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花舞,广东省
兴宁市传统舞蹈,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为古兴宁县,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于该县外,在龙川、平远、梅县、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原来以客家“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瓷质酒杯代替竹板,使声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为兴宁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
1956年,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谢月文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干部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运用民间小调和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杯花舞》。
1983年,兴宁县文化馆以林惠文同志负责的创作人员编纂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并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在“伯公杯”底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头,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艺性,表演更加灵活。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兴宁杯花舞通常是道教做“安龙”“奉朝”“做觋”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另有二人伴唱和伴奏。舞蹈主要表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表演时觋婆嬷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持白瓷伯公杯两个,边唱边敲击瓷杯边舞。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步法可进可退,可绕小圆圈,可走“∞”形。两手敲击瓷杯的动作主要有摇杯、打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等,舞者应和着舞步的节拍,以熟练的敲击技巧,使瓷杯交替发出清脆悦耳,富于节奏变化且别具韵味的音响。伴奏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没有严格限制,可自由反复,随意性较大。主要歌曲有《杯花》,由场外二人各执小鼓、小锣边伴奏和伴唱。
舞蹈道具
兴宁杯花舞所用的瓷杯,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使用时,两杯口相扣,拇指托住下杯底,中指弯曲顶在上杯内,食指和无名指分别夹按在上杯的两侧,将上杯沿斜压在下杯口内,可以上下翻腕并两杯相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兴宁杯花舞是古代道教在粤东民间产生广泛影响的活例证,在岭南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上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其敲击瓷杯的独特技艺和表演特色,也显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1949年以后,兴宁杯花舞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祷化走向娱乐化,已成为民间节庆娱乐时常见的表演项目。但由于经济欠发达等原因,现正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亟待加以扶持和保护。
传承人物
林惠文,男,1950年11月出生,是兴宁杯花舞第三代传承人。他于1979年调入兴宁文化馆,研究清代兴宁民间流行的道教法事舞蹈,吸收杯花舞艺人的表演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巧妙地运用“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击杯技巧和“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舞蹈动作,提高杯花舞的表现力。他编创的多个杯花舞作品如《明月照山乡》《杯花声声》等均获奖项。自1979年以来,他积极挖掘、整理、推广、普及杯花舞,同时举办多期培训班,传授表演技巧,为杯花舞的传承作出贡献。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57年五一节,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大会,舞蹈队受到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荣誉表彰
1983年度,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荣获全省业余舞蹈作品评选二等奖;梅县地区一等奖并参加了广东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艺术节的三场演出,其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多次向海外播出,并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同时编入了《中华舞蹈志·广东卷》。
2003年,编创的双人杯花舞表演唱《哥妹同载摇钱树》参加了深圳龙岗区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银奖。
2005年,新创作的杯花舞《杯花声声》在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再获金奖。
2008年12月,兴宁市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杯花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