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形基础又叫做杯口基础,是
独立基础的一种。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
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及门架结构承重时,其基础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单独基础,这种基础称独立基础或柱式基础。独立基础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当柱采用预制构件时,则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嵌固在杯口内,故称杯形基础·。
基本定义
杯形基础中间留置杯口是为了在杯口中插入预制柱,独立柱基础中间没有杯口,整体是现浇的。现浇
钢筋混凝土杯形基础是混凝土独立基础上部开一个杯形口,用于安装预制构件主要是柱子的安装。杯口应比柱子截面稍大。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插入杯口并经校正后,在柱子与杯口之间的四周空隙内,用
细石混凝土浇捣密实形成固定的接头。多用于预制排架结构的工业厂房和和各种单层结构的厂房和支架。当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时,在基础中应预留安放柱子的孔洞,孔洞的尺寸应比柱子断面尺寸大一些。柱子放入孔洞后,柱子周围用细石混凝土(比基础混凝土强度高一级)浇筑,这种基础称为杯口基础(又称杯形基础)。 杯口基础根据基础本身的高低和形状分为两种:一种叫普通杯口基础;另一种叫
高杯口基础。 高杯口基础和杯型基础的区别是基础本身的高低不同。如图1所示。
质量控制
杯形基础是单层厂房常见的基础形式。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质量问题。一般从模板安装开始进行质量控制。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宜对称下料。
施工程序
定位放线→人工挖土→基坑土质验收→浇砼垫层→扎承台钢筋→支模→验收钢筋→浇筑砼→支地梁底模→扎地梁筋→支地梁侧模→砼浇筑→人工养护→局部基础砌体→验收→土方分层回填。
现浇承台基础
经验槽后,做砖模浇捣砼C10垫层,然后按红线定位桩将轴线引至垫层面上,准确放出柱基承台梁模板与柱子边线,再按设计间距弹线分格,严格控制承台底板钢筋绑孔间距,并按施工规范绑扎成型。KJ柱、排架柱插筋绑扎成型时,必须在最下面用一道箍筋固定,就位后柱筋脚保证与底板筋点焊牢固,柱身根据工程轴线横成排,纵成列,形成网状整体用满堂钢管脚手架牢固定位,从而防止柱筋振捣移位。承台基础采用18mm厚九夹板,50×100mm木枋,@500mm夹箍,并支撑牢固,砼等级C30采用现场搅拌,用双轮斗车送至工作面,确保砼强度及和易性,用插入式振捣器,每层厚度300mm,承台内振捣顺序先边角后中间,振捣密实,按施工规范要求一次成型。现浇柱子施工缝留于承台表面。承台基础终凝后浇水养护,不少于14天。
土方回填
结构验收合格后,砼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进行土方回填工作。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填料含水率控制范围8%,铺土厚度300mm,打压遍数,一般蛙式打夯机每层至少夯打三遍,分层夯实时,要求一夯压半夯。2、清除基坑内积水,有机杂质3、回填前必须检验回填土方含水量;如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均匀掺入干土或换土措施,如偏低,可采取预先洒水湿润。严禁采用浇水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上、下水管必须理设牢固,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为防止管道中心线位移,应用人工先在管道周围填土夯实,并且两边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时,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
蛙式打夯机夯实。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使用细粒料回填。5、土方回填后,采用环刀法分层取土测定土方回填的密实度不小于90%。
基础杯口处理办法
为增强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力,原构件结合面应进行凿毛处理,凿去一毛处理,凿去一切风化酥松层。碳化锈裂层及严重油污层,直至完全露出坚实的基层为止,并在此基础上凿毛,使表面凹凸差≥4mm,然后用水冲干净。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必须涂刷一层与混凝土同性能的界面结合剂,随涂随浇。在加固竖向构件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每根柱(墙)浇筑时应一次浇筑完成,并使浇筑的混凝土高出柱(墙)顶面 100mm 以保证加固柱(墙 )顶部密实。
沉降观测
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位置以及观测点数的设置要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体现场环境条件、建筑物和构筑物自身条件以及当地水文条件等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对于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应设置4的倍数个沉降观测点,便于在观测时及时发现沉降的不均匀度,以免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倾斜,造成局部受力过大影响质量的安全而发生事故。对于埋设的沉降观测点清晰、可靠,在重要的基础边缘应该埋设永久性的沉降观测点,并加以日常保护保证其清晰可辨。观测点的标志形式一般有:墙上观测点、钢筋混凝土柱上观测点和基础上的观测点等形式
沉降观测控制方法
①布设水准点水准点的布设一定要根据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布设,有如下要求:
⑴至少应埋设三个及以上观测点,对于大型储罐基础应设置4的倍数个沉降观测点使其形成水准环线,同时布设观测点的时候应特别考虑观测点的布设位置,以免导致沉降观测点不能清晰辨识导致测量误差;
⑵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或构筑物周围施工的情况,特别是市政地下管网的情况一定要找到市政管理部门将地下管网数据资料与设计文件进行对比,要保证沉降观测点设置与地下管网有一定距离,该距离应在设计范围之内,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冬季气温条件,埋设在冻土层以下设计规定的范围以内为宜;
⑶ 埋设的水准点应该便于观测,距离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即可;
②观测时间
沉降的观测时间应根据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进行:
对于埋设在基础上的基准点,为了便于以后连续观测对比建筑物或构筑物随时间的推移曲线,应在埋设完毕后进行观测;
对于需要增加较大负荷的应在高度每增加15m左右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当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或周围有土方开挖等特殊情况时,应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及时掌握外界因素对基础沉降的影响量大小;
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周边环境和基础沉降的稳定,按照沉降观测程序应该逐渐减少观测次数,但还应根据基础情况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
③沉降的观测
沉降的观测主要应用水准仪测量,根据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安放好相应水准仪,尽量避免在观测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误差,并及时在测量过程中对误差进行修正,以防止由于引入误差较大,造成测量的不准确。
水准点由于在初次设置时已经对其进行观测,故下后续测量过程中以第一次观测为基准,观测后期水准点的变动情况。仪高法由于只需架设一次仪器,就可以求出几个点的高程,具有简单方便,测量精度高、误差小的特点,故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采用。
④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
由于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通常在施工过程中和后期的沉降观测时,应该首先保证观测点的清晰、可靠、完整。对于容易在自然风化过程中损毁的观测点,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或者增设观测点。对于沉降观测的重视应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专人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必须因为读数造成的度数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二是保证观测的水准仪和标尺在受控范围之内,并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三是在应该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对观测点进行观测,避免由于观测方法不同导入
测量精密度不足,而产生误差。
计算
杯形基础的混凝土计算
杯形基础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方式与锥形独立基础相类似,一般可以将杯形基础分为(如图2所示)底部立方体VⅠ、中部棱台体VⅡ和上部立方体VⅢ。然后将三个部分体积相加后,再减去杯口的虚空体积VⅣ。
V杯基= VⅠ + VⅡ + VⅢ – VⅣ
底部立方体体积: VⅠ =AB*h1
中部棱台体体积: VⅡ =1/3 *h2[AB+ab+SQRT(AB*ab)]
上部立方体体积: VⅢ =ab*h3
杯口虚空体积: VⅣ =S杯口*h4
式中: A、B —-杯基中部棱台体下底长宽 (m)
a、b —-杯基中部棱台体上底长宽 (m)
S杯口—-杯基上口与下底平均面积 (m2)
按杯口的尺寸,一般比杯底两边各大50mm,因此杯口与杯底的平均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S杯口=(杯口长 – 25mm)* (杯口宽 – 25mm)
h1 —-杯基底部立方体高度 (m)
h2 —-杯基中部棱台体高度 (m)
h3 —-杯基上部立方体高度 (m)
h4 —-杯口虚空体深度 (m)
上海2000计算规则、清单计算规则中杯形基础的模板计算
斜模板倾斜角度小于45度时,不计算中部棱台体斜模板
S = S1 + S2
底部立方体侧模板面积: S1 =2*(A+B)*h1
上部立方体侧模板面积: S2 =2*(a+b)*h3
斜模板倾斜角度大于45度时,需要计算中部棱台体斜模板
S = S1 + S2 +S3
底部立方体侧模板面积: S1 =2*(A+B)*h1
上部立方体侧模板面积: S2 =2*(a+b)*h3
中部棱台体斜模板面积: S3 =(B+b+A+a)*h2
提示:消耗量中已包括杯芯模板
SQRT() 就代表对括号中的内容开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