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
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
柱座(Base)、
柱身(shaft)和
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
基座(Stylobate)和
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简介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
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
柱座(Base)、
柱身(shaft)和
柱头(Capital)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
基座(Stylobate)和
山花(Pediment)的建筑各部分尺寸。
15世纪以来,建筑学研究者发现了包括
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
古罗马的五个柱式。最早的柱式来源于
古希腊,之后为
古罗马所使用和修改。每种类型都有各异的柱头形式,包括过梁(
额枋)、雕带和檐口。
按柱式雕刻的顺序,由最粗壮原始的到最苗条奢华的柱式依次是
塔司干柱式(古罗马)、
多立克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爱奥尼克柱式(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古罗马)、
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混合柱式(古罗马)。这其中有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随后古罗马人增加了比多立克柱式简单的塔司干柱式,以及比科林斯柱式还繁杂的组合柱式。
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
维特鲁威在《
建筑十书》中介绍了有关古希腊柱式的传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
意大利建筑教育家塞巴斯蒂亚诺·塞利奥出版一系列关于古典建筑样式的书,在第四册书中,首次出现了对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划分等级的说法。随后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
威尼斯发表的论文《
建筑四书》中明确将柱式系统规范化,形成了被建筑界广为接受的建筑立面设计规范。他设计的
维琴察圆厅别墅(Rotonda in Villa Capra,1550)就是采用此规范的典范。
历史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
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
额枋和
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
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
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
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
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科林斯柱式
希腊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
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多立克柱式
罗马多利克(The Roman Doric Order)柱式是古罗马人对希腊多利克柱式的改造,主要差别是在柱础下面增加一个台基。
爱奥尼柱式
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
科林斯柱式
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装饰性更强。
混合柱式
又称罗马复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将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加入科林斯芼莨叶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