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英
民主革命者
林文英(1873年-1914年),字如春,号格兰,广东文昌人,民主革命者。初在暹罗(泰国)经商.曾捐巨资,创办《华暹新报》,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琼州交通部长,众议院议员等职,创办《琼州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返乡创办《琼华新报》,未及出版,即被袁世凯查封.他亦被捕遇害。
人物生平
林文英(1873—1914),出生于泰国,早年在暹罗(今泰国)经商。后赴日本学习法政,与孙中山先生筹划革命,奔走于海内外,结纳同志。毕业后返回暹罗,与王建中等捐集巨资,创办《华暹新报》,发展中国同盟会会员。1911年11月广东都督府成立后至广东,被派组织琼州机关筹备处,因遭当地顽绅反对而作罢。旋又被派为琼州知府,辞不受。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林文英被委任为琼州交通部长,并受孙中山委托组建琼州国民党支部。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与陈宏猷、翁桂清等创办《琼州日报》。旋赴北京,提案质询袁世凯大借款案。二次革命不幸失败,被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离京返归故里,复创《琼华新报》。未及出版,1914年3月即遭袁世凯密令查封,林文英被捕牺牲。
林文英烈士是海南参加辛亥革命的第一人,因宣传爱国思想,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于1914年被杀害。后来人们在府城为他建碑,孙中山先生亲自敬题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如今一座铭世的丰碑,在喧哗的市井声中几乎被淹没,在污染的环境中残存……
跟随孙中山宣传爱国思想
2011年10月21日,记者在海南省档案馆资料室,得到王女士给的一页资料,这是林文英烈士的简略事迹,它展现林文英烈士的革命人生,发出他英勇就义时的誓言:“溘然长逝去悠悠,竟把头颅换自由。我不负人人负我,愿将铁血灌神州。”
林文英是海南省文昌市人,1873年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是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议员、辛亥革命烈士。1903年,林文英自泰国赴日本东京留学,1904年在日本横滨经廖仲凯介绍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后,返回泰国捐巨款创办《华暹时报》,宣传革命,协助孙中山筹款,购买万仑火船运军械回国接济起义,曾参加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起义失败后,林文英陪同孙中山奔走南洋各地,发动华侨支持和参加革命。1909年,林文英奉孙中山之命回海南,在海口成立中国同盟会海南支会,发动青年学生和乡亲入会。袁世凯背叛辛亥革命、窃据总统职位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林文英因发表反袁言论而被通缉,林文英前往上海与孙中山一起制订讨袁计划。在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中,林文英追随孙中山四出讲演,募捐筹款,支持革命。革命失败后,林文英同孙中山出国逃亡。之后,林文英又陪同孙中山回国,奉命再返海南,同陈子臣等中国同盟会海口支会会员在海口市西门外街(今新民路139号)创办《琼岛日报》,林文英自任总编辑兼记者,宣传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宣传爱国思想,宣传共和,并创办平民学校,向民众传播革命理论。
揭露袁世凯阴谋被杀害 孙中山亲题碑文
林文英经孙中山推荐,被选为众议会会员,赴京就任期间,敢于发表反袁言论,引起当政者的忌恨和蓄意谋害,林文英得到孙中山的手谕,及时潜逃出京。在后来的反袁高潮之际,林文英得到孙中山亲赠的宝剑和红旗,经穗返琼与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共商讨袁大计,在海口市商会会长陈家富的资助下复办《琼岛日报》,宣传爱国思想,揭露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引导反袁斗争席卷全琼岛。
林文英的革命行动,触怒了袁世凯政府,1914年3月29日,广东都督龙济光和琼崖督办陈世华奉袁世凯之命将林文英逮捕入狱。1914年4月2日夜间,林文英被秘密杀害于府城第一公园(今琼山区工人文化宫),年仅41岁。林文英在就义前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孙中山!”“反对帝制,拥护共和!”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称帝失败,众叛亲离,暴毙死亡!孙中山为林文英昭雪,追认林文英为烈士。1919年,林文英的遗骨归葬于文昌市清澜世坑村之南,孙中山亲自敬题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接受海外华侨的建议和募捐,在林文英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碑亭以示纪念。
林文英与《琼岛日报》
同盟会员文昌县泰国归侨林文英,1913年归来在海口创办了海南第一张革命报纸《琼岛日报》,受到群众的欢迎。林文英奉孙中山之命返琼重组琼州国民党支部,和陈子臣等海口国民党支会成员,在海口市西门外街(今新民路139号)创办了《琼岛日报》。林文英任总编辑兼记者,其宗旨是宣传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爱国思想,宣传共和,以启民智,揭露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
琼岛日报》创办初期,设备简陋,仅有二号、四号两种铅笔,而且残缺不全,六度印刷机一架,雇工几人。每天印500份,四开小报,半售半赠。林文英白天编报,夜间还兼任平民夜校教师,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国会解散后,林文英按照孙中山的主意从上海经广州回海南,复刊《琼岛日报》改名为《琼华日报》。社址在海口南门街(今海口博爱南路),其办报方针,坚持面向工农、市民,坚持小、精、快的原则。林文英既当编辑、记者、也当报馆老板,又当卖报人。遇上恶劣环境,他神出鬼没,行踪不定,有时活动于府城,有时回文昌老家编稿,有时在府城东门林氏祠堂和进步同学一起住宿。在办报中遇到经费困难,他们在当时的海口市商会会长陈家富先生和海外琼籍华侨的资助和支持下,向香港购买全套新字粒及印刷机,将版面扩大为对开一大张。天天出版,不断揭露袁世凯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列强,出卖国家利益的罪行。办得有声有色,每日发行量达2000多份。袁世凯政府对此恨之入骨。
人物纪念
林文英烈士墓
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爱国华侨林文英,1914年3月31日在府城就义,葬在琼山县府城。民国八年( 1919年),经孙中山批准迁葬于文昌县清澜镇世坑村南城园。1984年10月文昌县人民政府重修。
墓占地200平方米,方向偏东南。全墓分墓围、墓庭和墓室三部分,墓地略呈8字形,墓庭在前,墓室在后,墓围在两侧。墓围又分前后两圈,前圈直径4.24米,后圈直径7.5米,中部高,两边低,设有排水沟。墓庭呈方形,面积47.4平方米,四周砌有栏杆,栏杆高0.74米,开南北两门,门宽0.70米,庭前有一莲池,长2.65米,宽1.77米,深1.47米。庭中左右分别砌花池,花池后有两块石碑,墓庭中轴线上建一座表坊,高2.5米,宽2.65米。表坊匾额和两方柱上刻满了挽联和诗文,正面一副是篆书:“一烈足会名不朽”,“千秋集有义常申”﹔横批为“琼岛霜痕”四个大字,每字30×30厘米,隶字。
表坊后是墓室,墓室前立大理石碑一块,碑四周框以花岗石条保护,通高1.77米,宽0.83米。墓碑边框上每面都是刻有挽联。墓碑前脚置供桌,桌长0.63米,宽0.49米,高0.15米。桌面阴刻一张中国象棋盘格。墓碑正面是孙中山手书的“林文英烈士之墓”;上款:“民国八年”﹔下款:“孙文敬题”,皆楷字阴刻。墓碑后两米筑墓室,混凝土结构。外观呈轿形,长2.07米,宽1.43米,高2.1米。墓室正面开门,拱形门檐饰西洋雕饰和花纹。门檐内开一方门,宽0.45米,高0.95米。拱门内有一副挽联:“英气洵不洋遭国事危疑身英名成推烈士;佳城欣永固愿地灵钟毓山深林密禁樵夫”,墓室内两侧分别刻着“进埠民国支部”和“华暹会所”敬题的石匾一块。墓室后壁镶嵌着“烈士林文英史略”碑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09: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