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寿
植物化学家
林启寿,植物化学家。他毕生致力于药学教育和药学研究,在教学、科研及编著上勤奋刻苦地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在70年代编著了一本国内较高水平的、唯一较系统而完整的植物化学专著《中草药成分化学》。
生平概况
林启寿,1919年9月28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于1934年,考入安徽高级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学习,毕业后由学校介绍到南京金陵兵工厂材料科化验组工作。不久,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并获得了优秀奖学金。1941年,毕业后到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任助教。在薛愚先生领导下,从事中药研究及药学著述。在此期间,他完成的有《汉木鳖子的研究》 、 《药物化学》教材及《脏器化学制剂》等书。 1944年,他又应聘返母校工作,一年后,提升为讲师,兼任高职科主任,编著《植物生理化学》一书。194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赴美国孟他那州立大学药学院深造,被聘为助教并获硕士学位。1949年6月底,应聘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药理系任研究员,从事麻醉药的合成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50年3月,林启寿怀着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身的强烈愿望,毅然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副教授,从事药物化学和植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和编著工作。1955—1957年,任药化教研室主任。他是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药学通报》 (现为《中国药学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也曾任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副理事长)。
医药遗产
林启寿十分注重对祖国医药学的研究, 提倡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整理祖国医药遗产,他发表过有关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及有关色层分离法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等文章,约20多篇。如《汉木鳖子的研究》 、 《中药洋金花的成分》、 《白芍和赤芍成分的比较》 、 《黄草石斛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八角乌的成分》 、 《商陆(野萝卜)有效成分的化学》 、 《黄花败酱的镇静有效成分的研究》 、 《檗肌松的研究》等文章。他对国外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极为重视,经常通过学术报告向国内同行介绍国外的天然药物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成就。50年代初,当色层法在国外刚刚开始应用到医药领域时,他就将此项技术及时应用在中草药的研究中,在《药学学报》上连续发表8篇文章,总结他在科研中的经验和成果,在国内推广。1955年,又出版了28万字的专著《色层分离法及其在药学上的应用》一书,专门论述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本系统论述多种色谱法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在药学方面应用的专著,为药物化学和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起到了促进作用。
培育人才
林启寿满腔热情、认真地对待教学和师资培养工作,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育了众多的人才。听过林启寿讲课的学生,无不公认他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为了使中草药化学课跟上国内外发展的先进水平,他在国内首先把色层分离法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分离,将光谱解析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鉴定中,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他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75年,他带学生到北京平谷药厂参观,他结合黄连素芦丁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现象,抓住有效成分的特性及去除杂质干扰的诸多矛盾,从现象到本质,理论到实践,讲得淋漓尽致,深刻透彻,使人至今记忆犹新。他常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只凭老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教师首先自己要跟上现代科学的发展,这就迫使你去学习,去钻研,学到老,才能教学相长”。他不但紧跟学科发展的水平,而且还能放下架子深入实践,虚心向生产者学习,再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回校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还得到课堂之外的活知识与本领。他除经常担任重要的本科生的教学与教材编写外,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进修教师及研究生的成长,经常给他们作学术报告,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为此,全国各地药学院系、研究单位、药房、药厂的工作者,经常来人或来信向他求教,他总是认真对待,尽量做到满意的答复。1963年,他受聘兼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技术指导。1974年,为主办一期全国植物化学师资培训班,他作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他事先编写了较高水平的教材,并亲自讲授全部课程,最后还指导他们搞毕业专题,提高了这些教师的植物化学专业水平。1977年,林启寿受卫生部委托主编植物化学统编教材。他及时编写好大纲并亲自编写了生物碱及中草药药物化学浅论两章。在这两章中,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从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疗效出发,结合实例,提出潜伏作用、载体假说、受体假说、生物同型基的取代及活性成分与活性成分的结合等多种思路和途径,阐述如何改造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去发展新药。教材中所表现出的林启寿渊博的药物化学功底及活跃的研究思路,给人以极深的启迪。这两个章节为第一届植物化学统编教材打下了基础。
提倡科研
林启寿十分注意科学研究和临床、生产相结合, 以使科研成果为防病治病、提高社会效益服务。他亲自深入到医院、药厂和农村等基层,向那里的医药工作者请教,和他们共同讨论生产和临床中存在的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1975年,他深入到山西大同制药厂,根据生产实际设计了预发酵法提制薯蓣皂素的生产工艺,与原常规酸水解法相比,新工艺不但缩短了水解时间,而且还提高了薯蓣皂甙元的收率(薯蓣皂甙元是近代制药工业中合成甾体激素避孕药的重要原料)。他还深入到北京平谷制药厂,将提制黄连素的副产物小檗胺研制成新的肌肉松弛剂——檗肌松。为提高疗效,改进剂型,他与临床医生结合,从不同的粗制剂中提制有效成分,设计了不少研究课题。如从紫草中提制紫草素治疗患紫癜症的血液病人,从黄花败酱挥发油中分离出镇静有效成分,制成胶丸剂供精神科病人作镇静剂,他了解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民间用穿心莲致流产后,便将穿心莲内酯制成丁二酸酐钠盐,增加其溶解度后配成注射液。该药经动物实验,证明确有抗早孕作用,遂被研制成计划生育用药。1976年,在山东栖霞县癌症高发区,他结合胃癌普查,调研了民间偏方巴豆治癌症的情况,并研究了其有效成分……。他善于从生产、临床中发现问题,经实验研究再返回临床为防病治病服务。这些科研任务都是他带着青年教师和学生们完成的。他这样做,除了传授具体业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想帮助青年们掌握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为社会生产和病人服务的思想作风。可惜的是很多课题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因为林启寿1977年突然发现患了晚期胃癌,1978年,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贡献药学
林启寿不管在任何艰苦条件下,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忘我地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药学科学事业。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政治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虽1962年被摘掉右派帽子,但在极左路线下,他在政治上仍受到歧视。“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他无儿无女,爱人又患精神分裂症,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去照顾爱人服药。林启寿多年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与压力,生活上又如此坎坷的境况下,他在北京医学院工作几十年,每天很早从城里赶到城外上班,几乎没有请过假。一次实验出了故障,他的手和脸被烫伤几处,可他毫不介意,上点药仍坚持工作。他的办公室不向阳,冬天阴冷,有时青年人都在暖气不足时到别的地方去看书,而林启寿却是终年从早到晚坚守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他善于利用点滴时间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作成卡片活页,并装订成册。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林启寿十分兴奋,干劲倍增,决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这一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130万字的《中草药成分化学》一书,这是国内唯一有关中草药化学方面较系统完整的一部药学巨著。这本书是林启寿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上受到冲击时日夜辛劳而写成的。它通过大量的资料,全面、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生理活性、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无论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资料的丰富来说,都不愧是国内从事中草药研究、生产和教学人员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为此,林启寿荣获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的个人奖。 林启寿忘我工作的精神一直留在很多同志的记忆中。他生了病,很少去校医室。他在北京医学院工作几十年,校医室大夫几乎不认识他。1977年秋,同志们发现他在实验台上老用烧杯煮着几棵甘草,问他作什么,他说胃不好,可能有点溃疡病。大家这才知道他患了胃病。1977年11月,他应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邀请出席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性药学专业会议,并带病在会上作了报告。由于旅途和会议的疲劳,他的病情加重了。回到北京,在同志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去医院检查,确诊晚期胃癌。他深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因而抓紧分秒时间,强忍病痛,写完3篇科研论文总结。他在住进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待手术切除胃肿瘤时,正值全国五大院校参加编写中草药统编教材的同志来京讨论编写大纲,他还从医院出来与大家见面,阐述他对此教材编写的意见与期望。手术后,体力稍有恢复,他又着手修改他的《纸上色谱在中草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一书的手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仍坚持工作。直到他说话都很困难的时候,他还把科学出版社的杨淑兰编审请到病床前,叮嘱她如何安排力量协助他完成并出版未完成的遗作。他始终关心的只是工作,只是他的药学事业,表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
1978年8月26日,林启寿因病医治无效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9岁。药学界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植物化学专家,这是医药卫生教育战线的重大损失。
人物简历
1919年9月28日 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1934—1937年 在安徽高级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学习。
1941年 毕业于南京(后迁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1941—1944年 任成都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助教。
1944—1947年 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讲师。
1947—1948年 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高职科主任。
1948—1949年 任美国孟他那州立大学药学院助教并攻读硕士学位。
1949—1950年 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研究员。
1950—1978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分出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副教授、教授。
1953—1957年 任《药学通报》第一任主编,及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5—1957年 任北京医学院药化教研室主任。
1963—1966年 兼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技术指导。
1978年8月26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林启寿.籍显色吸附作用自甲苯提净3,4二硝基甲苯.1951:135.
2 林启寿,曾德丽.藉色层分离法测定国产生药中芦丁的含量.药学学报,1953,(1):1.
3 林启寿,张如意.中药洋金花的有效成分.药学学报,1953,(1):95.
4 林启寿.合成有机药物化学北京:新医书局,1954.
5 林启寿,张如意,胡素瑜.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一):黄连.药学学报,1954,(2):39.
6 林启寿.色层分离法在药学上的应用.药学学报,1954,(2):63.
7 林启寿,薛愚,韩桂秋.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二):常山.药学学报,1954,(2):113.
8 林启寿.色层分离法及其在药学上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9 林启寿,田珍.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三):大黄.药学学报,1955,(3):65.
10 林启寿.植物药品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1 林启寿,庄丽,王慕邹.白芍和赤芍成分比较.药学学报,1956,(4):17.
12 林启寿,张如意,嵇静德.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四):麻黄生物碱的分离.药学学报,1957,(5):127.
13 林启寿.黄草石斜主要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北京医学院论文集.1960:63.
14 林启寿.颠茄生物碱的纸层离.北京医学院论文集.1962:156.
15 林启寿,于德泉.中药八角乌的成分.药学学报,1963,(10):489.
16 林启寿,严晓风.野萝卜镇咳有效成分的化学.咸阳科技,1975,(4):59.
17 药学委中草药化学师资进修班黄花败酱专题组等(林启寿).黄花败酱的镇静作用和催眠疗效的研究.北京医学院学报,1976,(1):17.
18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等(林启寿).肌肉松弛剂——檗肌松的研究简报.中麻通讯,1976,(2):52.
19 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0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林启寿).预发酵提高薯蓣皂素产率的研究.中草药通讯,1977,(4):17.
21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林启寿).农吉利黄酮.中草药通讯,1977,(11):11.
22 欧阳恒慧,林启寿.铃兰强心甙的化学研究.福建医大,1979,(2):29—37.
23 林启寿.纸上色谱及其在中草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22:33
目录
概述
生平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