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嬗变是一种
化学元素转化成另外一种元素,或一种化学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转化为另一种同位素的过程。能够引发核嬗变的核反应包括一个或多个粒子(如
质子、
中子以及
原子核)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后引发的反应,也包括原子核的
自发衰变。 但反过来说,原子核的自发衰变或者与其他粒子的碰撞并不一定都导致核嬗变。比如,
γ衰变以及同它有关的
内转换过程就不会导致核嬗变。核嬗变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人工引发。
简介
核嬗变是一种
化学元素转化成另外一种元素,或一种化学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转化为另一种同位素的过程。能够引发核嬗变的核反应包括一个或多个粒子(如
质子、
中子以及
原子核)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后引发的反应,也包括原子核的
自发衰变。 但反过来说,原子核的自发衰变或者与其他粒子的碰撞并不一定都导致核嬗变。比如,
γ衰变以及同它有关的
内转换过程就不会导致核嬗变。核嬗变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人工引发。
天然和人工
天然核嬗变创造了自然界所有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目前我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天然核嬗变的发生,比如某些
核素的
α衰变和
β衰变。一个例子是空气中的氩-40大部分来自
钾-40的衰变。另外,高能
宇宙射线一直在不停的轰击
地球的
大气层,形成一些新的核素,比如
碳-14。最后,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自然
中子亦可以引发
裂变反应,比如在
加蓬的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人工核嬗变可以通过
粒子加速器、
托卡马克和
核反应堆来实现。通过把长寿、高
放射性的核素转变为短寿或者稳定、低放射性的核素,人工核嬗变也许可以用来降低
核废料的放射性和毒性,或缩减其体积。
历史
嬗变一词可以追溯到
炼金术时代。炼金术士追求能够点石成金的
贤者之石,用它将
贱金属转化为
黄金。一些炼金术士认为“点石成金”是一种宗教过程,仅具有宗教或信仰的含义;但另一些却笃信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存在,于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试图制备
黄金。在中世纪,“点石成金”的可能性在炼金术士、哲学家和科学家之中受到广泛争议。到了14世纪初,炼金术在欧洲一些国家被法律禁止,并在公共场合受到嘲笑。当时有名的古代化学家麦克·梅尔和海因里希·杭拉斯还写过小册子,曝光那些声称点金成功的骗子。到18世纪20年代,已经没有知名人士在从事点石成金的活动。拉瓦锡以现代
化学元素理论代替了炼金术士的元素理论。
道尔顿在炼金术原子论(Corpuscularianism)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现代
原子理论,并用该理论来解释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
宇宙中
现在一般接受的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氢、
氘和
氦皆起源于
大爆炸。氢和氦加起来,占宇宙中所有正常物质的98%。大爆炸之后的
太初核合成也制造了一小部分锂、铍和硼。现在观测到的大部分锂、铍和硼是后来在自然核反应
宇宙射线散裂中产生的。
元素周期表中从
碳到
铂的稳定核素均是在大爆炸之后的
恒星核合成中形成。从碳到
铁的较轻元素由渐近巨星分支中的恒星合成并释放到宇宙空间。处于这个阶段的恒星将膨胀而成为红巨星,并且以恒星风的形式损失大量的物质和尘埃,包括从碳到镍和铁等元素。
原子量大于64的元素都是在
超新星中合成和释放,大多由轻核经过中子俘获而生成。
今天恒星里的核嬗变仍在在进行。比如,超新星SN_1987A爆发时,其
光度曲线证实大量的放射性镍和铁被抛向宇宙空间,其质量相当于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自然核嬗变也没有停息。比如
宇宙射线一直在不停地轰击大气层,制造碳-14。另外,自然界中的放射性矿物也在不停地衰变,比如铀和钍。它们产生的一些衰变产物,还能继续衰变,比如
镭、氡和钋等。(参见
衰变链)
核废料
概述
理论上,某些高放射性并长寿的
超铀元素(
锕系元素),比如
钚、
镎、
镅和锔等可以通过人工核嬗变的方式转化为或者短寿或者稳定或者具有较低放射性的核素。这将有助于
核废料的处理和
再处理。在反应堆中用
快中子辐照后,这些元素能够裂变,产生
原子量较小的
裂变产物。这些产物或者具有放射性,或者是稳定核素。通过嬗变,就达到了减少锕系元素、并降低放射性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是将含有锕系元素的陶瓷靶子放在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靶子可以是含有锕系元素的固体溶液,比如(Am,Zr)N, (Am,Y)N, (Zr,Cm)O2, (Zr,Cm,Am)O2, (Zr,Am,Y)O2,也可以是其氧化物和氮化物(如AmO2, NpO2, NpN, AmN)同惰性介质(像MgO, MgAl2O4, (Zr,Y)O2, TiN和ZrN)烧结而成。惰性介质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样品结构强度,否则靶子在中子的轰击下可能很快粉碎。
反应堆类型
钚可以被制成金属氧化物
核燃料而直接在
热中子反应堆中嬗变。更重的元素则必须使用
快中子堆或者亚临界反应堆。原则上
核聚变反应堆也可以用于嬗变的目的。
燃料类型
有几种
核燃料可以在其初始燃料燃料循环中使用钚,用于商业
发电。这个过程一举两得:不但产生电力,还可以消耗武器级的钚以及来自
乏燃料再处理过程的钚。
金属氧化物燃料包含铀和钚的氧化物,可以替代低
浓缩铀,主要用于
轻水堆。这种燃料里的钚可以经过燃烧而消耗。但因为其含有铀-238,经过中子俘获后会产生次生的钚。
钍也可以和钚一起制成混合燃料。在这种燃料中,钚裂变释放出的中子被钍-232吸收,嬗变为钍-233。后者经过两次β衰变后变成裂变材料铀-233。钍-232是一种很好的
增殖性材料,其
中子俘获截面比铀-238大三倍,所以转化率高。此燃料中钚的燃烧深度也大于
金属氧化物核燃料。因为其中不含铀,不会产生次生的钚。武器级钚和
反应堆级钚皆可以用于钍-钚混合燃料。
人工核嬗变锕系元素的原因
钚的同位素和其他许多锕系元素的半衰期比较长,一般都在几千年以上。而放射性衰变产物除
长寿命裂变产物外,一般半衰期比较短。比如最长寿的中等寿命裂变产物钐-151半衰期为90年。因此从处理核废料的角度讲,人工核嬗变能消除长寿裂变产物,把它们转换成低放射性和短寿或
稳定同位素,可以大大缩短处理周期。
放射性核素的危险性不仅仅在于其放射性。有些核素具有毒性,有些则具有其他生理活性。比如在生物体内,铯经过1-4个月便可以排出一半,但是锶和
镭就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在等同的放射性剂量下,摄入锶和镭后造成的伤害要远比摄入铯大得多。
许多锕系元素的放射毒性很强。它们大多是α辐射源,而且很难排出体外。核嬗变的目的在于把这些元素转化成短寿的
裂变产物。那些产物中,能在生物体积累的核素危害最大,比如
碘-131能在甲状腺中积累。这给人工核嬗变锕系元素的设想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人们希望通过合理设计
核燃料和嬗变反应堆,将这些威胁比较大的核素同环境和生物隔绝开来。在中等寿命裂变产物中,
锶-90和铯-137威胁较大。它们的半衰期都在30年左右。铯-137迁移能量很强。
乏燃料再处理工厂工作的工人所吸收的大部分外源
γ辐射剂量 都来自于铯-137;2005年,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原址工作的工人吸收的γ射线剂量大部分也来自于铯-137。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