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镇,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地处
永济市西北部,东与
城北街道为邻,南与
蒲州镇接壤,西与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北与
张营镇相连,距永济市区约10千米,区域总面积143.4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1949年,属永虞县第二区、第三区。
1953年,属永济县。
1958年,属运城县。
1961年,为永济县栲栳公社。
1984年9月,栲栳公社改为栲栳镇。
1994年,属永济市。
2001年4月,常青乡并入栲栳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4年9月,增设吕封、大鸳鸯、龙行、任村、小郭、青台庄6个行政村,栲栳镇下辖29个村。
2001年4月,增设北青、常青、长宁、大敬、姚村、西下、东下、大屯、上村、青渠屯、秦村11个村,栲栳镇下辖40个村。
2011年末,栲栳镇下辖栲栳、南赵官、北赵官、王东、尚信、略芝、秦村、高市、过远、岔道、青台庄、青台、任村、小郭、长城、吕封、田村、卫村、长杆、正阳、南湖、吕车、方池、龙行、南苏、北苏、鸳鸯、小鸳鸯、北青、常青、长宁、青渠屯、大敬、姚村、西下、东下、大屯、上村、韩村、王西40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栲栳镇下辖33个行政村:栲栳村、南赵官村、龙行村、南苏村、北苏村、高市村、略芝村、方池村、王西村、韩村、吕车村、南湖村、田村、卫村、长杆村、长城村、小郭村、青台村、青台庄村、吕封村、任村、过远村、正阳村、尚信村、王东村、常青村、秦村、姚村、北青渠村、青渠屯村、西下村、东下村、大屯村,镇人民政府驻栲栳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栲栳镇地处
永济市西北部,东与
城北街道为邻,南与
蒲州镇接壤,西与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北与
张营镇相连,距永济市区约10千米,区域总面积143.4平方千米。
气候
栲栳镇所处纬度较低,降雨较多,年平均气温13.5℃,年有效积温4329℃左右(保证率为80%);极端最低气温为-18.5℃,最高气温为43.1℃;冬寒雪少,春暖干旱,夏季高温,秋季凉湿;无霜期平均为216天,最长为272天,最短190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375.8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55%,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降雨量534.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015.4毫米,约为降雨量的3.8倍。
水文
栲栳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姚暹渠1条,从东至西流经境内龙行、方池、北苏等村,长9千米。
土壤
栲栳镇土质为两大类,台垣区为褐壤土,滩涂为沙壤土。
自然资源
2011年,栲栳镇有耕地面积8.5万亩。
人口
2011年末,栲栳镇总人口5149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9人,城镇化率1.6%;总人口中,男性25878人,占53%;女性25617人,占47%;以汉族为主。2011年,栲栳镇人口出生率9.27‰,人口死亡率4.91‰,人口自然增长率4.3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9.1人。
2017年末,栲栳镇常住人口为48052人。
经济
综述
“十一五”末,栲栳镇生产总值6.66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固定资产投资9733万元,是“十五”末的2.2倍;财政总收入完成729万元,是“十五”末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6元,是“十五”末的1.65倍。
2011年,栲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生产总值达到7.68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农业方面2.96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及民营经济方面1.02亿元,同比增长了增长15.9%;第三产业及其它3.7亿元,同比增长了9.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亿元,较2010年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增长10.2%,达到806.9万元。
2017年末,栲栳镇境内有企业284家,企业从业人数3567人,有工业企业48家,规模以上有工业企业2家。
农业
2011年,栲栳镇农业总产值2.5亿元,比2010年增长13%。
栲栳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栲栳镇生产粮食74520吨。
栲栳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等。
栲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栲栳镇生产肉类1010吨;畜牧业总产值4700万元。
2011年,栲栳镇水果种植面积16600亩,产量226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桃、葡萄。
2021年4月28日,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工业
2011年,栲栳镇工业总产值为达到2.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2011年,栲栳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1400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
商贸
2011年末,栲栳镇有商业网点180个,职工373人。2011年,栲栳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达1.49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1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3%。
邮电业
2011年,栲栳镇邮政业务收入2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栲栳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19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9所,在校生1714人,专任教师2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532人,专任教师5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栲栳镇有各类科技人才27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30人,经营管理人才1048人,技能人才230人,农村实用人才72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栲栳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2个,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40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470人。栲栳镇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栲栳村锣鼓队、青台庄村秧歌队等。
2011年末,栲栳镇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78%。
2011年末,栲栳镇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广播喇叭240只,通响率98%。有中央、省、市、县等105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6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栲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243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7张;专业卫生人员15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
2011年,栲栳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200人,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栲栳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92户,人数1535人,支出177.6万元,比2010年增长13%,月人均96元,比2010年增长1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0人,支出4.72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45人,支出2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3%;农村医疗救助27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5人次,共支出27.59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临时救助50人次,支出0.97万元,比2010年增长1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栲栳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10千米,投递点40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22万份、期刊3万册;有固定电话用户38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万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栲栳镇有桥梁10座,总长度500千米。
2011年末,栲栳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座,有主变压器400台。
栲栳镇有两大引黄工程,尊村引黄工程与小樊引黄工程;尊村引黄大渠沿镇南端而过,腹地及北端小攀灌区的北干、南干横贯其中。
交通
栲栳镇境内有S238省道临风线、文张县道分别横穿;S238省道贯穿其中,总长为15千米,北直达临猗、临汾,直至省府太原,南直通永济市区。
2011年末,栲栳镇有县级公路1条,总长3千米。
历史文化
栲栳镇因当地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制的盛物器具“栲栳”行销四方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