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炎帝陵核心景区面积5平方千米,总规划面积102.5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宋太平兴国年间(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祐八年(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繁,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第二年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原国家旅游局正式确授予炎帝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将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列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20年1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区被正式确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经过历代扩充与完善,形成现在的五进格局和清代建筑风格。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3836平方米,为清皇宫建筑布局。由午门、行礼亭、陵殿、墓碑亭、墓冢五进组成。
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农大殿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神农大殿”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神农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广场、朝觐大道、龙珠桥、朝觐广场、咏丰台、龙珠大道、圣德广场等建筑。
炎帝神农氏石雕祀像
炎帝雕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寓意开拓农耕文化。雕像高9.7米,座长8.9米,宽4.7米,重约390吨,以红色花岗石雕制。为福建光泽红花岗岩雕琢。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对联为李铎先生书写。大殿左、右、后三面墙是大型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歌颂炎帝十大功德。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南端的两侧和大殿平台的边上,是双面雕刻百草图案的花岗岩栏板,主要是纪念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二级平台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龙戏珠的石制圆形香炉,高0.98米,直径1.2米,为公祭敬香或焚帛书用;两边立一对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炉,高3.9米,直径1.5米,单重24吨。平台踏步间,是一块高浮雕九龙戏珠御路石,长3.2米 宽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约17吨。龙珠桥由三座拱桥组成,中间是主桥,宽6米,两边是边桥,宽3米,桥栏板雕刻的是古代乐器图案,分别如琴、筝、竽、笙、笛、箫、云板、编钟、月琴和琵琶。广场为正八边形广场,中轴距离48米,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嵌入了“八卦”图案,纪念炎帝发明“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御碑园
御碑园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北,大殿后墓碑亭两侧有拱门道路可通。园长100米,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另刊宋、明、清及控记事文碑5块。东西碑廓之间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园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功绩图》。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精神。
碑廊
碑廊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园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九鼎台位于御碑园中心。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台上厝置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里寄寓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圣火台
圣火台位于神农大殿南龙珠山,与咏丰台分列于祭祀大道两旁,居东。1993年为点取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体积为31立方米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红象形体“炎”字,犹燃烧的火炬。’93“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火种就是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点燃。
台面三层呈宝塔形,每层高0.6 米,直径分别为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底层铺设花岗岩石板,外护正方形花岗石栏板,边长100米,取天圆地方之义。2002年建设炎帝陵公祭区,圣火台原南北石阶被废,换之从台西辟一石砌台阶,共132阶,下与咏丰台相接。游客登临圣火台,可远眺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全貌,可领略炎陵山恰似卧龙饮水之势。
炎帝陵牌坊
炎帝陵牌坊位于106国道南侧,炎帝线端口处,距炎帝陵10千米。牌坊高18.66米,主体横跨22米,选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狮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炎帝陵”;背面刻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五子庙
五子庙是为纪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间流传着“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罗浮孝子。五子庙是1995年根据五子的传说形象而设计的仿古建筑,单层。里面摆放着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刚正、忠效、善良的圣人或奇人的塑像。庙顶青砖红瓦,雕梁画栋,与周围古木相得益彰,一种古朴神秘的怀古氛围,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不断,初一、十五犹为更盛。
白鹭亭
白鹭亭坐落在九龙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圆顶结构,由6根直径30厘米的花岗石柱支撑。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碑,铭志株洲市各界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文及名单。
咏丰台
咏丰台坐落于龙珠山西面山坡,与圣火台遥相呼应。咏丰台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初年倒塌。1988年修复炎帝陵时,重建于炎帝陵殿的左侧山坡上,原台上有咏丰亭,八角重檐式,顶高7米,亭额悬“咏丰台”横匾和“台记丰年咏,亭留旧日香”楹联。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区时,改建于龙珠山西面平台之上。现咏丰台石碑由一座花岗岩整石制作,碑高2米,边长1米,重约5.5吨,碑顶雕有四方龙陛。
龙脑石
龙脑石又称石龙鼓,位于陵前斜獭水水岸的炎帝陵桃源洞国家自然保护区,巨石临江,状似龙首,江水奔注喷薄。传说当年炎帝灵柩水运至此,倾盆大雨,江水翻腾,一阵湍急旋涡,将炎帝灵柩沉入水底,卷入石穴。原来是水中的金龙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跃出水面,将炎帝请至龙宫作客。后来天上玉帝为惩罚金龙无理,用圣旨罚金龙化为石龙。龙头化为龙脑石,龙爪化为龙爪石。至今龙脑石、龙爪石风韵犹存,巨龙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风景迷人,为炎陵自然胜景。
胭脂石
胭脂石在南乡水口的一条小河边。相传炎帝神农氏死了以后,人们用木筏装着他的灵柩,由洣水河运往资兴汤边下葬,沿河两岸好多人送葬。炎帝的妃子,坐在一条木筏上随行送葬。装载灵框的木筏走得快,妃子坐的木筏走得慢,两筏越隔越远。当行至双江口时,妃子的木筏弄错了方向,沿着河漠水往东划去。他们划呀划,越往前走河路越窄。快要到达水口的时候,天上乌云滚滚,就要落大雨了。妃子看到岸边有一座古庙,就赶忙到庙里躲雨,刚踏进庙门,就下起瓢泼大雨来。半个时辰以后,雨过天睛,妃子回到木筏上,看到河中间有一块平平的石头,上面有一小池,池里是一泓清水,像一面镜子。妃子跳上石头以水为镜,梳洗起来。突然一股山洪冲了下来,河水暴涨,人们来不及呼救,妃子已被大水冲进大石头底下的深潭里去了。
那些打渔捞虾的人,在雨过天晴的时候,远远地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子跪坐在那块石头上,梳洗她那又长又黑的头发。走近去一看,又没有了。大家都晓得她就是炎帝的妃子,把妃子跪坐过的石头叫做“胭脂石”。
鹿原亭
鹿原亭位于炎陵山山顶,亭呈飞檐角式,古色古香。相传炎帝出生后仙鹿为其喂奶,神鹰为其蔽日遮荫。据此传说,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卧、立、跃、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四周苍松环绕,景色宜人。
天使馆
天使馆位于炎陵北数十步。始建于明代,为历代钦差大祀官斋居,明末毁,清初重建,又毁于水灾。1989年在旧址之南另择地重建。
邑有圣陵
邑有圣陵位于炎陵故道,桥头岭下官垄口道旁,石壁上镌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个大字。炎帝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钟灵毓秀的“长沙茶乡之尾”。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一个峤阳岭的地方。这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站在峤阳岭上,举目南望,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展开阔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过峡,奔腾而来。原野南端,层峦叠翠,虬木森森,烟云出没,气象万千。认为鹿原陂就是一块富庶之地,至尊之地,文明发祥之地。辛劳一生的炎帝,应该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
炎帝陵阙门
炎帝陵阙门位于公祭区入口处,2011年5月,该工程荣获株洲市“十大标志性重点工程”,采用最先进的石材干挂工艺建造而成。主塔高17.09米,被誉为“中华第一阙”。沿祭祀大道两侧立5对五谷柱,高8.79 米,直径1.2 米,分别雕饰稻、梁、菽、麦、黍图案。
旅游信息
门票
炎帝陵门票成人票为62元,优待票(儿童/学生/老人)40元,亲子套票(一大一小)92元,家庭套票(两大一小)154元。
2020年2月14日湖南株洲炎帝陵景区发布公告,自疫后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一年内,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医护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至炎帝陵景区售票处,即可办理免门票入园手续。医务工作者团体前往参观游览,可提前预约。
早8:00-晚17:30开放,17:00停止入场。
交通
炎陵县有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贯穿境内,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城西17千米的鹿原镇境内。
炎陵县有7列普速列车开往井冈山、长沙、南宁、上海、广州和长春。
离炎陵最近的机场是井冈山机场,搭乘到井冈山风景区——茨坪的客车,约1.5小时,然后再搭乘井冈山到炎陵的客车。
炎帝陵景区观光车往返:10元/人次。
路线
1、郑州→京珠高速G4→衡炎高速G72→炎汝高速S11→炎帝陵
2、长株潭→G4京珠高速→泉南高速(衡炎高速)G72→炎汝高速S11→炎帝陵
3、井冈山→炎睦高速S50→炎汝高速S1→炎帝陵
4、南岳衡山→南岳高速S51→衡炎高速G72→炎汝高S11→炎帝陵
5、广州→G4京珠高速→S10赣韶高速→G106国道→炎汝高速S11→炎帝陵
6、桂林→G72夏蓉高速→G4京珠高速→G72衡炎高速→S11炎汝高速→炎帝陵
炎陵汽车站每天有20条线路的班车往返周边城市,抵达江泽民题名的“炎帝陵”牌坊时下车,搭当地公交车20-30分钟即到景区。
建筑格局
总体特点
炎帝陵景区总体规划保护面积102.5平方千米,陵寝核心保护区面积5平方千米,由祭祀区、拜谒区、缅怀区等三大功能区,由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
陵殿特点
炎帝陵殿建筑布局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属清代建筑风格。
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长宽均为50米的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
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块。
三进为陵殿,重檐歇山顶,面宽21.16米,进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径60厘米的花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网排列支撑,上下檐为单翘昂头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饰鳌鱼兽吻。殿内天花饰以金龙和玺、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等彩绘,共绘彩龙9999条。大殿门额高悬陈云同志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花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龛,龛内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书“齐天鼻祖”。炎帝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为木雕蟠龙边柱。殿前龙陛为汉白玉卧龙浮雕,卧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龙卧虎、皇权至上至尊之威。
四进为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正中树一块高2米,宽1.45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
五进为炎帝墓冢。墓冢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沈道宽所书。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 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首创农耕制,教民稼穑,被尊为“神农”、“田祖”、“先农”。《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竹书纪年·前篇》载“神农作耒耜。”《管子·轻重》载“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蛇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氏始教民播五谷。”《风俗演义》传“神农悉地力种谷蔬。”以上记载,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南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都证明炎帝是最早教人种植“五谷”、水稻和蔬菜的人,同时是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耜”的人。因此他是农业之祖,
遍尝百草,以疗民疾被尊其为“医王”、“药王”。《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史记》记载“神农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广博物志》记载“神农如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炙。”以上记载说明炎帝在远古时期,深入崇山峻岭采药,尝百草,发明了中草药,并首创了切脉诊病法、针炙学,在医学方面有着重大的功绩。后人并总结他的经验写成了中国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直影响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日中为市,首辟市场,被尊商贸之祖。《周易·系辞下》载:“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古录》记述:“炎帝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廷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竹书纪年·前编》亦载: “炎帝首创日中为市”。以上记载说明炎帝神农氏首创了商品交换市场。而日中为市,是中国货币、商贸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削桐为琴,以通天下,为音乐之祖。《桓谭新论》载:“琴,神农造也。”“昔神农氏继伏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竹书纪年·前篇》载:“炎帝作弦琴。”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创造了音乐,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发明茶叶,创造“国饮”,被尊为“茶祖”。《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以上记载证实,炎帝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为后世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中华茶祖节”暨茶文化论坛祭祀炎帝陵大典在炎陵县隆重举行,炎帝“茶祖”得到了海内外茶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戴。
艺文
在王象之写这部地理总志时,炎帝陵尚在茶陵县内。茶陵县是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茶乡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县。茶陵,是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在王象之编写这部地理总志不久,即宋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常平3个乡分出来,建立酃县,自此,炎帝陵就在酃县了。元丰三年(1080年)书成、八年(1085年)颁布的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关于衡州的“古迹”条目有炎帝陵的记载:“岣嵝山。酃湖。古酃县城。云阳山。后汉蔡伦宅。炎帝庙及陵。罗含墓。杜甫墓。”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有封禅和蜡祭、傩舞等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官方祭祀称之公祭或告祭。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者始于唐代,据唐代旧史《路史》说:“有唐尝奉祀焉”。最早有记载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致祭”,并“在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对炎帝陵祭祀从未间断。有史记载,明代15次,清代达38次。历朝历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演变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礼,其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供品、开午门、谒陵、揭碑、礼成等。在仪仗队伍方面也有很大变化,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表演队,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供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56个民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官方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多在清明、重阳和重大节日举行,特别是重阳节,株洲市都举行“炎帝节”,以炎帝陵祭祀活动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文化、商贸交流活动。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众争相在炎帝陵宰杀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礼,献香燃炮,传说这样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顺顺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为旺盛。民间祭祀对祭时、礼程亦十分讲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会洗梳干净,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过炎帝后,将自己的心愿和所求写于帛或纸是,用线系于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抛挂于炎帝陵内的古树上,祈求炎帝保佑愿望实现。
传说轶事
炎帝下葬
传说炎帝神农氏因误尝“断肠草”中毒去世。大臣胡真官根据炎帝临终的嘱托,决定把他安葬在有温泉的资兴汤边。于是选好吉日良辰举行葬礼。那天,几十个抬柩的人,乘坐十多条木排,溯洣水而上。成千上万的人沿河送葬,沿途户户点火,表示哀悼。
到鹿原陂,忽然下暴雨。河里跃出一条金龙向炎帝灵柩点头发笑。接着轰隆一声,江边的一块巨石开了坼,大浪将炎帝灵柩卷进里面去了。玉皇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认为炎帝神农氏劳苦功高,应该选择最好的地方安葬;金龙擅自将炎帝灵框安放在龙宫,违背上天的旨意,决定惩罚金龙。金龙得知后,表示愿意化作石龙,守陵护陵。于是将龙脑变为江边的龙脑石,龙爪变为江中的龙爪石,龙身变为白鹿原,龙鳞变为山上的松树。
玉皇认为抬灵柩的人,上山下水吃了亏,派他们到各村去为福为神,保护地方安宁。打杂的坛官、梅山也有封赏,要他们凡是便于安身的地方,就把身安下来。坛官、梅山慌乱中冒听清楚,以为玉皇要他们去安仁,所以他们一咕噜都跑到安仁县去了。
那些在前面鸣锣开道,已经走到碜子坳的人,见炎帝灵柩总冒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两个打伞的便爬到山顶上去打望,其余的人坐的坐,睡的睡,站的站就地等候。由于时间长了,黄阳伞,变成了黄阳山。两个打伞的变成了两块大石头。而那些或坐、或站、或睡的人全部变为石头。
神农琴
一天,炎帝来到一片大森林里采药,看见一只啄木鸟在树上啄虫子吃,声音就好像摇货郎鼓。另一棵大树上传来“咚咚咚”的声音,抬头望去,也是一只啄木鸟在树上找昆虫吃。凭着自己的耳朵,他听出两个树干上发出的声音不同。等啄木鸟吃饱飞走后,炎帝爬上那高大的树干仔细观察,发现啄木鸟吃虫子那一部分树干是空的,声音有哆哆哆、咚咚咚之别,是由于树干上的空洞大小不同的原因。炎帝悟出了一个道理,空了洞的树干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来。
为了经常听到这种悦耳的声音,炎帝在洣水河畔的山丘上,找来一根梧桐树,用了七天七夜时间,把这节梧桐树削平、挖空,取三尺六寸六分长做琴身。又用野蚕的丝精制了五根线,安装在琴的正面,这五根线就是琴弦,分别叫做官、商、角、徵、羽。这就是炎帝神农氏亲手用梧桐木制作的“五弦琴”,又名“神农琴”。
神农宝鞭
神农氏有一根宝鞭,三尺来长,泥巴色,人们把它叫做“赭鞭”。它有个特别之处,鞭打百草时,百草便性味萌动,神农氏就可以一样一样地品出它们的药性来。炎帝神农氏带着的这根宝鞭,带着他的氏族,来到江南。当时,人们还不晓得种五谷、养六畜,就靠在山上打野兽,在河里抓鱼吃饱肚子过日子;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医药,得了病就只好挺着、拖着,挺不过来就死了。炎帝神农氏好难过啊,他从北方来到南方,就是想为老百姓解决这两个大问题:饿了有粮吃,病了有药治。
一天,神农氏正在走着,忽然,只听得树林子里头鸟儿一齐叫了起来,向飞空中去。空中,有一只红色的大鸟,嘴里衔着一棵碧绿碧绿的苗苗,苗苗上结了五个好大好大的穗头,穗头上结着各不相同的黄粒粒。金灿灿,黄闪闪,真正是霞光万道,瑞气千条。鸟儿们就是去啄那些黄粒粒吃的。神农氏早就留心过,百鸟能吃的东西,人也能吃,但找来找去,都不太中意。这次他看见这么多鸟儿去啄那只红鸟嘴里的穗头,心里就明白:这几个穗头一定不同寻常。于是,他也拔腿就追。但是,人怎么跑得飞鸟赢呢?眼看红鸟儿就要飞远了,神农氏情急智生,从腰间抽出宝鞭,朝那红鸟儿就是一鞭子甩过去。宝鞭出手,只听“轰隆”一声响,就把红鸟儿打得向地上落去,又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响,红鸟儿一落地,就化成一座大山了,这山就是南岳衡山。衡山因为是朱雀鸟化的,就跟其他“四岳”不同,它有头、有尾、有脚、有两翼,虽然是落在地上,那架势还像在飞呢!所以,人们就说:“南岳势欲飞。”它口里街的那五个穗头呢,神农氏就拿它教百姓种,后来就成了人们种的五谷。
赏狗与抬狗
酃县(今炎陵县)、茶陵一带,从古到今,有这样两个风俗习惯。一个就是每年六月农民尝新的时侯,饭甑盖一揭开,首先装一碗新米饭赏给狗吃,叫做“赏狗”。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遇到蛮久冒雨落,闹旱灾的时候,村里人抬着狗满村跑,就能求得老天爷落雨,叫做“抬狗”。
有一年秋收时节,打下的谷子,晒在山沟里的一块大石板上,晒干后大家好吃新米饭,可正午狂风大雨,山洪暴发,人们眼看着石板上晒干的谷子就要被水1,冲走了。这时神农喂养的那条狮子狗跑了出来,勇敢地从洪水中泅了过去,爬上石板,在稻谷中乱打滚,狗身上的;湿毛沾满了谷子,又从洪水中渡过来。狗的全身浸在水中,但他的尾巴仍然高高的翘在水面,狗回到炎帝神农氏身边后,身上的谷子虽然没有几粒,但尾巴上沾的谷子大部分还留着。炎帝把谷子收集起来,交给人们耕种。就在人们吃新米饭的时候,炎帝想起了狮子狗抢救谷种的功劳,便亲手装了一碗新米饭给狗吃,奖赏他为人们做了好事。从此世代相传,年年尝新时,家家户户首先用新米饭赏狗。听老人们说,稻谷、高梁穗子象狗尾巴一样,也是这个缘故。
抬狗的来历:那时炎帝神农氏已经去世了。一年大旱,禾苗旱死大片。大家想起了炎帝神农氏,说只有祈求炎帝神农帮助我们求老天爷降雨,解除旱情。一个叫四岳的人想起了炎帝喂的那条狮子狗还没有死,它可以请到炎帝神灵。狮子狗老了,大家就用竹椅子、竹秆子扎成轿子,让狮子狗坐在上面,几个青年抬着满村跑,老天爷果真下起雨来,旱情解除,禾苗得救。此后,抬狗求雨便成为了风俗习惯。
神农创耒
为了找到对付板结土块的良方,炎帝率领得力助手垂,溯湘江而上,登上了雄伟的衡山,耳听八百里气息,眼观千里外风光。一阵欢声笑语传来,炎帝看到了一条神奇的河,那儿一派祥和景象,令炎帝大为开怀,立即与垂径奔而至。
女的在烧火做饭,男的在抓鱼捉虾。最吸引炎帝目光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正用一根木棍撬开河中石块,捉出一只又一只肥蟹。炎帝走过去,接过木棍,连撬几块石头,发现比手扳省力多了。炎帝随手把木棍往土块上一插,再一撬,那板结的土块立即松散开。
炎帝大喜过望,立即叫垂和那捉蟹的中年汉子一起过来,研究用木棍撬土之法。几经试验,略弯曲的木比直木好使,下端尖利的木棍更易入土。这时,几只肥蟹舞着大钳,一会儿就在泥土中扒了一个洞。炎帝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木棍下端也做成一样的尖叉,松起土来一定更顺畅。很快耒耜的雏形创造出来了。
为了制造更多的耒耜,捉蟹汉子和他的伙伴们自告奋勇,进入一座座深山老林,但很难找到大小长短合适的曲木。面对一大堆不规则的木料,扳来压去,也做不成满意的耒。
炎帝一时无策,信步来到做饭的灶火前,见一位大嫂把湿木塞进火里,那湿木在大火烘烤下自然弯曲了。炎帝立即叫垂架起火堆,一边烘烤,一边按人的意愿弯曲,一柄漂亮适用的耒造出来了。这就是“揉木为耒”。
炎帝亲自使用耒耕作,不断改进,不但定准了耒的长短尺寸,还把下端尖叉改削成上宽下窄的锋面相。这就是“斫木为耜”。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创举,更因为这段河流很像耒的底前曲,炎帝神农氏将这条神奇的河流命名为“耒水”,并加封为推广耒耜立下巨功的垂为“垂神”,捉蟹汉子为“耒神”。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时候,便将耒水流域的广阔地区置为“耒县”,汉朝时改作“耒阳县(今耒阳市)”。
神农盗谷种
远古时期,人们吃的是兽肉、树皮、草根、野果,吃一餐,愁一餐,活命越来越难。
神农天子听说天上有一种草,结的籽很好吃,一心想要一点种子回来。一个族人问:“你怎样上得天呀?”神农摇摇头。另一个族人说:“听说离这里八百里的地方有个很有学问的白胡子仙人,他一定有办法。”
神农一听,马上去找白胡子仙人。一路上翻过九十九座山,游过九十九条河,走过九十九座桥,又爬上一座齐天高的大山,找到了白胡子仙人。白胡子仙人没等神农开口,便说:“你的来意我已知道,我送你一件神衣。”神农穿上神衣,“呼”地飞上了天空。不一会就到了南天门。他请把门官放行,让他去取谷种。把门官不肯放行,却很慷慨地送给他一捧金灿灿的谷种。神农喜滋滋地藏好谷种,回到人问,把谷种播下去。可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就是不发芽长苗。神农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于是又去找白胡子仙人请教。白胡子仙人说:“你上当啦,这是蒸煮过的谷种,怎么会发芽呢!真的谷种在天坪里,有好多天兵天将把守。”神农说:“我一定要把能发芽的谷种搞到手!”仙人说:“你莫太心急太冒失了。我这里有颗宝珠,有了它,你就可以随意变化。”
神农带上宝珠,又一次飞上了天,一直飞到晒坪附近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晒坪,晒满了金灿灿的谷种。四周有很多天兵天将四处巡查,谁也进不了晒坪。神农摇身一变,变成一条天犬,溜进晒坪,就地一滚,浑身沾满了谷种。这时,天兵天将发现了,大喝一声:“哪里逃!”天犬闻声调头就跑,一口气跑到八里宽的银河边,天兵也追上来了。天犬急忙跳进银河,翘起尾巴,游过了银河。可惜身上的谷种都被水漂掉,只剩下尾巴上那点点。
炎帝三母
相传炎帝的母亲叫女登。一天晚上,女登做了一个梦,梦见太阳落在自己的怀里,热得身上很难过,惊醒后便怀了孕。一年零八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心里非常高兴。说来也巧,炎帝出生的时候,家门口忽然出现了九口水井,井里的水都干干净净。更奇怪的是,这九口井里的水都相通,只要在其中一口井里打水,其他井里的水都会动起来。部落里的人都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孩子是太阳投胎,长大后会像太阳一样,让人喜欢。有的说这孩子生下来就出现九口井,水多会淹死人,兆头不好,难以养大;也有的说他是火星投胎,又带来九口井,有火有水,以后会是个有大作为的人。女登听后默了默神,认为只有那硬石头不怕火烧水淹,于是给孩子取名“石年”。当时先民们以猎取鸟兽和采集草木的果实为生,女登不得不带着孩子一起上山。为了行动方便,她将孩子放在一块又宽又平的大石头上。谁知时间久了,孩子醒来不见母亲,肚子又饿,便大哭起来。哇哇的哭声,有时像小鹿,有时又像小鹰。白鹿原的白鹿和岩鹰山的山鹰,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在呼喊,都急急忙忙地赶来。母鹿一看是个婴儿,便躺下来,用自己的奶水喂他。山鹰见母鹿这样疼爱婴儿,就张开翅膀为他遮荫。于是,无论母亲在不在身边,小石年都能得到照护。
这样,炎帝就有了三个母亲:女登是他的生母,白鹿是他的乳母,山鹰是他的的养母。炎帝得到很好的照护,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十分聪明。后人不忘白鹿和山鹰对炎帝的哺育之恩,就用大石头雕成白鹿和山鹰,放在炎帝陵殿,与炎帝同享祭祀。
火龙会
有一年,正当稻禾扬花,遇上了大旱,田野干裂,禾苗枯焦。接着又发生了虫灾,那煌虫铺天盖地而来,一夜就吃掉一大片禾苗、老百姓叫苦连天,不知如何是好,成天成夜地跪在田边磕头,求老天爷救救大家。人们出跪拜到大阳偏西,才在村外松树林里迷迷糊地睡着了。
人群中,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唐老汉。他也是几天几夜没有睡,闭着眼睛想养养神。忽然身旁站着一位神仙,满头红验披麻市,右肩上用龙头拐杖扛着一个药篓。不等唐老汉开口,便言道:“起来到田里打扫虫子去吧!”说着,将龙头拐杖往稻田上空一丢,眨眼之同就不见了。
唐老汉一觉醒来,揉了揉眼晴,想起梦中的事,觉得很古怪,难道真的上神仙了?他将信将疑地向田圭方向走去,想看看这一会田里虫子到底怎样了,刚走出松树林,只见田垄那边红光闪闪,以为是天亮了。可是抬头一看,不对呀,月光还挂在天上,分明还是夜晚。这红光是哪里来的呢?莫非是久旱无而,草木千燥,村子里发生了火灾?他心里暗暗叫苦,赶紧返回林子里把大家叫醒,准备回村救火。大家跑出松林,朝火光方向定晴一看,啊呀,我的天!只见一条巨大的火龙在田垄上空盘旋飞舞,口中喷吐烟火,来回追杀虫子,转了七七四十九圈,直到二更时分,龙头朝村子里点了三下,然后呼啸一声,朝炎陵山腾空而去。等火龙消失,大家才清醒过来,一个个议论开了。唐老汉猛然想起刚才梦中的奇遇,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有的说,这一定是炎帝神农前来显灵,那条火龙一定是炎帝神农的龙头拐杖变的。唐老汉说,我们还是到田里去看看吧。于是大家一齐来到田边,只见禾行里铺了一层烧焦的死虫子,足有寸巴厚。
第二天晚上一更时分,那条火龙又飞到田垄上空,喷火烧虫,转了八八六十四圈,二更时分,又点头三下,腾空而去。
第三天晚上,火龙又来了,在田垄上空转了九九八十一圈,才长啸一声腾空而去。紧接着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哗哗,一直下了一个小时晨才停开裂的田土浸透了,千枯的禾苗复活了,山上的树木返青了。这一年秋后获大丰收。
从那以后,每年6月11到13日,早禾扬花时节,塘田乡一带的村子都要行火龙会,用船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香火,由年轻人抬举着火龙,兴高彩烈地沿着村外田垄周围舞一圈;田头地角,还插上毛竹,竹顶架起燃的松膏柴,叫做“点天灯”,表示灭虫消灾,不忘炎帝的功德。
茶叶解毒
神农为了尝味百草,走遍了茶陵云阳和露岭。一天,他历尽艰辛走到茶陵东边的茶山采药。不小心误食一种有毒的药草,顿时头昏眼花,瘫倒在地。他挣扎着,爬往一丛矮树下,摘了一把嫩叶,泡在水中,连水带叶,一口喝进肚里。不一会,清醒了许多。他发现这种树叶吃后,先苦后甘,有一股香味,他想记住这种矮树,但一时取不出合适的名字。想了很久,只好画个符号,以便记忆;上面画了一株草,中部画个人的样子,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像草一样的嫩芽,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来,他在茶山,一天误食七十种毒草,都是茶叶解的毒。所以古书上记载神农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这样代代相传。后来,他又发现这里漫山遍野长满了这种树,便把这山取名为“茶山”。被后人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在他著述的《茶经》中记载:“以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茶山”。
白鹭守炎陵
相传炎帝神农氏逝世后,飞禽走兽也都为之悲伤。大鹏听到噩耗后,立即召集百乌商讨报答神农炎帝的大恩大德。因为人类诞生以来,即以鸟兽为主食,特别到伏羲氏后,人们到处狩猎。那时的禽兽日子都不好过,只要遇到人群,即使是力大无比的狮子、老虎,也都同样难以逃脱性命。
到神农氏成为部落首领后,他看到禽兽有限,人口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所以神农氏制耒耜,植五谷,创医药,使人类由狩猎生活进化到耕播生活。从此百兽才得以休养生息,它们饮水思源,便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吊唁。鸱鸮认为白鹤、大雁去好,因为它们在人群中早有好感,又能长途飞行。大鹏认为有道理,就派一队白鹤和一组大雁作为飞禽国的特使参加炎帝丧礼。白鹤和大雁受命之后,身披白孝服,口念哀悼词,日夜兼程,不停不歇,朝着治丧的地方飞去。只因为天空地阔,路途遥远,飞到白鹿原时,炎帝的灵柩早已安葬完毕。它们责备自己未能赶上丧礼,于是就在炎帝陵前天天哀哭,声音哭哑了,身子哭瘦了,面貌全非了,再也认不出它们是白鹤和大雁。它们的虔诚心意感动了天廷的玉帝,玉帝下旨,给它们取名“白鹭”,命它们作为守卫炎帝陵的天使。
从此这些白鹭白天就近找点吃的充饥,黄昏前就都飞回到炎帝陵来守护。它们世世代肩负着这个神圣使命,后人见此奇观,曾作诗歌领。诗云:神农功德同天地,鹿原有幸葬炎帝。千古奇透说到令,白鹭虔心守炎陵。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后,世人对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间断过,炎帝陵祭典从最初的蜡祭、傩舞等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距今也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的。
文化价值
炎帝首创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启商贸文化,创民族音乐,开展了大量社会生产实践。后人为缅怀炎帝先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其中的仪式、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均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炎黄子孙祭奠炎帝,表达的是华夏后裔对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所获荣誉
1996年6月,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5年1月,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和三湘都市报授予炎帝陵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炎帝陵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炎帝陵湖南省2007届文明风景旅游区。
2010年5月,原湖南省旅游局授予炎帝陵2009年度湖南省最佳旅游区(点)。
2012年2月25日,湖南省文物局授予炎帝陵2011年度文物保护利用优秀单位。
2012年11月,湖南省风景名胜区协会授予炎帝陵湖南省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行业发展成就奖。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炎帝陵.炎陵县人民政府.
荣誉资质.湖南株洲炎帝陵景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