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
山西省运城市代管县级市
永济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常住人口38.1198万人。
历史沿革
属缶邦。
春秋
属晋。
战国
属魏,秦属河东郡。
西汉
高祖二年(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
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
延和元年(432年),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北周
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别置河东县,属蒲州。
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
开元八年(720年),属河中府,置中都。同年,复属蒲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乾元二年(759年),复属河中府。
宝应元年(762年),复为中都。
元和二年(807年),罢中都,复河中府治。
天会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
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为河中府。
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
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
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设道,属河东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5日,境域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运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将原虞乡县辖境划归永济县。
1970年,属运城专区。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市政府驻城西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以黄河中心为界,边界线长50.27千米;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边界线长73千米;东邻盐湖区,边界线长36.2千米;北接临猗县,边界线长64千米。介于北纬34°44′50″—35°04′20″,东经110°15′00″—110°45′33″之间,市境东西长49千米,南北宽43.5千米,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市中心距运城市56千米,距省会太原市468千米,距首都北京市982千米。
地质构造
永济市地层分布特点是:除中条山区外,其它均属新生界地层分布。山区出露岩性为:太古界麻岩、花岗岩侵入体、震旦系石英砂石、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
神潭大峡谷处于涑水盆地,受燕山时期形成的汾渭堑地的控制,运城凹陷贯穿包括永济在内的整个涑水河盆地,呈东南—西北向展开。从重力测量和地震测量资料看,北西侧沉降小,南东侧沉降大。沉降中心位于本市东部与运城市接壤地带。
中条山北麓大断裂出现在燕山期,以后受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大大加剧,第四纪至今仍有剧烈活动,该断裂在全市境内长达50千米,走向呈北东东,为一高角度正断层,断面倾角67°以上,断距近千米,控制了盆地的基本特征,即南浅北深,南陡北缓的地势。
地形地貌
永济市境内以平川为主,兼有山、滩、垣等地形地貌,并有内陆河涑水河与内陆湖泊伍姓湖。平川海拔一般在344—600米以内,最高为中条山五老峰1993.8米。
气候特征
永济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最多达216天,年平均气温为13.5℃,年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7年末,永济市耕地保有量80.91万亩,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213.95亩,其中商服用地18亩,工矿仓储用地225亩,住宅用地18.75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24.6亩,交通运输用地19.5亩。
生物资源
永济市林木有松、柏、杨、榆、柳、漆树等,药材有黄芪麻黄、大救驾(祖师麻)、雪丹参等百余种,果木以蒲柿、大白杏为佳。
永济市动物种类颇多,兽类有金钱豹、山猪、野羊等,鸟类有天鹅、野鸡、野鸭等。
矿产资源
永济市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铁、金、铜、铅、锌、石英砂、大理石、磷、石灰岩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永济市总户数14.3040万户,常住人口45.892万人,比上年增加309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3.5333万人,女性22.6774万人,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00:104;城镇人口24.2011万人,乡村人口22.0096万人,城镇化率为52.37%;出生人口5330人,死亡人口2825人,出生率13.05‰,死亡率6.13‰,人口自增率6.9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永济市常住人口为39.493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4724万人相比,十年间减少了49789人,下降11.20%,年平均增长率-1.18%。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常住人口38.11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826万人,乡村人口20.0372万人,男19.2801万人,女18.839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110人,死亡人口3148人,人口出生率8.12‰,人口死亡率8.22‰,自然增长率为-0.10‰,城镇化率47.44%。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常住人口37.7869万人,比上年减少332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4836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8.92%,比上年末提高1.48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193033人,男191201人,女186668人。2023年,永济市出生人口2366人,出生率6.23‰,死亡人口3373人,死亡率8.89‰,自然增长率为-2.65‰。
政治
(截至2025年4月初)
经济
综述
2022年,永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4.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6.5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比重为:18.5:37.2:4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103元,比上年增长6.3%。
2023年,永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79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79.83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比重为:17.9:34.8:4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497元,比上年增长3.9%。
2024年,永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亿元,增长6.3%,增速运城第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7亿元,总量运城第3,增长10.4%;规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强势反弹,增长6.3%。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永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不含农户)67.71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9.09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投资23.10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投资35.52亿元,增长7.8%。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1.23亿元,增长21%;5000万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24.27亿元,下降0.1%;房地产投资12.21亿元,下降1.2%;基础设施投资8.61亿元,增长14.6%;民间投资51.37亿元,增长7.0%;工业技改投资7.44亿元,增长85.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6%。
财税收支
2023年,永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7469亿元,增长4.9%。其中:教育支出7.0298亿元,增长0.5%;科学技术支出0.0724亿元,增长2.8%;文化旅游体育和传媒支出1.4212亿元,增长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322亿元,增长21.3%;卫生健康支出2.2286亿元,下降14.9%;节能环保支出1.0882亿元,增长3.8%;城乡社区支出1.6640亿元,增长42.4%;农林水支出5.2331亿元,增长1.1%。
人民生活
2023年,永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04元,比上年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73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7元,增长7.3%。
资源
2023年,永济市水资源总量876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7.8%。总用水量11577.43万立方米,下降18.3%,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建筑和三产)1728.7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475.24万立方米,农业耕地用水量9188.70万立方米,非耕地用水量144.19万立方米,生态用水量40.61万立方米。
2023年,永济市全社会用电总量149069万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7399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5.0%;第二产业用电量65326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43.8%,其中工业用电64643万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32243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4868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3.4%;省分摊线损9233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2%。
第一产业
2023年,永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6.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
农业
2024年,永济市粮食收获107.15万亩、总产8.81亿斤;建成小麦制种基地12万亩,现代农业全托管智慧服务中心完工运营,成功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会在永济市召开。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现代渔业示范园建成投产,“永济黄河鲤鱼”“永济黄河赤眼鳟”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水产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全市肉鸡屠宰量5000万羽,全省第1;生猪出栏74.4万头,运城第1、全省前列。实施水果提质增效5800余亩,新建省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集约化育苗场各1个,“永济柿子”“永济冬枣”获“圳品”认证,卿头镇荣获2024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老冯家牛肉酱、惠畅老粗布走出国门,乡村e镇进入商务部全国县域直播电商中心案例集。
林业
2023年,永济市造林面积320公顷。年末全市拥有森林面积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
畜牧业
2023年,永济市肉类总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猪肉产量2.07万吨,增长8.7%;牛肉产量0.03万吨,增长34.8%;羊肉产量0.04万吨,增长9.8%;禽肉产量0.31万吨,增长13.0%。禽蛋产量1.56万吨,增长18.9%;奶类产量1.34万吨,增长22.2%。
渔业
2023年,永济市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增长4.8%。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永济市中车永济电机轨道交通数字化工厂、安德利果汁技改一期等项目完工。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中车永济电机成功下线。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光电产业园一期5栋标准厂房全部住满,中科智汇工场管理运营。蓝科途锂电池隔膜全面投产,华智硅能负极材料、瑞华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项目落地,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基本闭环。千军汽车缸盖一期投产,与华茂铸造、派克新能源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纳博科高性能环保新材料投产,泰石岩棉一期入规,环保新材料产业两大龙头快速成长。神舟电子腐蚀箔生产线技改开工建设,电容器产业稳步发展。华电、国电投等光伏项目快速推进,国云微控独立混合储能一期建成投运,为全国第一个落地的百兆瓦级项目。
建筑业
2023年,永济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6家,完成总产值5.84亿元,下降2.4%,共签订合同额9.51亿元,增长17.7%。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永济市服务业增加值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9.02亿元,增长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35亿元,增长5.3%;住宿和餐饮业2.20亿元,增长11.3%;金融业7.42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11.50亿元,下降1.2%,其他服务业39.17亿元,增长4.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0.7%。
国内贸易
2023年,永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74亿元,增长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94亿元,增长0.7%。按行业统计,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0.26亿元,下降9.0%;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7.98亿元,增长0.4%;住宿业营业额1.06亿元,增长7.9%;餐饮业营业额8.58亿元,增长15.5%。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81亿元,比上年下降17.7%,其中,网上零售额0.75亿元,增长42.1%,通讯器材类增长12.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2%,汽车类增长92.9%。
对外经济
2023年,永济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进口额完成1.81亿元,增长15.9%;出口额完成1.06亿元,增长8.7%。
房地产业
2023年,永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2.21亿元,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32.72万平方米,减少41万平方米。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0万平方米,减少2.8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1.53亿元,比上年下降16.6%。
邮电通信
2023年,永济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增长11.2%;移动业务总量达到1.15亿元,增长5.6%;电信业务总量0.35亿元,增长5.2%;联通业务总量0.98亿元,增长16.9%。全市固话用户18951户,下降7.9%;移动用户417917户;宽带用户162919户,增长11.0%。其中:移动公司:固话用户1780户,移动用户234608户,宽带用户68705户;电信公司:固话用户256户,移动用户53072户,宽带用户31340户;联通公司:固话用户16915户,移动用户130237户,宽带用户62874户。
旅游业
2024年,永济市涑水河、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达到通车条件;高标准完成了万固寺抢险修缮等8个文保工程,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到挂牌评定标准;中条山旅游步道、万固寺至鹳雀楼旅游复合廊道全面完成,五老峰基础提升一期基本完工。打造“四季游”精品线路20余条,开发“这里最早叫中国”系列研学课程,《梦境·西厢记》、《中国红》演艺实力圈粉,尧王台景区入选2024年度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富华里等3家民宿被评为运城条山驿精品旅游民宿。“与辉同行”“跟着悟空游永济”“吃货节”等活动精彩纷呈,纪录片《颜真卿》山西卫视全国首播在永发布,永济市被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蒲剧(梆子戏)文化起源地、舜陶文化重要起源地。2024年全市景区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增长62%;门票收入5200万元,增长62%;旅游经营收入6015万元,增长57%。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5家,其中银行10家,保险公司21家,小贷公司2家,证券公司2家。202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127.65亿元,增长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3.64亿元,增长24.1%。
保险业
2023年,永济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财产险收入2.16亿元,增长6.6%;人身险收入5.02亿元,下降0.5%。
2023年,永济市保险机构赔付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财产险赔付1.29亿元,增长44.2%;人身险赔付1.08亿元,下降4.2%。
交通运输
永济市境内有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陇海线接轨,大西高铁在永济建有车站,运风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有G521国道(原S336省道运永线)、S238省道临风线等经过。一条高速路、五条二级路、五条三级路和200余条农村道路纵横交织的公路网络格局已经形成。永济距西安国际机场200千米,距运城关公机场60千米。
2023年,永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境内通车里程1554.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条65千米,国道1条56.3千米,省道1条19.9千米,县道10条226.4千米,乡道72条538.5千米,村道386条648.4千米。公路密度达128.6千米/百平方千米。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永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46件,外观专利117件,实用新型专利18件。累计发明专利有效量462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学校总数165所,其中:幼儿园95所,小学52所,初中13所(含少体校、特殊教育学校),高中3所,职中2所。全市在校生54702人,其中:幼儿园在校生11522人,小学在校生25864人,初中在校生10934人,高中在校4996人,职中在校生1386人。全市专任教师4785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888人,小学专任教师1835人,初中专任教师1157人,高中专任教师703人,中职专任教师178人,特殊学校专任教师24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4597人。
2024年,永济市新建幼儿园1所,改造提升城区初中2所,成功恢复开张初中,高考二本以上达线率位居运城前列。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共有广播电台节目10套,数字电视节目108套,数字电视用户城网4800户,农网无线用户15000户。电视人口覆盖率80%。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75464册、电子图书量12万余册。
2024年,永济市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
体育事业
2023年,永济市承办了多项省级比赛,包括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广场舞(健身球)比赛,来自全省11个地市、36支代表队、577名运动员参加;山西省跆拳道协会俱乐部联赛(南部赛区)的比赛,共有27支代表队468名选手参赛;“方斯特杯”2023年山西省毽球锦标赛,共有来自全省11个地市21个代表队参赛;“鹳雀楼杯”2023年山西省形意拳公开赛,来自四省七市的300余人参赛;举办了黄河金三角乒乓球交流赛,共有来自晋陕豫省市业余乒乓球爱好者180余名选手参赛。
2024年,永济市特奥足球队荣获2024年度全国特奥足球赛冠军。
卫生事业
截至2023年末,永济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2个,其中医院15个,公立医院2个,民营医院12个,妇幼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院分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村卫生室20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诊所74家。年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44人,高级职称117人(正高15人,副高102人),中级职称257人,初级职称548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73人,注册护士93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89张,其中医院1357张,乡镇卫生院932张。
2024年,永济市人民医院与唐都医院医联体合作进一步深化,虞乡卫生院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省级验收。
社会保障
2024年,永济市依托“零工市场”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78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成功创建省级劳务协作基地,“永济面师”获评省级劳务品牌。
2024年,永济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完工。
基础建设
2024年,永济市银杏街等4街雨污分流改造、振兴东街等8条街巷路灯改造全部完工,七社片区改造、永纺东区等22个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永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扎实践行“千万工程”经验,10个精品示范村125个项目、10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部完工,城乡供水智慧化工程建成投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1.1%。
环境保护
2024年,永济市PM10改善率运城第1,PM2.5降至38微克/立方米,完成省定目标;涑水河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完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快速推进,河长制考核运城第1,张留庄断面水质改善率位列全国前30;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千米,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安全生产
2024年,永济市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及各类专项行动,全市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平安建设
2024年,永济市被确定为全省深化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试点县。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永济市境内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417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永济市共有各级非遗 项目共115项,其中,国家级2项、 省级18项、 市级33项、 县级115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 省级11人、 市级44人、 县级86人。
国家级非遗——绛州鼓乐
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雏形。绛州鼓乐乐种颇多,曲牌极为丰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锣鼓、车鼓称著。
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为主要表现形式,伴以板、锣等乐器,其演奏法归纳起来有击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环、蹭鼓皮、滚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种。演奏起来浑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富有力度,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绛州鼓乐以鼓为核心,使肢体语言与鼓乐语汇相辅,将文化融入鼓乐,用鼓乐昭示文化。表现出黄土地的博大胸襟与浑厚底蕴,是中国民间锣鼓乐的优秀典范,曾远赴丹麦、摩洛哥、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巡演。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57。
2021年12月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中和节(永济背冰)
“背冰”活动源于韩阳镇长旺村,为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时由一壮汉肩扛丈余长檩条在前引导,名曰“旗杆”。表演者(人数不限)不畏寒冷,均赤脚裸背,身背冰块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其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黄河渡口时,清军将领夏辛酉强拆民房,设火墙防御。长旺村人相福录献策下河凿冰,背冰灭火,取得成功。相解甲归田后,组织民众创编背冰舞蹈再现当时场景,以展示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剽悍,传承至今。每年社火中多有表演,传承至今。
2006年,永济背冰被公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永济背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艺术
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调”流行各地,又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蒲剧
也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盛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一带而得名。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蒲剧在晋南分为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风景名胜
普救寺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南望中条山,与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西眺黄河,临近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因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千年古刹已成为游览和爱情圣地。
五老峰
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的中条山脉,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之处,境内山峰迭嶂连绵,高耸挺拔,为“河东八景”之一。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研经传道的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这里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明清时期,五老峰兴起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源头。它同佛教圣坛五台山南北对峙,与西岳华山同岫立脉,隔河相望,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美誉。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峰和太乙峰五座主峰构成,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远望状如五位老人,巍然相拱,故称“五老峰”。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五老峰的许多罕见奇观:松涛、云海、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山中有9泉、12洞、36峰,盛时曾有64观庵庙宇。
鹳雀楼
鹳雀楼四檐三层,楼体壮观,结构奇特,风景秀丽,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浮雕、壁画、微缩景观等形式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登上鹳雀楼,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还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传于海内外。
地方特产
蒲州青柿
蒲州青柿种植于低坡山区或河流两岸,产区地处吕梁山脉南段的西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所产柿果属中熟品种,10月中旬前后成熟,它的特点是,果型大皮薄,肉细多浆,味甜无籽,易脱涩。当地果农取成熟青柿,经日晒夜露,浓缩压扁,贮放生霜等工序,制成柿饼,甘甜绵软挂霜,永济柿手撕开,即有蜜丝绵联,置碗中用沸水冲泡,即迅速溶为汤汁。
以每年桑椹熟落时酿制,来年桑椹熟落时取用,故名。属清香型大曲白酒,酒质清澈透明,清香纯正,入口醇香清冽,落口绵甜爽净,回味余香悠长,酒体醇和协调。桑落酒选用当地黄河沙滤极甘之清泉为酿造用水,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稻皮为辅料,用大麦、豌豆和当地特产的绿豆踩制的中温大曲为糖化酵剂,采用清蒸清渣,一清到底的清香型酿酒工艺,发酵期长21天以上,这样酿出的桑落酒,与别家酒有着不同的风味。桑落酒因采用古籍秘方,佐以桑落泉精心酿制,故此种酒饮后具有逐寒蓄势、祛风明目、顺气活血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有梨、杏、枣等也是永济市的特产。
荣誉称号
永济市获“全国平安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信息化电商惠农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山西省省级园林城市”“山西省农民增收先进集体”“山西省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市)”等荣誉。
2003年,永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0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17年,获“国家园林城市”。
2018年,入选“2018《魅力中国城》十大年度魅力榜单”。
2020年6月,获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1月4日,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六批)名单。
2021年1月28日,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1年2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公布的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名单。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公示。
参考资料
永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7: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