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村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辖村、中国传统村落
板栗村,因村内盛产“板栗”而得名,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2.5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东部湘西苗族的分支迁徙至板栗村一带,并在此繁衍生息,建造家园,板栗村因而形成;板栗村时属花垣县排碧乡。
民国时期,板栗村属卧龙乡。
1950年,板栗村为四区管辖区域。
1958年,建万能公社。
1959年,万能公社更名为排碧公社。
1984年,撤排碧公社复设排碧乡。
2015年,排料乡、排碧乡和董马库乡成建制合并,设双龙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板栗村海拔高度670米,地处排碧乡九黎部落群核心区双龙镇北面四面环山的盆地,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
气候
板栗村所在的湘西花垣县地处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1月平均温度最低,极限低温-8C;7月温度最高,一般极限温度40C;降雨在5~7月比较集中,年均降雨量1350-1450毫米。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板栗村为苗族聚居村落,巫风盛行,有“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之说,所以村寨的选址十分注重人与自然山水共存的观念。村落位于群山环抱之间,地势平坦,东高西低,环境秀美。这样的地形选择对处理建筑的朝向、通风、日照等因素留下了宽敞的空间自由。
空间布局
板栗村有5个自然寨,整体布局呈“品”字形。村中建筑以活动广场为中心组成单元,顺应山势,较为自由的分布于山凹之中。鸟瞰整个村子,建筑檐廊相接,鳞次栉比,结构严谨,既有湖南传统民居的风格,又体现了迥异于汉族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片石古道是村中主要的内部交通,沿途可进入各个巷道和各家门户,院坪村巷四通八达。村口有一石木结构寨门,连通入村石板台阶,村中有一处约为40平方米的消防水池,供村内防火之用。建筑空间街巷系统的变化丰富,空间移步易景,形成明仄变化的空间节奏。
建村智慧
苗民出于防御性的考虑,板栗村藏匿于大山深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一排排木石泥结构的瓦房依山而建,偶尔有吊脚木楼耸立在山势陡峭处。村口有石木寨门,连通入村石板台阶,台阶两侧与植被之间有当地毛石及片石砌筑的隔墙。另外民居的墙体多采用当地石片垒砌而成,保留有当地特色的竹编泥墙构造,是研究农村聚落建筑材料和细致工艺的典型实例。门窗为精美的花格窗与木板门,并处处体现出苗族建筑所特有的细节特征,传统民居屋顶为小青瓦,整体建筑风貌以灰白色调为主。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显示,板栗村有户籍人口1426人,常住人口100人,其主要民族为苗族。
经济
板栗村有可耕种的耕地1020亩,林地13000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葵花、烟叶、辣椒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板栗村盛产的板栗。森林覆盖率达40.3%,宜于杉树、松、樟、竹等多种用材林木和经济林生产。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板栗村村集体年收入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
主要景点
湘西地质公园
湘西地质公园中,有两处“金钉子”,一处是古丈金钉子,而另一处就是排碧金钉子——花垣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剖面。排碧阶金钉子是湘西地质公园最早确立的一个全球层型点位。排碧寒武系地层标准剖面,为世界斜坡相地层标准剖面,其岩层单一,地层完整,露头连续,界线明显,化石丰富,是全球保存最好、最全面的寒武系地层遗迹。
排碧“金钉子”剖面层型点位的首次出现,定义了新的全球“排碧阶”和“芙蓉统”地层单位,于2002年夏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使用。因此排碧“金钉子”剖面是世界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一个高级别的旅游景点。
在排碧阶金钉子剖面的山下,设立着金钉子展陈馆馆,里面有珍贵的球接子化石;山下的公路边,树立着金钉子的纪念碑,还有一排石壁,其上铭刻着发现这一地层标准剖面的经历以及一系列相关科普。
地下龙宫
在板栗村中部的山坳内,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岩洞,传言这里是地下龙王的住所,当地村民称之为“地下龙宫”,该岩洞面积150平方米。
古巷道
板栗村内古巷始建于清初时期,每条街巷的地面采用大小规格较一致的片石板以不规则或冰裂纹的形式铺设,原材料均为当地采挖的石板加工而成,构成纵横多层次的建筑空间街巷系统。
古寨门
古寨门由高2米的片石堆砌基础及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顶组成,面积10平方米。
古建筑群
板栗村包括寨门在内的文物古迹始建于清代,现状保存状况良好,选址特征明晰,与周边环境的特征关系基本保持,各组建筑院落的整体格局、建筑形制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构件也大部分均为原物。全寨目前现存苗族古建筑民居213栋,约640间,建筑多为凹地式和穿斗抬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中格局完整、艺术特色鲜明、保存状况较好的建筑有: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以及民国时期民居各两栋。
板栗村文物古迹完整地包含了村落古建筑群的本体、环境及传承发展过程,是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凝聚了苗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传统民俗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从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反抗反动暴政口传史发展而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上刀梯、表演刀枪箭术,以表达对先烈的怀念之情和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
客家年:即春节,通行于苗族地区,过春节主要是祭祖、表达亲情、爱情等民俗元素。
祭祀苗祖蚩尤: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每年秋收到来之前,板栗村苗族同胞会举行大型的祭祖祈福仪式,表达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椎牛:苗语叫“弄业”,俗称吃牛,是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祭典之一,主要是为了解除重病或者求子。“吃牛”的祭祀由苗觋(即“苗老司”)主持,全部仪程历时四天三夜。据《苗族椎牛古根》记载,“椎牛”是为了纪念战败于黄帝的苗族先祖蚩尤,是湘西苗族最为隆重而古老的祀典。
还傩愿:苗语为“撬弄”,是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所祀之神傩公、傩母(苗族始祖神)并无庙宇。苗民祭祀时,往往在家中设神坛、安神像,时间多在秋冬季节(农历十月最多)。仪程由设农坛、发鼓拜圣、请客上熟、送神四部分组成。还傩愿仪式,是苗族自我表达宗教情感和现实情感的需要;而这种宗教情感的传递则来源于苗族巴代。
还傩愿仪式舞蹈
板栗村苗族还傩愿仪式舞蹈发源于巫舞,经过历史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还傩愿仪式舞蹈是一种祭祀仪式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还傩愿仪式舞蹈具有宗教祭祀性、宗教寓意性、语言动作拟态性、以及艺术表演性的特点。在还傩愿仪式中,许愿、显愿、还愿是还傩愿仪式舞蹈经过的三道程序,在这三道程序中有着多种的还傩愿仪式舞蹈舞目。如《扮开山》、《扮判官》表现的主题是驱逐妖魔鬼怪;《双伯郎》 、《关公祭刀》表现的是演义传奇人物双伯郎、关公的故事;《财神》、《魁星》、《猪嘴》、《鸡嘴》表现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和人生的祈求吉祥平安,是在一定民俗的基础上的表演,还有反映湘西苗族还傩愿宗教功能的舞蹈,如《手决》等。
鼓韵文化
指苗族在椎牛祭祀过程中使鼓作道具(伴乐)的韵态形式。椎牛是苗族(历史上)民间常见的民俗传统祭祀,它的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七天七夜)。在历史上鼓、锣、(水)镲(或钱)、 包锣、戏(小)锣,常称民乐“五兄弟”,还有摇铃、铜鼓、敲木、竹桶、师刀、牛角、海螺、等。鼓自然为兄了,因为在任何场合下它都是领头乐。传统的鼓有很多种,有战鼓、堂鼓、铜鼓、立鼓、花鼓、手鼓、腰鼓等(当然不包括现代和西洋的鼓器)。但苗族民间传统通常用的乐器是以“五兄弟”为主。在历史上有条件的话也会选择性地使用其他吹拉类乐器如:二胡、笛、箫、木叶、筝、大号、哨呐、笙、古琴、钟、等作为伴乐。民俗传统接龙、傩愿、椎牛、道场、日月祭(太阳会)、祭秋(赶秋)、求雨(祭)、婚嫁、丧俗等民俗活动都有使用以上部分乐器。椎牛活动主要鼓和锣为主,苗祭师(苗语称“巴代”)用的是响竹(竹桶)和摇铃为行法道具。在其行法时法师自己手持摇铃,旁边有助手敲击响竹伴乐。有时要打击锣鼓相助,这种大祭形式要使用大锣(五十公分以上的锣面,苗语称“金尼”),鼓也要求用大面鼓(史称“战鼓”或“场鼓”)。敲打时要闳亮彻响,意“鼓震天,锣动地”之义。。
传统技艺
湘西苗绣在板栗村传承发展有着5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南东部次方言苗语区的杰出代表。苗族刺绣主要以绣花为主,用各种彩色布料(丝、绒、绸、缎),在料面上画好自己喜欢的图案,如桃花、牡丹花、樱桃花、映山红、迎春花、睡莲、金银龙、丹桂、月月红,梅花等,然后用彩色的丝线一针针刺绣。同时还常配绣一些龙、凤、鸟、善、鱼等吉祥动物。色彩鲜艳,动静相间,栩栩如生。
挑花,有的叉叫挑纱,是苗族妇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工艺,它是在布局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小十字,组合成各种图案。挑花是花垣苗族灿烂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挑花用料要求不高,一股只需要青、兰、白粗布作底面,用对比色调强的棉线来挑花,图案简朴大方,花式种类丰富,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福寿康宁,以及一些珍禽异兽、花草鸟虫之类。
织锦,是板栗村的一项传统工艺,苗语叫“细抢那布”。它是由丝线纺织而成布帛或带子,用一种可收缩的双叉形木架(苗语叫“个综排”),用若干颜色的丝绕在双叉架上做纬线,然后用一牛角做成的骨牌薄片,套在一根线上来回穿梭纺织而成。根据自己的喜爱,纺织出各种花、鸟、鱼、虫等栩栩如生的图案。
剪纸,在板栗村尤为盛行,妇女绣花多用剪纸作为图案。苗家有不少的剪纸艺人,剪出的花鸟鱼虫,龙凤彩蝶等在集市出售,供苗家绣花姑娘选购。此外,节日婚丧喜庆时,人们也将剪纸贴在窗上、门上,图案优美、结构大方,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纸扎艺术盛行于板栗村。扎匠用竹块、篾条、木棒等扎成屋、船、桥梁、龙、狮子、各种灯具、花鸟、鱼虾、蚌壳、风筝、人物等模型,糊以皮纸、白纸、再用笔彩描绘形成惟妙惟肖的纸扎艺术品。
雕刻分石雕和木雕两类;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尤以雕龙、凤、狮、虎为多;石狮一般为雄性,口里还合有一个可以活动的石宝。
花带是板栗村最具特色的传统编织工艺,这些图样漂亮的花带多用于衣服的襟前领后、衣角裤管以及头巾背兜等各种日常装饰和居室布置。
非遗项目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是湘西花垣等地苗族人民的第二大节日,其历史追根溯源到几千年以前。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苗族赶秋”是花垣苗族保存下来最古老最原生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苗族鼓舞、苗族服饰等40多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
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入选为第四批(拓展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2月28日,板栗村吴海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板栗村的绺巾舞是以巫傩文化为代表的宗教历史文化在苗族法师(巴代)的传承下,衍生出的各种各样的苗族传统舞蹈,除此之外还有师刀舞、农耕舞等,以及上刀梯、踩铧口、吃碗、吞竹筷、椎牛等具有苗族特色的技艺。绺巾舞是在远古时代,湘西苗族的祖先在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族法师(巴代)跳的一种舞蹈。仪式中,巴代头戴法帽,身着红色法袍,左手持法器—绺巾, 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跟随锣鼓的节奏起舞,依照内容,做出“拜将”“飞巾”“扬尘”“撒梅花”“拜五云”等动作。这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带有苗族巫傩文化的烙印。绺巾舞要求巴代的动作庄重有力,刚柔并济。绺巾的做法是选用12-24条长约50厘米,宽约6-7厘米的绣花缎带或布巾,将其依次相连缝制在一根花布包裹的30余厘米木棒上,上端宽约3厘米,下端竞约7厘米,木棒作为手柄,绺巾联缀垂下。绺巾分为飞巾和围巾,前者用于驱魔迎圣,后者用于斗妖除魔。
民族服饰
古代,苗族男女服装区别不大,均为“色彩斑斓布”,上穿满襟花衣,下着百褶裙,头包赭色花帕,脚穿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差异较大。到民国,苗族男子的服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丈,缠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布”,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花格衣最具特色。
苗家银饰种类繁多,用白银加工的装饰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般妇女有项圈、项练、手圈、戒指、耳环、髻簪、银珈、银锁、小儿风帽上的十八罗汉。各乡镇集市都有角匠铺子或银匠担子匠人的工艺精巧,用白银制作的装饰品,姑娘们最喜欢,特别是那重达二、三饰斤的像缠树青藤一样的项圈,更显示了姑娘们的气派,银饰也成为苗族青年男女相爱的必备之物。
村规民约
一、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自觉遵守社会产德,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三、废除封建残余,移风易俗,婚丧嫁一切从精从减,杜绝一切形式铺张浪费。
四、积极响应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五、严禁私自侵占公共场所和相关设施,禁止占用公共场所,通道等长期堆放杂物,违者将坚决清除,若因不听劝阻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六、村容村貌建设人人有责,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爽和乱扔垃圾。
七、积极保护集体公共资源,做到不违法占用集体土地面积私搭乱建,如属合理需要须经国家相关部门同意并办理合法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
八、谨言慎行,文明交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做到不当讲的话不乱讲,不当微的事不乱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煽动不良情绪,不恶语伤人,不抵毁他人,做到凡事依情,依理依法。
九、加强安全防患意识,时刻做好防火防盗安全防卫工作,自觉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
十、以上各条经村村民委员会、村支部及广大村民代表研究讨论形成,希望广大村民自觉遵守执行,若有与法律相抵触的地方,以国家法律为准。
方言
物产美食
生产工具
用来织锦的工具,苗语叫“个综排”。
用来织锦的工具,一般用牛角做材质,磨成薄片。织锦时,在双叉架上用丝绕做纬线后,然后用牛角骨牌薄片套在一根线上来回穿梭纺织。
运输工具
美食美味
过年前,板栗村每家每户将自家喂养的年猪制成腊肉,用最原始的火慕方式制作,可保存至少8个月的时间。
苗寨特色美食,将板栗村内出产的板栗与油豆腐共同炒制而成。
板栗村村民在古井取水进行米酒酿造,酿制米酒一般在5-9月份进行。
板栗村村内特色的野菜美食,马齿觅和辣椒一起炒制或凉拌处理。烟竹笋一般在每年3-6月份采摘,跟腊肉一起熏制而成。
保护措施
板栗村村寨属土家族祖辈遗留下来的民居,最早原有明末清初建筑,现多为清、民国建筑,以前由村民自行维修,现由板栗村委会统一安排规划维护。
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17日,板栗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6月6日,板栗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2年12月,花垣县双龙镇板栗村入选湖南省非遗村镇省级示范点。
旅游信息
交通
板栗村通过209国道与外界联系, 距包茂高速19.8千米,距花垣县县城32千米;经319国道至张花高速,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导览
板栗村内部道路主要为石板道路,宽约1米,顺应地形的高低起伏与建筑的错落有致,形成独具苗族景观空间特色的道路空间。充分考虑板栗村镇内部交通以及对外联系,在现有道路交通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网系统。道路分为车行道、游览线路、步行路三个等级。建立车行道游览路为骨架,步行路健全的城市道路网。
主要机动车道为包头一茂名高速与乡道为村落内的主要机动车道。次要机动车道为村落内已硬化的村道。
村口→山野风光→民居古建筑→民间蜡染→吴书其民居→农田景观→板栗山民居群。
村口→古井2→板栗山登山→板栗山民居古建筑→民间蜡染→地井→石兴邦民居→石连华民居→龙国清民居→吴书其民居→地下龙宫→青石板表演场。
在乡道和包头一茂名高速交汇处的东南侧和乡道进村处的东侧分别设立两处停车场,为村落内部需要保护和延续传统的村落格局和步行交通方式,规划形成连续的步行区域,以维护历史文化风貌,营造安全、舒适和愉悦的居住生活和观光旅游环境。
参考资料
板栗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9 14: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