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状薹草
莎草科薹草属植物
柄状薹草(学名:Carex pediformis C. A. Mey.)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根状茎短或长而斜生。秆密或疏丛生,纤细,三棱形。叶短于秆或与之等长,平张。苞片佛焰苞状,苞鞘下部褐色,背部绿色,上部边缘白色膜质。小穗3-4个;顶生的1个雄性;侧生的2-3个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圆柱形;小穗轴直。雄花鳞片长圆形,顶端渐尖,纸质,两侧褐色;雌花鳞片倒卵形、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两侧褐色或褐红色。果囊稍短于鳞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钝三棱形,淡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小坚果倒卵形,三棱形,成熟时黄褐色;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
植物学史
该种在形态上为多型性的种,从以上的形态描述可看出,无论是小穗、鳞片与果囊均有较多的变异性状。长期以来,一些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极端性状作为划分种的依据,从而发表了Carex macroura Meinsh.,Carex hankaensis Kitag.和Carex supermascula V.Krecz.等若干名称。但是,通过研究和观察了中国的大量标本材料以后,发现了这些极端性状存在着变异的连续性。《东北草本植物志》(1976)将上述的名称均并入了该种。《中国植物志》作者认为,这一分类处理是符合自然的。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或长而斜生。秆密或疏丛生,高25-40厘米,纤细,粗约1.5毫米,三棱形,稍粗糙,略坚挺。叶短于秆或与之等长,平张,宽2-3毫米,稍坚挺,基部具褐色或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宿存叶鞘。苞片佛焰苞状,苞鞘下部褐色,背部绿色,上部边缘白色膜质,苞叶甚短,或呈刚毛状。
小穗3-4个,下部的1个略疏远,其余的较接近,或全部均彼此较疏远;顶生的1个雄性,不超出、微超出或明显超出其下的雌小穗,棒状圆柱形,长8-20毫米,粗约3毫米,具少数或多数密生的花;侧生的2-3个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圆柱形,长1-2厘米,粗3-3.5毫米,具多数稍密生或疏生的花;小穗柄通常不伸出或微伸出苞鞘外;小穗轴直。雄花鳞片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渐尖,纸质,两侧褐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倒卵形、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钝或急尖,具短尖或短芒,纸质,两侧褐色或褐红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1-3条脉。果囊稍短于鳞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钝三棱形,长3.5-4.5毫米,淡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背面通常无脉或具不明显的短脉,腹面具2侧脉并具数细脉或短脉,少有无脉,基部渐狭成长柄,顶端圆,骤缩成外弯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坚果倒卵形,三棱形,长2.5-3毫米,成熟时黄褐色,基部具短柄,顶端具极短而外弯的喙;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草原、山坡、疏林下或林间坡地。
柄状薹草是一种旱中生密丛型下繁牧草,生于海拔1800-2300米的中山带,喜温湿,并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宜生长在壤质暗栗钙土或黑钙土上。它伴生于山地草甸草原草场或散生于山地草甸草场中,局部地段以亚建群种参与组成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歪嘴苔草+禾草灌丛草甸草原草场,禾草有细叶早熟禾(Poa angustifolia)、赖草(Leymus sp.)、草原糙苏(Phlomis pratensis)、鹅观草(Roegneria sp.)等,草层高度约30厘米,总盖度70-80%。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半岛、蒙古、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图瓦卢、乌克兰。
中国分布:甘肃、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
生长习性
柄状薹草在天山北坡通常4月底开始返青,6月中旬前为营养生长期,9月中旬结束生殖生长,10月植株枯黄。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柄状薹草适宜放牧利用,分蘖力强,耐牧。开花前茎叶相对柔软,牛、马、羊均喜食。开花后茎叶十分粗糙,适口性明显下降,牛乐食全株,马和羊部分采食。冬季植株残留量大,为各类牲畜所喜食,属良等牧草。
干草用作编织各种垫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柄状薹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5:1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