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Alexander Jeffrey,1947年—),著名
社会学家,
新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美国人,本科毕业于
哈佛大学,研究生就读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68-1969年开始对
帕森斯感兴趣,之前认为自己是一个政治上热衷于帕森斯的思想家。
功能主义的内涵相对较小,使用了“
新功能主义”的概念,在此框架下,在对帕森斯的理论做出根本批判的同时,又与他的一些基本观点保持联系。
科学思维运行在经验环境和
形而上学环境之间的“科学连续体”上;科学的发展既受经验环境的制约,亦受形而上学环境的制约;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二者的双向运动推进对社会的认识。既要坚持环境对行动的强制性效果,又要强调行动的偶然性和创造性和行动对环境的变革作用;人格、文化、社会系统作为环境的行动因素进入行动过程,为行动者提供目标、手段、规则等,是行动展开的前提又是行动的产物,行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构造;行动者作为社会的主体随时都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解释和谋划,制定行动策略做出行动选择。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样的,功能性的分化和相对自主的亚系统以及精英的出现会促使现代社会冲突数量增加,同时缩小冲突的范围。
社会科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包含一个意识形态的部分,它自动地来源于该理论视角的预设、模式和经验命题。社会学研究者应当采取一种“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融合不同理论传统和理论流派,重新解决社会学的前提预设问题,即关于秩序和行动问题,以达到新的综合。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年),《新功能主义》(1985年),《微观-宏观之环》(1987年),《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1988年),《结构和意义》(1989年),《文化和社会》(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