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
柑橘病害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是由亚洲韧皮杆菌所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柑橘上一种的毁性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甚至造成柑橘树枯死。
病原特征
病原为亚洲韧皮杆菌(Liberbacter asianticum jagoueix.),属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病原菌呈圆形、卵圆形,大小(50-600)微米×(170-1600)微米。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左右,在10℃以下及35℃以上生长缓慢。卵形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5-35℃,适温为15-25℃。该种病原可侵染柑橘类果树。
为害症状
根系:病根腐烂,严重程度与地上枝梢相对称。枝叶发病初期,根多不腐烂,叶片黄化脱落时,须根及支根开始腐烂,后期蔓延到侧根和主根,皮层破碎,与木质部分离。
枝干:发病初期部分新梢叶片黄化,出现“黄梢”,黄梢最初出现在树冠顶部,后渐扩展,经1-2年后全株发病。枝条由顶端向下枯死,病枝木质部局部或全部变为橙玫瑰色,最后全株死亡。
叶片:春梢叶片转绿后,先在叶脉基部转黄后部分叶肉褪绿,叶脉逐渐黄化,叶片现不规则黄绿斑块。夏梢在嫩叶期不转绿均匀黄化,叶片硬化失去光泽,似缺氮状;有的叶脉呈绿色,叶肉黄化,呈细网状,似缺铁症状;有的叶上出现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绿斑。老枝上的老叶也可表现黄化,多从中脉和侧脉开始变黄,叶肉变厚、硬化,叶表无光泽,叶脉肿大,有些肿大的叶脉背面破裂,似缺硼状。
果实:结实少,结果着色不均,品质不佳。
植株: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发病初期病树的黄梢和叶片斑驳是柑橘黄龙病的典型症状。
分布范围
世界上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柑橘种植区均会感染该病害,该病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地,中国19个柑橘生产省(市、自治区)已有11个受到危害。
侵染循环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柑橘木虱传播和嫁接传播2种。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作为柑橘类新梢期的主要害虫,木虱成虫大多在感染病害的嫩树梢上产卵,孵化出若虫后开始吸取嫩梢的汁液,从而产生大量的带菌成虫,这些带菌成虫再飞到新植株上传播柑橘黄龙病。
流行规律
5月下旬开始发病,8-9月份最严重。春、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发病重。施肥不足,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发病重。幼龄树较老龄树抗病,4-8年生树发病重。柑橘木虱发生重,柑橘黄龙病发生亦重。
橙类耐病力较强,但蕉柑、茶枝柑、福桔、椪柑这些品种的耐病力弱,感染此病后很快衰退。柑橘黄龙病不会受到树龄大小的限制,只是幼龄树比老龄树更易感染。柑橘黄龙病病原可以感染柑橘全株,花、果、叶、枝干乃至根部都有病原,而且抗病药剂很难达到根部,截止2018年也没有找到彻底根治的药物和方法。
已知的柑橘品种和近缘种都会感染这种病害。嫁接传播是一种人为传播方式,人们用感染柑橘黄龙病病树上的枝条嫁接苗木,从而引起传播。易感程度高的品种(如脐橙、葡萄柚等)在染病几年内就会逐渐衰亡,只能砍除。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是苗木和柑橘木虱。柑橘木虱的寿命很长,耐寒力极强,冬季成虫的寿命可达60天,其余季节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0-40天,出现大风、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可以飞至很远的地方,只要在健康的树上吸取汁液5小时就可以传毒。若没有有效杀灭柑橘木虱,即使是深山老林里的柑橘同样会被传染。人为传播中因为种苗管理混乱,对苗木毫无次序的培植和销售,导致大量的带病苗木流向市场,使柑橘黄龙病大范围远距离传播;另外,人们选择苗木时贪图便宜,为获取最大利益而购买没有安全保障的苗木,这种染上病害的苗木通常没有挂果就已经表现出柑橘黄龙病。每个柑橘品种均可感染柑橘黄龙病,黄龙病的病源分布极广,一旦果园中有一株树感染,就会使整个果园迅速发病。
经验借鉴
世界各国农业部门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都极为重视,大量试验证明,柑橘黄龙病不可治,但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使果农的损失降至最低。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地区和加州是世界脐橙的重要种植基地,这里的柑橘产业同样面临着柑橘黄龙病的巨大威胁。但是,美国依据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按照严格防范和彻底根除柑橘木虱的思路,强化检疫,强制果农使用脱毒苗木,及时在果园中找到带病植株并及时挖除销毁。凭借这些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制度,美国柑橘果园损失已降至可控的程度,美国的这些防治措施值得借鉴。
防治建议
病害区别
柑橘黄龙病与柑橘线虫病和柑橘缺锌症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不易诊断。主要区别:柑橘黄龙病病果和病叶有特异性症状,表现为新梢黄化,病害发生与柑橘木虱有关,黄梢通常由个别枝梢发生并逐年舡重,病树逐年增加,有传染过程。柑橘线虫病病树呈全株性褪绿和黄化衰退,通常根部有根结、根肿和根腐等症状,在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可以分离检查到病原线虫。缺锌症果树叶片的叶脉及其周围的叶肉细织呈绿色,根系一般不会大量腐烂,也没有根结、根肿和黑根等症状,与土壤类型有密切关系,施用锌肥后症状可以消退或缓解。
研究进展
柑橘黄龙病是一类由韧皮部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引起的柑橘类植物病害。柑橘黄龙病严重影响柑橘类水果的品质和产量,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是CLas病原至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限制了相关研究开展,柑橘黄龙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缓慢。
1月26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Citrus Huanglongbing is a pathogen-triggered immune disease that can be mitigated with antioxidants and gibberellin”的文章,提出了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病原菌介导的免疫疾病的证据。
该研究表明,CLas病原侵染柑橘果树后,会刺激柑橘果树韧皮部系统性和慢性免疫反应,包括胼胝质沉积、活性氧如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病原CLas触发产生的活性氧富集在树皮的韧皮部区域,随后引起韧皮部区域的筛分子细胞和伴胞发生系统性细胞死亡。研究团队还发现,通过添加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可以上调编码过氧化氢清除酶基因的表达,同时下调编码还原性辅酶II(NADPH)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对患有柑橘黄龙病的柑橘果树叶面喷洒含有赤霉素或抗氧化剂的药物,可降低韧皮部组织中的H2O2浓度和细胞死亡,并减轻柑橘黄龙病的症状。
该研究提出了柑橘黄龙病的症状并非由病原CLas产生的致病因子直接引起,而是由于病原CLas激发植物的自身免疫反应造成,是柑橘黄龙病发病机制的重要进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6:4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