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1937年2月-2024年10月1日),男,汉族,江西
上栗人,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学历。
人物生平
1957年09月-1961年0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1961年07月-1969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留学生办公室教师;
1969年10月-1975年11月,任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中学教师、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1975年11月-1979年08月,任江西省萍乡市教材编写组组长;
1979年08月-1980年04月,任江西省萍乡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1980年04月-1982年07月,任江西省萍乡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
1982年07月-1983年04月,任江西省
萍乡市委常委、副市长;
1983年04月-1985年06月,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其间:1982年09月-1983年0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
1985年06月-1993年03月,任
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1986年起,兼任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1993年03月-1994年05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家教育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督学;
1994年05月-1995年12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国家教育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督学;
1995年12月-1998年03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央纪委驻国家教育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督学;
1998年03月-2001年03月,任
教育部总督学;
1998年0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2002年04月,被聘为国家总督学顾问;
2003年03月,任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
2008年05月,被聘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总顾问;
2024年10月1日22时44分,柳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根据家属意愿,定于10月17日9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办遗体送别仪式。
担任职务
中共十四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顾问。
家庭生活
妻子:刘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物事迹
从走进师大到回归基础教育
1957年,怀抱着对于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北师大的向往,家境贫寒的柳斌学长从江西萍乡的小山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一方面,因为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导致他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又在参与这些运动的过程中与青年教师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60年到1961年间,柳斌学长曾在
北京景山学校参与教育改革实验,参与学校教师的集体备课,研究九年一贯制教材的教学工作。1961年毕业,因其学习成绩优秀,在校表现良好,留校任教。
在北师大从教八年之后,1969年,因为面临文革对中文系的巨大冲击和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困难情况,柳斌学长毅然决定从师大调回家乡
萍乡二中教书。然而正是在师大的十二年的时光,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奋战一线到步入教育行政
1969年,调回家乡教书的柳斌开始他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工作。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迅速成长为语文教研室主任,再到年级组指导员,很快又被提为副校长,柳斌在语文教学上的杰出成就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
1974年,全国开始
复课闹革命,但又苦于没有教材,于是抽调大批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柳斌也被抽调到萍乡市中学教材编写组担任组长,承担编写江西省语文教材的任务。在北师大学习期间就曾参与教材编写的柳斌学长对此可谓是得心应手,与此同时,还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为他们上课,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教育教学秩序。1977年高考恢复之际,萍乡市教育局长又找到了柳斌,询问考试组织和试卷评定等相关工作。又是在师大工作的八年中参与高考评卷的经历帮助他成为了萍乡市文革后首次
恢复高考的主持者。
这一次高考的阅卷经历,几乎成为了柳斌的事业生涯的转折点。在主持阅卷工作的过程中,柳斌细心地查看了学生的答卷,发现了文革
十年浩劫给教育战线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花大量时间把典型的问题记录下来,整理出了厚厚的材料。最后,他就答卷中的问题案例做了四个小时的评卷报告,有力地批判了
四人帮轻视人才轻视知识的愚昧和错误,报告震动了全市,四小时的报告座无虚席,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也因此得到了市政府和教育局的赞许和认可,被迅速提拔为教育局副局长,后提升为局长。面对着文革十年冲击后留下来的教育的烂摊子,柳斌起早贪黑地应对大量繁杂的政务工作,如大批骨干教师要求退休让子女顶替参加工作、工资冻结长达二十年之后首次恢复调整工资,但只能有40%的人可以入围时的激烈争夺、平反冤假错案、改正错化=划右派等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等等。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早上一起床就有人在外面排着长队等候他办公,不管是在路上、办公室,也不论是饭前饭后,柳斌学长时时刻刻都在为各种紧迫的事务操劳,任劳任怨的日子,也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几近崩溃。
1982年,身心疲惫的柳斌遇上了国家干部“四化”的机遇,由于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他被选为萍乡市副市长。同时,也使他有了前往中央党校参加学习的机会,在那半年的时间当中,辅导员黎大姐曾要她写一篇文章谈对教育的看法。于是,柳斌总结他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年来的情况,结合1977年他参与高考评卷时的报告,对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在中央党校学习半年之后的1983年初,被任命为江西省副省长,主管科教文卫体工作。时隔两年后,柳斌又被任命为当时新组建的国家教委的副主任。
从发展基础教育到促进教育立法
对于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困难,柳斌在调查研究之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向财政方面提出了“三个增长”,而且争取写入了国家的法律,这就是:一、“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要逐年有增长”,二、 “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三、按“学生人均的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要逐年增长”。同时也提出了“财、税、费、产、社、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争取由国务院出台了教育集资、教育附加等重要政策。
这样的努力,柳斌学长依然还在继续,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他也在不断地思索新的改革办法。在面对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他不断调研,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向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提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省、市、地、县共同分担,以中央、省级财政为主并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新机制得到了中央的认可,最终导致了2005年12月《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出台。
除了对教育经费问题的重视,柳斌学长还为国家的“双基”目标的实现作出巨大贡献。
早在1987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讲到义务教育的性质时提出了“国民素质教育”的口号。此后,他先后就这个问题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加以阐述,并出版了两本专著。在国家教委和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下,素质教育最终被人们所接受,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素质教育最终成为指导中国教育的重要思想。
柳斌担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以来,在国家教委党组领导下,主持制定《义务教育法》(1986)和《
教师法》。
先后担任《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三个法律草案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并参与了这几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同时主持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还参与制定《
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
主要作品
文艺短论:《鲁迅先生的反帝斗争精神》、《漫话对偶》、《喜读“待客”》、《“荔枝蜜”及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新闻业务、北京文艺等刊物上得到发表。
主要著作:《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心露集》(柳斌诗词)。
主编书籍:《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教师之友》、《古诗词诵读精华》、《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学全书》、《民间文学史》(合编)等。
《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落实在义务教育上》、《再谈人生识字聪明始》.《
人民教育》.2001年
《提升学生素养是基础教育之本》.《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1日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柳斌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情系杏坛,志在育人。被赞扬有创见,有魄力,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实事求是地予以解决,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认为他是教育界的代言人,为
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华网)
柳斌同志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积极关心、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悉心指导、扶持民办学校健康成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