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寿兴
上海市中西美术进修学院教授
查寿兴 (1938.12—)江苏人。擅长水彩画。1979年结业于上海教育学院艺术系。1957年后先后在上海市普陀区光彩路第一小学、延河中学、云岭中学担任 专职美术教师,上海市中西美术进修学院教授。作品《家》入选首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 ;《晨曦》入选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周庄双桥》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 。
人物历程
查寿兴在50年代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通过了初试,复试没有通过。挫折没有使他知难而退。不能进中央美院,并没有堵死了进入艺术殿堂的大门。
勇气减轻了命运对他的打击。一位老师对他说:“你去读师范,将来当美术老师,照样可以画画。”他接受了这位启蒙老师的指点。读了一年的速成师范,1957年被分配到上海市普陀区光彩路第一小学,当上了一名专职美术教师。暂时不能高攀,也无妨低就。当小学教师,一面教孩子们学画,一面继续朝自己的理想努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查寿兴后来又担任延河中学、云岭中学的专职美术教师上海市中西美术进修学院的教授。从教小学生作画到教大学生作画,又是一个飞跃。他一面教学,一面坚持创作,两者互补。查寿兴是幸运的。他又遇到了高人的指点。她就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何振志。何振志在1981年对查寿兴说过一句话,使他至今刻骨铭心。何振志说:“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画,不必听别人说应该怎么画。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只要你认为这样好,就行了。” 这几句话,使查寿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在写生过程中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不必和对象一模一样,更可以画所见、所知、所想”。从此他作水彩画,摆脱了被描绘对象束缚的困境,在创作上进入到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艺术境地。他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取各种画派的技法,于是佳作日滋月益,作品屡屡入选全国水彩画展和全国写生画展。《家》、《晨曦》入选1986年、1992年全国水彩画展。《周庄双桥》1998年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2001年9—11月应邀访问澳大利亚墨尔本莫那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从事写生创作并举办个人画展。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查寿兴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绘画特点
查寿兴的水彩画,融合了中西的各种画法,使他的创作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法国印象派的技法融入到水彩画中,令人耳目一新。1974年,查寿兴参观了一个法国的印象派大师的画展,法国画家莫奈推翻了色彩王国内被确定的秩序,帮助他找到了一条水彩画的创新之路。印象派画家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才现出了它的物体。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印象派画家强调一刹那印象之重要。在一切形式要素中,他们更多地借重于光的变幻、颤动和色调的微妙关系。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奥班恩指出,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打开了创造领域的大门”。我想借用奥班恩的话,查寿兴的水彩画自觉地融化印象派的技法,化入有化出,同样帮助他“打开了创造领域的大门”。
作品赏析
作于1978年《杨湾秋熟》,既是一幅水彩画,又是一幅具有强烈的印象派色彩的作品。这幅作品作于画室之外,刻画了在阳光下,稻穗、树木、农舍、天空中的云彩,都披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稻穗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色彩鲜明强烈,因而大大加强了秋熟的表现力。诚如作家左拉在小说《创作》中借柯罗特(以莫奈为模特儿写成)之口说过:“太阳、空气和光是我们绘画所追求的,我们描写的物体要和白昼阳光下见到的一样。”《乍浦海边》则运用了新的技法,画家把小船、天空和大海,都放到了明媚的阳光下,作品以海天作背景,天空在蓝色的主调中间以黄色和淡红色,大海则以蓝色为主,六条灰黑色小船有序地排列海边,使全画的色彩极为谐和。画家充分利用了透视的原理安排近景的船只和中景的海岸线,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虽然作品是咫尺小幅,却有海阔天空的艺术效果。《乍浦海边》在1982年参加北京天津上海水彩画联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不是偶然的了。
人物作品
查寿兴在1979年到上海教育学院艺术系进修,结业的是油画专业。因此,他在作水彩画时,常常自觉地将油画的技法融入其间。他的许多水彩画作品,看上去酷似油画。《有糕点的静物》、《酒具与水果》、《菖兰与夹竹桃》等作品,笔触之细腻、色彩之厚重,又疑似油画。《有糕点的静物》明暗分明,色彩层次、对比鲜明,是一幅很有特色的作品。他的油画《俄罗斯风光》、《金色的夜》、《红叶谷》、《威尼斯》等作品,也有水彩画的余韵。但是,要将水彩画与油画的技法结合起来,难度不小,因为油画的用色是固定的,而水彩画的颜色则是流淌的。查寿兴费了许多功夫,才使两者和而不同,终于在水彩画的领域内自成一家。
参考资料
查寿兴.查寿兴官方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14:36
目录
概述
人物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