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研究
2013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柳敬亭研究》是研究明末清初评话宗师柳敬亭的集大成之作。
主要内容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祖籍南通,生于泰州。《柳敬亭研究》一书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泰州市有关部门合作整理,刘宁先生担任主编。是书汇集柳敬亭的相关资料,分六辑,共收录文献资料200余篇:第一辑主要包括柳敬亭同时代人写的传记和题赠,这是研究柳敬亭的原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第二辑主要是清人笔记、诗词、戏剧中有关柳敬亭的内容。第三辑包括评传和年谱,传记包括了不同时代专家的成果,其中陈汝衡的传记选择解放初出版的版本,后来修订的《说书艺人柳敬亭》篇幅较长,读者容易找到,不收入《柳敬亭研究》。第四辑包括从民国迄今研究柳敬亭的重要论述,有些是专门的论文,有些是书中的节选,都自成体系。由第五辑收入清史专家何龄修先生的研究文章,这部分文章较为分散,辑在一起,便于研究者参考。第六辑收入海外学者的研究文章(其中杜联喆、黄红宇是旅居海外的华人),这些文章都是用外语写成的。有些由作者本人翻译,有些是编者请专家翻译的,希望能使读者对海外的研究情况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书评
只有敬亭,依然此柳——读《柳敬亭研究》
姚舍尘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化建设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千秋”之业必得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还须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坚忍。由清史专家何龄修任顾问、刘宁主编的《柳敬亭研究》,以治史的态度打通时空的分门别类,其多维度的研究观照,不仅成就一部当今柳敬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还为“乡邦文献”研究方法作了严谨而生动的探索。
评话宗师柳敬亭是江苏泰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他,不仅以说书闻名大江南北,而且作为左良玉的幕僚参政,虽为谈词之辈,却非“饮食之人”。正因“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在世时就有钱谦益、黄宗羲等大家为其作传并多有诗赞。张岱描写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绘声绘色,作为经典常被后世引用。“柳研”虽不能算“显学”,但由清至民国,代有名家研究并为其列传者:清初“四王”之首的王时敏、被董其昌视为“初唐王勃”的冒辟疆、清代著名诗人同乡邓汉仪、大儒俞樾、民国陈汝衡、曹聚仁,直至当代散文大家董桥……面对绵延不绝而又浩茫的资料,编者冷静、科学地将其分为:“同代人写传记、题赠”、“清人笔记、诗词戏剧中相关资料”、“评传、年谱”、“民国迄今研究论述”等六辑。既按年代时序,又分类别列章,纵横交错却浑然一体,蓬茎硕大且能辨主杆、枝叶。皇皇70万言,多见编者用心与点睛安排。
近十几年来,《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全清词》、《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丛刊的先后出版,使不少材料浮出水面。编者广为收集,穷尽其有,兼容并蓄。继上世纪30年代现代作家陈汝衡写《说书小史》对柳敬亭的资料作较全面梳理后,版本专家陆铨专门编著《柳敬亭遗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龄修对柳氏生卒年以及生平活动的详实稽考,“追寻柳老生平于荒烟败草之中,残册故纸之上”,而德国、丹麦、日本等汉学家从中国曲艺及中国文学创作中口述与笔述之关联与影响考察柳敬亭活动,将“柳研”推向文学生态学乃至比较文学的新视界。
古代名人研究中的扛鼎之作——评《柳敬亭研究》
陈辽
《曲艺》2014年6月第6期
即使从宋、元平话算起,我国的说书艺人至今少说也得以十万计。其中的优秀者,生前、死后都有人评说。但是,没有哪一个说书艺人像柳敬亭(1592-约1672)那样,在四百余年里始终有人评说和研究。2012年是柳敬亭诞辰420周年。由柳敬亭的故乡泰州市凤城河管委会牵头编纂,将柳敬亭生前、死后至今四百余年间的有关评说、研究柳敬亭其人其艺的著作搜罗殆尽,然后,请刘宁主编、董耀鹏作序,历时三年,终于编成《柳敬亭研究》一书,共70.7万字。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9月出版。通读全书,我认为,它是古代名人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一是“集大成”。还在柳敬亭生前,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张岱(15971694),即在《柳敬亭说书》中盛赞其高超的说书艺术:“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其后,大名人黄宗羲、毛奇龄陈维崧冒襄钱曾等柳敬亭的同时代人,对柳敬亭及其技艺的评论;清人笔记、诗词、戏剧中有关柳敬亭的描叙;不同时期专家对柳敬亭的研究成果;民国迄今研究柳敬亭的重要论述;以及德国、丹麦、日本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研究柳敬亭的论文,《柳敬亭研究》都选收入书。《柳敬亭研究》一书在手,古今中外对柳敬亭的评说和研究的精华篇章,可以一览无余。如此“集大成”式的研究古名人,在古名人研究中是罕见的。
二是定位定得准。研究古名人,要将有关材料收集齐全,固然不容易;但是,最难的是要对该古名人准确定位。定位准确,该古名人虽死犹生;定位不准确,即使有关他的材料搜罗了不少,这个古名人的形象依然模糊不清。《柳敬亭研究》之所以在古名人研究中独立超群,就是因为它对柳敬亭定位准确。这可以由其中的代表性论著作证。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把柳敬亭定位为具有民族气节的、技艺杰出的说书艺人:“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毛奇龄在《赠柳生》一诗中和黄宗羲的评价一样,也认为柳敬亭的说书,使听众动故国之思:“扶病来看柳敬亭,秋花开满石榴屏。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柳敬亭乃爱国的名艺人。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段熙仲,1961年在《雨花》8月号上发表《柳敬亭——里民间艺人的辉煌形象》一文中说: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柳敬亭,“以夺目的光辉掩盖了剧中主要人物侯朝宗,而和却奁、骂筵的李香君同等的鲜明突出,在《桃花扇》传奇里称得起双峰并峙。”在柳敬亭的一生中,“经历了朱明的亡国,满清的入关;在南京他和东林复社党魁有亲密的往还;在武昌左良玉大军中,抵掌面谈,出入卧内;他奉使南京,被朝贵们尊为柳将军;明亡以后,也曾在降清而又通海的马逢知幕下,晚年还北上京华,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弘光初又尽力缓和左军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协力抗清,有胆有识,是一位活跃于紧张复杂的政治舞台上的民间艺术家。”要言之,在段熙仲先生眼里,柳敬亭是位抗清爱国的杰出的民间艺术家。总之,将柳敬亭定位为有民族气节的“曾在抗清名将左良玉军中献艺,充当幕僚,成为明末清初享名一时的说书艺人”(董耀鹏语),是《柳敬亭研究》绝大多数作者的共识。正是对柳敬亭的这一准确定位,使《柳敬亭研究》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三是特点抓得牢。古名人各有各的特点,而柳敬亭的特点就是他的说书艺术超群,臻于化境。因此,《柳敬亭研究》中的许多著述,都是狠抓这一特点展开论述。据黄宗羲的《柳敬亭传》,吴功正先生在《一篇独特的人物传记》中,就揭示了柳敬亭说书的三重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能使人咍嗢噱矣”,能够使人欢乐大笑;第二重境界:“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调动听众悲慨的情绪;“一、二两重境界所引发和调动的听众情感——哀、乐两面,互相补充。”第三重境界,“进乎技”,“进入化工境界:“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一境界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的超神入化,“标志着柳敬亭说书已登堂入室,炉火纯青。”何龄修先生则在《关于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中认为,“柳敬亭突破了演出手段的局限性,在艺术表现方面掌握和运用高度的技巧,‘华堂绮席,危坐奏伎,梯几抵掌,各肖其人之声音笑貌,謦欬诙谐,以发诸口。’‘往事有无书数卷,闻君一说如相见。忠贤奸佞顷刻身,老幼悲欢婉转面。’可见他在口的运用即语言和发声的运用上,也就是说书艺术基本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非常卓越、幽默、生动、精炼、准确,独具特色。”“他描写人物,真实、丰富、深刻、鲜明,所以富有感染力。”也有研究者以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叙说柳敬亭演说武松打虎的艺术为根据,概括了柳敬亭说书的六大特点:一是对《水浒传》原著“作了许多创造性的丰富和加工”;“二是善于作细节描写,但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绝不拖泥带水”;“三是在关键处、高潮处尽情表演”;“四是有绝活,即使在并无生动情节处,也能抓住听众”;“五是表演水平整体高超,而不只以某一方面的优长过人”;“六是表情丰富,全身出戏”。(《平话奇才柳敬亭》)正因为《柳敬亭研究》中的许多篇章都狠抓了柳敬亭说书艺术这一特点深入研究,各抒己见,于是《柳敬亭研究》也就成了普及说书艺术的最好著作,又是说书艺术最好的教科书。
四是充分展现柳敬亭对后人的影响。古名人之所以至今仍是名人,就是因为他们对后人有长远的影响。有些人一时走红,但随着他一旦离世,也就很快湮没,再无人知。而柳敬亭却是一位有着长远影响的名人。有清一代,评说柳敬亭及其说书艺术的有张岱、钱谦益、吴伟业、黄宗羲、顾开雍、王猷定、王时敏、龚鼎孳、毛奇龄、朱一是、冒襄、曹贞吉、钱曾、张潮余怀王士禛俞樾等一百一十多人;进入民国,又有卢前、汪国垣、连阔如、陈如衡等许多人,评论和研究柳敬亭;新中国成立后,评说、研究柳敬亭的又有六、七十位专家、学者。可见其影响之大,感人之深。尤其难得的,柳敬亭的影响扩展到了国外。德国学者柏睿晨(Rǖdiger Breuer)在《一个榜样还是文化构思?——明清说书艺术家柳敬亭和他在现代背景之下的形象》中说:从清初开始,“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日常用语中,‘柳敬亭’这一名字便成为一般用来表示‘一个好的说书者’的别名。”丹麦易德波在《扬州评话——从明代到当代》中写道:“著名艺人柳敬亭”,“善于‘说书’”,“他的历史故事,如‘西汉’、‘隋唐’、‘水浒’等,所到之处,都得到高度的评价。”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称“柳敬亭乃气节之士”。日本的另一学者岛田由纪子写了《明末清初的说书大家——柳敬亭的艺术生涯》长篇论文,称“柳敬亭在说书中倾注了他真实的生活方式”;“像柳敬亭这样的在当时出类拔萃的说书家的艺术,给小说传奇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可见柳敬亭在外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这还不过是柳敬亭近四百年来在文人、学者中的影响;至于柳敬亭在评话艺人中的影响,更是独一无二,千古少有。他被奉为说书界的祖师。扬州说书界,过去有个定期的集会叫“三皇会”,会期是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在这些天祭祀孔子、柳敬亭、崔仲达。因说书艺人子弟可以应科举,属“儒”家,故祭祀孔子;柳敬亭则被奉为说书界的祖师,因为他是三百年来名气最大的说书家;崔仲达曾应乾隆皇帝之召,演过“御前评话”,艺人引以为荣,但是艺人真正祭祀的还是他们的祖师柳敬亭,就像商人将陶朱公范蠡奉为祖师祭祀一样。
《柳敬亭研究》之所以成为古名人研究中的扛鼎之作,还因为它在编纂工作中真正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般的古名人研究论著,往往只是一家之言,而把不同意这一家之言的他家之言排斥在外。《柳敬亭研究》不是这样,譬如说,《柳敬亭研究》的编纂牵头单位是泰州市,主张柳敬亭是泰州人的文章占了大多数,但《柳敬亭研究》仍收录了认为柳敬亭是通州人的钱啸秋的《柳敬亭之世系》、管劲丞的《柳敬亭通州人考》、张破浪的《平话家柳敬亭考证录》,一视同仁,并没有独尊“柳敬亭系泰州人”一“家”。关于柳敬亭的生卒年,陈汝衡以为是1587-1670年。何龄修以为是1592-1674或1675,也“不能完全排除康熙十一二年(1672-1973)去世的可能性”。各有各的考证,各有各的论据,董耀鹏则以为柳敬亭的生卒年为(1592-约1672)。读者可以将三“家”言加以比较,得出自己的看法。柳敬亭说书采用的是什么语言?何龄修以为,“柳敬亭说的是扬州评话”。张棣华以为,“可能是普通话或类似今天的中州韵”。也有学者以为,柳敬亭的演出地点,以“吴最久”,他在苏州地区演出的评话,演说的应是使用苏州方言的苏州评话。还有学者认为,评话以语言为主要艺术手段,如果听众不懂演说者的语言,或者半懂不懂,似懂非懂,演说者与听众之间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艺术交流的。柳敬亭得天独厚。他祖籍真定府灵寿,父祖相传,在家里讲的是北方话;上辈祖先,有三代住在常熟,常熟是吴语地区,所以迁通州余西的一世祖曹尧卿又会讲吴地方言。通州余西则是通州人和启东、海门人的杂居地,通州话属扬州语系,启海话属吴语语系,所以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从小就熟悉并掌握通州话和吴语是不成问题的。柳敬亭青壮年在泰州生活。说的是泰州语即扬州话。因此,他后来在吴地区演出时使用的是苏州方言;在扬州地区演出时使用的是扬州方言;在南京演出时使用的是和扬州、镇江语言接近的南京方言;在京、津演出时使用的是北方话。《柳敬亭研究》对以上诸说并存、并选、并录,也体现了“双百”精神。尊重诸家学者,尊重众多读者,《柳敬亭研究》体现了广泛的学术包容性。
《柳敬亭研究》既是柳敬亭研究的集大成,对柳敬亭定位准确,对柳敬亭的特点抓得牢;又充分展现了柳敬亭对当时和后代人以至外国学者的影响,对说书艺人的影响,还认真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此五大特色,说它是古名人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并非过誉。我希望,今后对古名人的研究,有更多的像《柳敬亭研究》这样的优秀论著问世。(作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0 13:29
目录
概述
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