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简称“核战”,总括来说是属于使用
核武器的战争。在核武器历史上,曾被使用的战争中只有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广岛市原子弹爆炸、
长崎市原子弹爆炸使用。现在,大多数用于两方均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
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词条介绍了核战争的概念、历史、危害以及我国与核战擦肩而过的历史。
核武器简介
核战争(nuclear war),使用
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
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
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
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
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背景
在很多人看来,具有极强杀伤力的核武器一旦落入
恐怖分子手中,将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因而相当数量的人们认为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最具威胁的敌人就是恐怖分子。一些人认为
意识形态依然将是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如中美冲突、俄国复兴等原因引发的全面冲突。
911事件后,美国部分学者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与
恐怖主义,尤其是跨国际性,拥有核、化、生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恐怖组织。
随着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与
美国同
伊朗、
叙利亚的冲突,一些新型的观点相信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由
伊斯兰教与
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冲突多引发。
这个是有很多现实依据的,根据国际学术界已故知名专家
亨廷顿的观点:一切战争除了命运安排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化宗教的冲突,因为世界本来形形色色的不同,导致各种冲突的存在。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环境冲突、各种环境引发的变异生病死亡等因素都是引发战争和死亡的主因。
核战历史
核战争的历史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说起,当时的
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行动令美国人担心纳粹德国将攻下欧洲,最终入侵美国本土,于是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来控制纳粹德国,并在曼哈顿计划中发展出
原子弹。最后虽然没有用于纳粹德国,但在大战末期为避免美军在攻占日本本土时出现重大伤亡而在日本的
广岛及
长崎投下原子弹,令日本投降以结束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核战争于这时期展开,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美国已可以掌握
核武器技术,为令日本投降,于
广岛及
长崎投下
原子弹,两市几乎完全被毁灭。这使世人惊觉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让很多国家纷纷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以使自己跻身至“世界强国”之中。
冷战时期
核武器由两个敌对的
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拥有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让核战争有爆发的可能。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
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历史上人类从未如此近距离的站在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核不扩散条约
人们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开始极为重视核武器带来的后果,并担心核战争一旦爆发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于是
核武大国美国、苏联和当时另外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英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便开始积极进行协商制定《核不扩散条约》相关细节的讨论,到1968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便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当时与美国和苏联两个
超级大国同时都处在敌视对立状态的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没有签署此条约,直到1992年
邓小平和
江泽民才同意签署此条约。与同在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的中国一样,长期坚持在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
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也在1992年才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现代
1990年代
核不扩散条约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得到了签署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都放慢
核武器的发展脚步,并且宣布暂停本国的所有核试验,但印度、
巴基斯坦及朝鲜等国家却依然积极发展核武器。朝鲜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相继在2006、2009、2013年以及2016年年初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危害
目前,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200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地球上会不会出现类似的
核冬天呢?这个问题引起五位美国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日本还专门拍摄了《地球冻结》的科幻影片。研究者以美苏使用核武库中40%核武器(50亿吨)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开发表的核武器性能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终于得出这样的推论:在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应所带来的悲惨世界 。
萨根卡尔·萨根的注意,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升到火星上层大气中的这些尘埃能大量吸收阳光,并使这一层的大气加热,而火星表面则变得黑暗不清,温度很低。1983年初,当卡尔。萨根从
瑞典《环境》杂志上看到《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论文后,思维豁然开朗,这一问题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问题重大,他又感到个人力量之不足,于是,他迅速会同美国航天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学家:
科特 有
苏美等近20个国家的500名正式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中有科学家,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官员以及来自美国各地的政府官员,教育学家,环境问题专家,企业界领导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和军界头面人物。会上。小组联名宣讲了他们的学术报告,题目是《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还安排了一个90分钟的电视节目,即与由著名的苏联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进行电视对话。苏联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个划时代的华盛顿会议之后,又有许多详细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兀'小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地球上的生命正面临着核冬天的严重威胁。这篇报合后来公开刊登在美国1983年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核冬天的影响
在每一个核爆炸地点上空,都会腾起一股巨大的由尘土和烟灰构成的柱状云团。这股云团上升到大气层5~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四处扩散,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铁钻”状积雨云,接着又合拢到一块。核打击次日的清晨将没有黎明,中午时分天空仍会一片漆黑,这种黑暗将持续若干星期。在此期间,气温将日复一日地下降。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72F),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27F)。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四季的气温差本来就不像大陆性气候那样明显,这当然也是出于海洋温室效应的作用。首先是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著,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其他
此外,核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战起源说”,他们相信诸如
巴基斯坦与印度、中国、朝鲜、俄罗斯与美国等核国家之间的对立将是未来和平的最大威胁。总之,各种说法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地区性大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冲突,似乎被形形色色的观点普遍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性”因素。
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越来越危险。乌克兰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稳定,包括在核武器层面。上月有报道称,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的国防官员曾建议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考虑让俄罗斯的核武库处于警戒状态,尤其能说明危险的存在。
外交行动几乎未对这种新的核紧张局势起到任何缓解作用。这使俄罗斯和美国进行谈判,以缓解在危机期间“要么使用,要么失去”核力量的压力,并将错误发射的风险降到最低,变得更加关键。
事实是,我们依然信奉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三个战略选择:先发制人、收到预警后发射和遇袭后报复。只要“共同毁灭原则”(mutuallyassured destruction)的架构完好无损,就没理由认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些选择。
对任何一方来说,收到预警后发射的决定,都是基于来自早期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的信息。考虑到战略导弹的飞行时间为15到30分钟,在收到可能会遭到攻击的警报后,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发射决定。
擦肩而过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器足以让对方毁灭数十次,因此不得不保持“恐怖平衡”。现在不少人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核裁军导致了核武器数量的削减,核恐惧以前没有导致核战争,以后也不会导致核战争。印度一位学者研究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对美国和苏联两个核大国数次核威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不但向总统提出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而且提出要使用原子弹。
英国不只一次计划用核武器攻击中国。英国战略核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秘密部署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并且一直到1998年才停止在海外部署核武器,部署的范围遍及欧洲、美洲、澳洲和亚洲,其中最为惊人的是,英军曾制定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绝密计划,1963年11月,开始在新加坡进行针对中国的原子弹投掷训练。我们老老实实过自己吃糠咽菜的穷日子,没招谁没惹谁,真是人在家中坐,祸自天上来。英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核武器部署的理由,是准备对付东盟与中国之间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有限战争,也是不让美染指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此时的想法是美国人的势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台湾和印度支那半岛,那么东南亚这一片决不能再落入美国人手中!向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是“最没有风险”便可达到控制该地区的一个办法。更让人震惊的是,英国轰炸机的攻击目标还包括缅甸,因为英国军方异想天开地认为,一旦中国与东盟开战,那么中国军队肯定要向缅甸挺进,所以原子弹打击的范围包括缅甸境内的目标。英军在新加坡丁加机场低空核轰炸演习,一直持续到1970年。2006年6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批1957年—1961年间的绝密档案,从而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英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防止中国收回香港,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并且在新加坡部署核轰炸机,计划秘密储存48枚核弹。为给保卫香港上“双保险”,又唆使美军参与对华核战争计划,狼子野心,何其毒也。196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场核战争闹剧终于偃旗息鼓。
这是英国,美国也同样,多次计划动用原子弹。白宫的一份文件《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认为,“在与中国全面冲突时,美国的力量(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将给中国共产党的空军和地面装备以致命打击”;并且指出,这样做,“或许会消耗掉美国原子弹储备的一个相当的比例”。据公开的文件表明,1954年一年之内,白宫专家们曾五次劝说艾森豪威尔对中国进行核攻击。五次建议虽然都未被艾森豪威尔采纳,但是,为了对“迅速增长的苏联和中国的威胁”作出反应,艾森豪威尔还是于12月1日会晤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安排“增加在海外部署”美国的核武器,让他们放手执行一项把36%的氢弹和42%的原子弹部署在海外的计划。他还指示斯特劳斯把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原子弹的控制权移交给国防部。
美国军事指挥官也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以保护法国统治的印度支那免遭侵略。并说,他们“并不打算对共产党国家的领土和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核打击,而是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对朝鲜的军事目标以及中国境内的那些被用来支持在朝鲜的军事行动的军事目标进行常规打击和核打击”。国家档案馆公开这份备忘录只是大量销密工作的第一阶段。根据克林顿总统的命令,大约有长达4400万页的曾经是机密的文件最近将公之于众。
2006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有原子弹攻击中国厦门的具体步骤。艾森豪威尔回忆说,在1958年8月解放军炮击金门后的九个月里,美国为了支持台湾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卷入一场危机之中,也差点使国家走向“战争的边缘”。 从一开始,白宫内部就有分歧。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W·雷底福海军上将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大多数成员宣称,对这些岛屿全力防御对于保卫台湾至关重要,他还提出如果中国对台湾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美国就应动用原子武器。这是雷底福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建议对中国采取侵略行动,包括投掷原子弹。核战争的幽灵严重威胁着中国与世界的安全。波兰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华约曾想用核弹荡平欧洲。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也曾计划动用原子弹袭击中国。
历史回顾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准备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对中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意图明显:中美关系也很尖锐,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认为,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核打击,必然招致中国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让他们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面前。经过磋商,美国反对。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很快进入“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许多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1969年10月15日晚7时许,心烦意乱的柯西金向盛怒的勃列日涅夫报告:“刚才国家安全委员会报来两个消息,一个是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这一点我们卫星收到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证实。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而且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听完后,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待勃列日涅夫稍为平静后,柯西金又说:“也许美国的所谓核报复计划是恐吓,但中国的反击决心是坚决的。虽然他们的核弹头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剥夺他们反击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在四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的积极备战下,苏联终于放弃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想法。1969年l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紧张的局面开始缓和,一场核危机随之灰飞烟灭。
中国能够一次又一次智破核讹诈,不管是苏联的“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还是美国想对中国做的“核绝育手术”。我们主要有两个措施,其一是不怕。面对恐吓,国际上有人担心。毛泽东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是不信邪。1955年1月8日,芬兰驻华大使在递交国书时告诉毛泽东,如果“有几个氢弹投在中国,中国差不多就完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的回答是那样的惊世骇俗:“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略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我们有2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我们对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就是这样教育的。美国有原子弹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我们有六亿人口,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来说还算是一件大事,但对整个宇宙来说,也算不了什么”。1957年毛泽东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莫斯科会议的时候,针对赫鲁晓夫惊恐核战争爆发,诺亚方舟将彻底沉没的惧美情绪,毛泽东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演说:“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它也是纸老虎。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原子弹也是靠人去掌握的。”“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我们也许会损失3亿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赫鲁晓夫吃惊地张着嘴巴,没有听懂。捷克主席诺沃提尼,他也没听懂。波兰的总书记哥穆尔卡抱怨说:“你们中国人多,可我们波兰呢?我们只有5000万人口,叫我们怎么个死法?”他也没有听懂。但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听懂了毛泽东的话,他曾叹息着对白宫办公厅主任杰里·珀森斯将军说:“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他没有用。”50年代以前单方面掌握了原子弹的美国,或许可以迫使他国臣服,只是两任总统生不逢时,遇见的对手是毛泽东,也就活该他们没有露脸的机会。当时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曾说,杜鲁门关于使用核武器的言谈“把盟友吓得半死,对敌人却未起作用”。
智破核讹诈第二个措施是,高瞻远瞩,不打无准备之仗。1964年4月25日,军委总参谋部提出一份报告,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在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方面,存在问题很多,有的还相当严重。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在核威胁下,毛泽东形成了一个中国未来作战新思路,郑重提出要考虑战争,要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还风趣的说: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所谓一线,是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及山西、河南等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毛泽东的意思是,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他曾经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他什么时候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下决心把“三线”后方基地建设起来。三线建设自1964年到1978年,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我国经济战略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线建设,使我们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具有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毛泽东曾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还有两弹一星。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前无古人。一不怕,二有准备,有了这两条措施,我们化解了濒临头顶的核威慑,致使一次次核讹诈破产。
我国防范核战争的历史惊心动魄。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50年代,美国当权者多次扬言,却迟迟不敢按下核按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中苏结盟,苏联拥有的核武器对他们有很大的遏制作用。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当时我们的决心是,宁可不穿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如此看来,中国决心研制核武器,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核武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核武政策催生的。1969年10月苏联之所以没有贸然行动,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顾忌,那就是中国的原子弹。1969年9月23日和29日,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爆炸。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尤其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美联社社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
实际上,早在1946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周年的时候,毛泽东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到原子弹时,就使用了“纸老虎”(Paper Tiger),直译为“Paper Tiger”,两个英文单词传向全世界。既然原子弹是“纸老虎”,可为什么后来又花大力气搞呢?毛泽东认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1958年12月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武昌会议上的讲话)也可以说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这是我们防范核战争最可宝贵的措施,成功的历史经验。
联合声明
北京时间2022年1月3日,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表《
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重申不将核武器瞄准彼此或其他任何国家。这是五国领导人首次就核武器问题发表声明,体现了五国防止核战争的政治意愿,也发出了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减少核冲突风险的共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