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
南直隶扬州府
通州余西场(现江苏省
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镇)人。
明末清初著名
评话艺术家,
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人物简介
柳敬亭(1587一1670),原名曹永昌,后易名敬亭,号逢春,因“面多麻”,外号“柳麻子”,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人,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祖、父皆在
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间往来经商。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永昌少年好动,或随父至泰州叔父歇脚处一游。因十五岁时在
泰州“犯事”当刑,遂隐姓埋名,浪迹苏北市井之间,
说书度日。
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尚在捕中,“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从此,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
人物经历
祖籍一说
柳敬亭是
通州余西人,凿凿可据。为什么还流传着柳是泰州人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受与柳同时代文人
吴伟业的“
误导”影响。吴伟业《
柳敬亭传》中对柳氏的籍贯说法:”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姓曹。”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
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一文亦提到“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这种说法沿袭了
吴伟业的“
误导”,在当时乃至以后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关于柳敬亭的真名实姓、籍贯、身世,已有多人进行过考证。据清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通州余西场曹邦庆撰修的 《曹氏校正六修谱》载:柳敬亭,本名
曹永昌,字葵宇,敬亭乃其号。始祖为北宋开国元勋武惠王
曹彬,世居河北真定府录寿县。南宋
建炎年间,金人南侵,曹氏一脉流落至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族人各自西东,曹均济避乱江北,落户通州余西场。明
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西场
曹氏族人始修家谱,嗣后430年间五次续修。柳敬亭系二房十三世,与父曹应登举家迁往泰州。 曹姓为余西的大姓,有“九季十三曹”之说。之所以有人说柳敬亭是泰州人,一是缘于他幼时即随父迁居泰州。二是跟他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
盱眙市中为人说书”有关。试想当年的柳敬亭,作为在逃“钦犯”,只能变名异姓,流落他乡,安能坦然将自己的籍贯明白无误地告知天下?
早年生活
15岁时强悍不驯,犯法。得
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先后逃亡于
泰兴、
如皋、
盱眙。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
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后渡江南下,变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沈龙翔《
柳敬亭传》)。在云间(今上海市)得到
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
崇祯七年(1634),“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者万家”(
吴伟业《
柳敬亭传》),柳敬亭也到南京说书。他“一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张岱《陶庵梦忆》)。连侨居在南京的
吴桥范司马、
桐城何相国,也引柳为上客,师傅为莫后光。
艺术生涯
康熙元年(1662),柳敬亭于
淮南随清
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演出于各王府之间,和官僚政客接触频繁,有相当影响。
曹贞吉《
珂雪词》书首附录词话载:“柳生敬亭以评话闻公卿,入都时邀致接踵。……敬亭名由此益重。”后于康熙四年南返,经扬州至
泰州。又有一说,谓柳曾两次去北京。第二年又到安徽
庐州,后仍在南京说书。
余怀《板桥杂记》记他:“年已八十余矣,间遇余侨寓睡轩中,犹说
秦叔宝见姑娘也。”至康熙七年,
张潮编《
虞初新志》,选
吴伟业《
柳敬亭传》时,在席间见过柳敬亭,这时柳已经82岁。柳敬亭说的书目,虽取之于现成的小说话本,但并不照本宣科,
阎尔梅《柳麻子小说行》记:“科头抵掌说英雄,段落不与稗官同”;
张岱《
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记载他说《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称:“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
白文,与本传大异。”说明他在表演时,对原文有很大发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他以说表细腻见长,改原作内容,从说书艺术的特点出发,有增有删。张岱说他“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增饰)截(删削)干净,并不唠叨”。在语言运用上,他不满足
于平说,而是以轻重缓急制造气氛,以形象化的手法写人、状物。
阎尔梅说他“始也叙事略平常,继而摇曳加低昂”。“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明代
朱一是《听柳生敬亭词话》也说他“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他还善于在书词中补充社会生活,把自己的经历、见闻、爱憎融于书中。对此,
黄宗羲《
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
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说书中形成的这些特点,一直为后世
评话艺人所仿效。
晚年凄凉
崇祯十三年,到
左良玉军中说书,常住
武昌,并帮办
军务。清兵
入关后,替左良玉出使南京和
南明王朝权臣
马士英、
阮大铖疏通关系,南明称他为“柳将军”。
弘光元年(1645),
左良玉死,
马士英、
阮大铖谋捕柳敬亭。柳出逃苏州,重操旧业。以后在扬州、南京、
清江浦、常熟等地说了十年书。至
顺治十三年春,已69岁高龄,到驻在
松江的
苏松常镇提督马逢知处
任军幕。但
郁郁不得志,三年以后,离开军中。晚年寓居
南京,生活穷困,极为凄凉。死后葬于
苏州。柳敬亭说书60年,南达
绍兴,西到武昌,北到
北京,名重一时,大半生没有传徒,到晚年才收了
扬州人居辅臣。
政治主张
柳敬亭曾主张
改良政治,以挽救
明王朝的危机。他与名将
左良玉结为知己,曾深入军营劝其竭力抗清,并以说书鼓励士气,后左良玉病死
九江舟中。柳怀念旧友,回到
江南,酒酣之时,向人痛说左良玉
遗事,闻者无不泪下。
传记
遗作
柳敬亭常说的书目,据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多为长篇中的选段。所据选取之长篇,大致有《
水浒》《
隋唐》《
西汉》。另外,传说柳敬亭还留下《柳下说书》百篇。柳敬亭的遗作,有说书底本《柳下说书》8 册100 篇。关于柳的
说书技艺,黄宗羲《
柳敬亭传》有生动描绘:“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
亡国之恨顿生,
檀板之声无色。”
柳敬亭传
余读《
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记》,当时
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
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
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
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
欢咍(hai)嗢(wa)噱(jue)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
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
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
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
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
口熟,从
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
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
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
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
豪猾大侠、杀人亡命、
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
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译文:
柳敬亭是
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
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
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
松江府有个叫
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
春秋时楚国
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
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
扬州、
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宁南侯
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
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
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
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
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
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人物轶闻
柳敬亭在演艺生涯中与达官显宦、文人学士、
秦淮名妓等多有交往。说到他与复社文人
冒辟疆(1611-1693)的关系,不能不回顾一下明朝末年
复社与阉党的斗争。
明
崇祯帝即位后,宦官
魏忠贤虽被芟除,但
阉党余孽仍根深蒂固。崇祯二年,张溥继承东林精神,组织了进步团体复社,继续与阉党进行不懈的斗争。“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也成了复社的中坚人物。为了揭露阮大铖勾结阉党,把持朝政的丑恶行径,冒辟疆与
顾杲、黄宗羲、
陈贞慧、
侯方域等于崇祯十一年集会,由吴应箕起草了《留都防乱公揭》,广为散发。据
孔尚任的戏剧《
桃花扇》中说,当时柳敬亭和苏昆生正在阮大铖家作客,看到公揭,他们了解到阮的为人,深受震撼,耻于再做阮的帮闲,“不待曲终,拂衣散尽”,“宁可埋之浮尘,不愿投诸匪类。”《桃花扇》的这一段描写,应该是有其历史依据的,这件事应当是柳敬亭与冒辟疆的神交之始。
文人士大夫中,写作诗文称誉柳敬亭者甚多,冒辟疆也写过《赠柳敬亭》诗。诗云:“忆昔孤军鄂渚秋,武昌城外战云愁。如今衰白谁相问,独对西风哭故侯。”说的是柳敬亭刚到
武昌拜见宁南伯左良玉时,左误认为柳不过是一位江湖艺人,不宜从军,就想试试他的胆量,密令手下人在宴会的军幕中排列手执长刀的士兵,柳敬亭面对明晃晃的钢刀,开怀畅饮,
谈笑自若。左良玉不由得暗暗称奇,于是留他在军幕之中,日夕谈论《
三国》《水浒》中的谋略战例。他为左良玉出谋划策,深得左的信任。后来左良玉率部东下,讨伐
马士英、
阮大铖,病故于军中,左军迅速解体。柳敬亭只得再度流落江湖,重操说书旧业。冒辟疆题赠这首诗时,柳敬亭已是白头衰翁,他与冒辟疆谈起当年在左良玉帐中的
往事,不由得潸然泪下。
后来,
冒辟疆在重逢晚年的柳敬亭,听他说评书后,还有一首诗相赠,诗云:“游侠髯麻柳敬亭,诙谐笑骂不曾停。重逢快说隋家事,又费河亭一日听。”诗赞柳敬亭有游侠之风,说他说书诙谐,喜笑怒骂,感情十分投入。“快说隋家事”指的是柳演说《
隋唐演义》故事,当时的艺人多有借说隋唐故事,表达怀念明王朝之情者,柳敬亭说隋唐故事也有这层意思。
柳敬亭所说
评话,曾经由当时的文人整理成《柳下说书》八册,这一孤本奇书,曾被著名学者
黄侃(季刚)先生收藏。据刘禺生《
世载堂杂忆》云,此书“篇中字句多方密之、冒辟疆、
钱牧斋、
吴梅村、吴次尾集中常用之口吻。因而知此书必经当代文人过目,润色涂改而成。”意思是柳敬亭与
冒辟疆等还有过一段文字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