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遗址,位于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一带,始建于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总面积约4.2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秦献公二年(前383年),
秦献公在栎邑修筑栎阳城。
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秦献公自
雍城(今陕西凤翔)迁都至栎阳城(今陕西阎良)。
秦献公十八年(前367年),栎阳城发生了“雨金”的天象,秦献公自以为得了金的瑞兆,所以在栎阳建畦峙,祭祀白帝。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栎阳城进行变法。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自栎阳城迁都至咸阳城(今陕西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栎阳城成为兵器的主要生产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项羽在
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
司马欣为塞王,都城在栎阳城。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击败司马欣,迁都栎阳城。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自雍城迁都至长安,把栎阳城作为太上皇
刘煓的封地。
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栎阳城遗址进行试掘,调查和勘探发现金饼8枚。
1980-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考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并在三号古城中勘探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启动实施了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2015年,考古队重点开展栎阳城三号古城、栎阳城二号古城路网、栎阳城北大型沟渠的勘探工作。
2016年1月,考古学家在栎阳城遗址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宫”陶文,也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是著名“秦都”栎阳。
2017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筹划建造栎阳城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11月6日,考古人员在栎阳城遗址发现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后妃浴室。
2018年4月10日,栎阳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到2020年,考古人员对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北侧区域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栎阳城遗址的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建筑,并发现确定了四号建筑东侧向南与三号建筑相连的十号建筑。
2020年12月,栎阳城遗址经过考古发掘,清理出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
遗址特点
栎阳城遗址全城呈长方形,面积约4.2平方千米,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南墙残垣1640米,高0.4—0.6米,基宽6米;西墙残垣1420米,基宽8~16米;东、北墙未见。角门址1座,西门址2座。城内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米,城内夯筑基址7处,呈长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城东南、东北、西北为墓葬区,北城墙外还有一东西向渠道。
婴幼儿墓根据葬具不同,分为陶盆葬、陶棺葬、陶水管葬、陶缸瓮葬、陶瓮盆葬、陶瓦葬等六类。在栎阳城遗址中,婴幼儿墓不仅发现数量最多,而且时代集中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这些墓葬的葬具形式多样,大部分葬具类型在位于栎阳东南的咸阳长陵车站秦代文化层中有所发现,一些葬具的陶器形制也与咸阳发现的大体相近。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婴幼儿的埋葬方式较为稳定地一直延续。
小狗墓,墓口长0.76米、宽0.64米、深0.4米,葬具为一段基本完整,两端无堵挡物的灰陶水管。这只小狗骨架完整,头向西侧身安放、腿骨稍屈,通长34厘米。在狗尾和腿骨后面,发现了31个小陶俑。陶俑头呈三角形,面部不清,身体瘦长,下着小喇叭口裙,最高在10-11厘米之间。
文物遗存
综述
栎阳城遗址出土遗物以质料分,有陶、石、铜、金、铁器等,其中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遗物时代大多为秦和西汉中期以前。陶器分为砖、瓦、水管、容器和器具等五种,其中砖、瓦种类繁多,有铺地砖、长方砖、空心砖、不同形状的花纹砖、券砖、沟槽纹砖、角砖、镶边砖等。瓦可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筒瓦有的长达49厘米,饰细绳纹,瓦当以涡纹、云纹为主。陶容器多种,发现有陶文戳印的陶器和砖,戳印“栎阳”“栎市”等字样。金属器见有青铜鍪、戈、镞及铜镜、钱币等。
金饼
在栎阳城遗址所发掘的金饼8枚,直径6厘米,圆形薄身,色泽金黄,每枚重250克左右,经化验,含金率达99%。
灶址
在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六号建筑西侧,清理了两两成对的4个灶址,其中一个灶址东西通长3.86米,操作坑呈斜坡状,并有火塘、烟道等设施,是与御膳房有关的附属设施。
冲水厕所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栎阳城遗址的三号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时,在一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发现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厕所遗迹,其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栎阳城遗址被
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2023年2月27日,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
历史文化
相关诗词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七载休官学老农,间关垂死脱兵锋。
折腰早觉身难屈,饶舌悬知世不容。
已幸栎阳归旧质,可能稷嗣冀新封。
时清犹作茹芝老,杜叟斯言我愿从。
相关人物
商鞅(前395—前338年),姬姓,公孙氏,
卫国(今河南安阳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因氏为公孙,亦称公孙鞅。后因在
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
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又称为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他冲破守旧派的阻挠,推行变法使
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两次变法,内容主要涉及户籍改革,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耕织,推行郡县制,完善刑法等许多方面,使秦国国力迅速增长。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入选“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
交通信息
从阎良区政府出发,乘坐阎良601路、603路、阎良901路,即可到达栎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