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话,是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历来都视为
汉族 。标话使用于
广东省 怀集县 西南部永固、诗洞、桥头、大岗、闸岗、梁村等地和
封开县 与之毗连的金装、七星、长安的部分村庄中,仍使用标话的约有七、八万人。广西
贺州主要分布在平桂区沙田镇桥头、大盘、桂山、芳林4个村委会的少数自然村。
标语,是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讲标语的人集中在县境西南部的诗洞、永固、桥头3个镇和大岗、梁村2个镇的部分地方。标语因地域不同,在语言、语调甚至词汇上都有差异,可分为诗洞、永固、桥头、大岗4个语支。
据研究考证,讲标话的怀集人祖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由
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比
怀集县讲白话的汉人先祖迁来怀集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一人群被当地讲白话的村民称为“讲标人”。 “讲标人”的祖先迁到怀集诗洞、永固等地后,因与当地的
百越族俚僚土著人(壮
侗族的先祖)聚居一处,语言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标话”。
由于“讲标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与讲白话的汉人交往少,“标话”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沿用,有古粤语的“活化石”之誉。“讲标人”自古居住在汉壮两族的交汇之地,沿袭了汉族和壮族的传统语言和风俗习惯,成为独特的“讲标人”。
标话,在古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可能要比现在多得多,地域也要宽广得多。自秦、汉开辟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和番禺三郡以后,经
湘江、
灵渠、
漓江、
桂江和
西江的粮道就成为历代统治者必保的交通要道。封开、怀集都是历代汉族军民屯戍之地。早在唐初,就在标人居住的地区永固建立了县治,汉人到得早,来得多。汉语对标话的影响很深远。例如标话中的汉语借词多达60%;受汉语粤方言的影响,语音方面增加了一些圆唇元音;语法受汉语的影响也较深,如修饰词组的修饰成分前置的增加了,还从
汉语中吸收了不少虚词。
标话保既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古
百越族的部分语言,十分难懂。怀集县的“讲标人”如果讲“标话”,讲白话的人有如听天书。“讲标人”将“抹桌子”说成“抹像”“坐床”,“什么东西”说成“嗯虾”“门西”,“猪肉”说成“寄尧(普通话)”“牛素”,“眼泪”叫做“南蚪(白话)”“水眼”,“早饭”则是“够饪”“饭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