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述庆墓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述庆墓位于福州市郊区亭江镇闽安溪头顶,背靠棋盘山,面向闽安镇,左为滔滔东去闽江,右有千年唐代迥龙桥。墓原在长乐县筹岐山,1986年5月因福州火力发电厂建设需要,墓按原状迁葬故里。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林述庆墓位于福州市郊区亭江镇闽安溪头顶,背靠棋盘山,面向闽安镇,左为滔滔东去闽江,右有千年唐代迥龙桥。
墓室主人
林述庆,字颂亭,又作松亭,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父林耀源,在马江海战中牺牲。林述庆因家境贫寒,没读多少书,即入营当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选进福建武备学堂,在学堂接触进步人士,开始接受反清革命思想。翌年,加入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林述庆学业优秀,毕业后即任长门练营督操员,不久升为常备军帮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林述庆赴江宁(今江苏南京),投奔新军第九镇统制(原福建武备学堂总办)徐绍桢,任第十七协三十三标三营管带。在该标统带赵声领导下,秘密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冬,调任三十四标二营管带。宣统元年(1909年),改任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营管带,驻扎江阴。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震动。三十六标被调往镇江与三十五标会合。林述庆暗中联络各营官兵,准备起义。奔于沪、宁之间,得到同盟会上海机关的大力支持。同盟会派李竟成回镇江,联络巡防营、会党和士绅。林述庆、李竟成紧密联系,完成起义部署。当时,镇江城内约有旗兵1万人,而新军只3000人左右。林述庆微服侦察旗营后,制定出作战方案。九月五日,动员眷属回闽,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
九月十七日,林述庆率新军在京砚山下宣布起义,次日光复镇江,成立军政府,林述庆被推为都督。接着,林述庆派人劝说被阻截在镇江江面的清军舰队起义,12艘舰只遂投向革命军。不久,上海与苏州相继光复。徐绍桢迫于形势也在江宁起义,攻打雨花台,被清军张勋部击败,遂派人到上海、苏州、镇江等地求援。于是,江、浙、沪组成联军,推徐绍桢为联军总司令,会攻江宁。十月六日,林述庆与许崇灏率镇军一支队出发攻江宁,由柏文蔚、李竟成率领二支队从江北包抄浦口,并派人策动沿江各炮台官兵起义。还派人混入城内,张贴劝降告示,动摇清兵军心。在进攻中,林述庆亲临前线,观察地形,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命许崇灏率部分士兵正面佯攻天堡城,命李竟成率兵由三岔路口村后小径攀跃紫金山进行俯击,终于在十月十一日占领天堡城。清军军心散乱,张勋急忙恳求美国驻江宁领事马林代向革命军求和。当天夜里,革命军奉令停止进攻。夜半,张勋率残部从水西门北逃。次日,镇军首先入城,林述庆为安定民心,用临时江宁都督名义进驻两江督署。其行动遭到浙军和徐绍桢的反对,双方几至动武。后经宋教仁等人调解,林述庆取消临时江宁都督称号,并撤销镇江都督府。几天后,镇军全部撤出江宁,林述庆率兵北渡长江,开赴浦口,进行北伐,被推举为北伐临淮总司令。就职后,派河南人赵锦映回河南策动起义,并将军情电告孙中山,请求指示。这时,清军仍企图南下反扑,黄兴和宋教仁联名发电催林述庆出师临淮,抵御清军。林述庆当即率兵进驻临淮、清江,部署军队坚守正阳关,并派兵增援濠、泗一带。几天后,又赴江宁见孙中山,建议将军队重新组成3个司令部,统一由大本营指挥,合力向北京方向进攻。
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忙于与袁世凯进行“南北和议”,军事行动暂停。林述庆已率部向北推进,准备北伐,因得不到支持和军费,只好率兵返回江宁、镇江。这时,革命阵营内部争权夺利,排挤林述庆,镇江地方势力阴谋驱逐林述庆的好友、留守镇江的军政使郑权。林述庆心灰意冷,遂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通电下野,返回故乡。途经上海时,曾整理镇江起义以来笔记,写成《江左用兵记》一书。
南北和议告成后,林述庆返回福州。同年8月,沙俄策动外蒙王公乌秦叛乱,林述庆入京想劝袁世凯出兵平叛。袁世凯见林述庆受革命军排挤而刻意笼络。9月,特授林述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不久被推为各团体联合国防会副会长。袁世凯任其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国民党也推其为名誉理事。民国2年(1913年)2月,林述庆参加国事维持会,任理事。在京期间,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步步进逼,十分不满。
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宋教仁。林述庆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非常气愤,经常当众拍案叫骂,并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复仇,因而遭到袁党嫉恨。4月10日,袁世凯心腹、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邀林述庆赴家宴,在酒中下毒。林述庆回家后,毒性发作,被送往北京三本医院急救,延至4月16日逝世。
墓室简介
墓坐北向南,如意形,三合土夯筑,面宽8.9米,纵深22米,四层墓埕。四周用花岗石叠砌护墙,墓的左侧砌建一条数十米长的石磴路,直通山下。封土前立花岗石墓碑,碑高1.66米、宽0.83米、厚0.16米,碑面阴刻:“东越,陆军上将林都督颂亭公、德配陈夫人、长男定南公、次男宣南公、次媳□夫人寿域。民国乙卯年。”墓碑两旁分立围屏,上面镌刻林纾的一首诗,行书,字径4厘米。诗曰:“十年曾饮京江水,北顾萧条羞故垒。题诗铁瓮吊寒潮,恨欠英雄江上起。英雄千古一蕲王,试剑孙刘好战场。一掷盘龙今已矣,蛮烟悉杀小南强。寄奴奇气军中吐,半壁健儿跨北府。义声从此震盘龙,变色谁知谈卧虎。金山形势拱焦山,九月江城凯队还。西望兵气怜古治,秣陵何处汉时关。楼船铁骑翻千古,水陆双方驰契箭。单骑飞登龙膊冈,淡月疏星观夜战。君不见天保岿然第一城,再兴血战犹纵横。又不见建康城中北极阁,岔路炮痕犹焦灼。吁嗟乎!太平有兆太平门,浦口横戈大敌奔。破魏由来能救赵,解围遥壮武昌援。武昌回首上流固,石头无恙台城路。吁嗟乎,噫嘻东南两大功,楼中黄鹤洲中鹭。古闽林纾”。封土后侧护墙正中楷书一“福”字,径0.59米。墓柱镌刻联对:“殿下黄袍加检点,关中赤帜先重瞳。”墓柱两边装饰蝙蝠浮雕和“寿”字图案。封土前两侧的墓镜镌刻“龙吟”、“虎啸”四字,隶书,字径0.25米。墓屏刻有“风清、月朗”,“山明、水秀”八字楷书。墓埕横屏由林森撰书林述庆的生平简介,行草,字径0.065米。全文如下:“林公述庆,中华民国闽侯县闽安镇人也。清光绪间卒业于福建武备学堂。报效江宁陆军第九镇,历充排长、队官、管带各职。辛亥武昌起义,公被推为镇江都督,率所部克复江宁。嗣后被推为临淮总司令,规画北伐事宜。既而清廷乞降,南北统一,公乃解职归里。民国元年袁总统聘公为顾问。二年袁叛民国,公不赞同,遂殁于北京,年三十有三岁。林森撰书”。
主要影响
墓原在长乐县筹岐山,1986年5月因福州火力发电厂建设需要,墓按原状迁葬故里。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同盟会.新华.
林述庆.福建省情资料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10 22:2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墓室主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