优美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杭城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可见彩绘面积共有365.73平方米,其中平綦彩绘153块,面积183.58平方米,包括中有彩绘的天花板88块(明间30块、东次间16块、西次间22块,东稍间11块、西稍间9块),面积133.1平方米;无彩绘天花65块,面积50.48平方米;有彩绘的梁枋共有49根,面积232.63平方米。在对可见彩绘的修复的同时,通过对随梁枋、承椽枋、报头枋、穿插枋、廊坊、上层斗拱、下层斗拱、拱垫板等部位的局部实验,发现这些部位也存有彩绘,且面积达479.66平方米。这一发现使大成殿的彩绘面积达到845.39平方米。
对彩绘的修复难度很大。由于受氧气、酸性气体、湿气、盐分、微生物、灰尘等危害元素的侵蚀,彩绘出现残缺、剥落、起甲、龟裂、断裂等现象,且日趋严重。1986年大成殿维修时,其表面又被人为罩上一层清漆,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彩绘原有的色泽,而且随着清漆的老化,漆皮中的彩绘也随之发生脱落、开裂。
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照相、绘图、文字记录等方法,对大成殿彩绘的保存现状和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调查,于彩绘残损部位作重点描述,确定照相的编号;采用微损分析的方法,选取少量有代表性的部位,对彩绘的各种颜料和木质载体进行采样分析,确定原料的主要成分和木材的树种类型,重点对红、黑、黄、绿、褐和地仗层颜料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调研杭州地区的大气环境,摸清本地区常年温、湿度的变化和空气中的微粒组成,为分析彩绘老化原因积累数据;通过小范围、有代表性的现场实验,摸清溶胀程度和去除清漆的主要工艺,确定正确可行的施工工艺。
维修中一是作清漆表面的清洗,以“先物理、后化学”为原则,用软毛刷清除表面的灰尘和附着物。二是回帖起皮,用敷贴的方法软化起甲片后,将粘合剂注射到甲片背面使其渗透,再用竹片或牛角片使其贴回原位,通过棉球对起皮彩绘进行轻压,使颜料层和地杖层进一步牢固结合。三是去除清漆,用溶涨剂先对彩绘表面进行溶涨,对于有彩绘的部位,用棉花沾满复合溶剂后小心涂覆、磨擦清漆表面,直到清漆的光亮消失为止;对没有彩绘的部位,涂覆磨擦清漆表面直至光亮消失。四是清除霉斑,先用纯酒精溶液清洗,对于部分清洗效果不理想的部位,则在纯酒精中加入适量杜邦公司含氟表面活性剂。五是彩绘补缺,选择与原彩绘颜料相一致的材料作为补配颜料,从地仗层开始,根据其固有的线条、图案、意境和风格等,对缺损部分进行补缺,对于天花板接缝处彩绘的修补,先用高分子弹性体将缝隙部位填实,再补充地仗层,最后修补缺损彩绘。六是复原彩绘的做旧,复原、补缺之后,其色泽与原有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用特定的工艺对修复补缺的部位进行做旧处理,做到与原来彩绘的协调统一。最后是表面封护,目的在于隔绝外界对彩绘的侵蚀、破坏。所选用的封护剂应具有可逆性、无光泽、耐老化、耐腐蚀、阻燃性强、较低的表面活化性和较好的柔韧性,不会和彩绘颜料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会因为应力的变化而造成彩绘的脱落。
对于后期发现的彩绘,由于长期被多重腻子和油漆覆盖,残损情况比较严重,保护修复的难度较大,正委托南京博物院进行保护方案的编制,待专家论证其可行性后再着手修复。
经过全面修缮,杭州孔庙(碑林)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大成殿,不仅建筑本身更加庄严挺拔,更重要的是大成殿内的彩绘,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和修复。
参考资料
杭州攻略.易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0:3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