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树腐烂病
植物病害
核桃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黑水病,是由胡桃壳囊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核桃树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枝干树皮,因树龄和感病部位不同,病害症状也不同。树体受害后,叶片失绿变黄,叶缘形成黑褐色斑点,向下卷曲。幼树受害后,病部深达木质部,周围出现愈伤组织,呈暗灰色菱形斑,水渍状,手指按压时出现液体,有酒糟味。后期病斑下陷,产生黑斑,继而病斑纵裂,流出大量黑水。成年树受害后,因树皮厚,病斑外部无明显症状,当发现皮层向外溢出黑液时,皮下已扩展为较大的溃疡面。
病原特征
核桃树腐烂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为胡桃壳囊孢(Cytospora juglandicota Ell. et Barth.),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部产生的小属点为该菌的子座,初期埋生在表皮下,后期突破表皮外露。子座内为分成多室的分生孢子器,形状不规则,黑褐色,144-324微米×96-108微米,有明显的长颈,长度为48-54微米。分生孢子器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大小为155-23.3微米×9.0-10.0微米,梗上单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大小为1.9-2.9微米×0.4-0.6微米。分生孢子常与胶体物质混生,潮湿条件下,胶体物质吸水膨胀,连同分生孢子一起从孢子器的孔口中挤出,呈桔红色丝状物高湿环境中,胶体物质吸水较多,溢出后成团堆积在小黑点顶端,呈黑褐色角状物。丝状物或角状物统称孢子角。
为害症状
核桃树腐烂病主要危害枝干树皮,因树龄和感病部位不同,病害症状也不同。大树主干感病后,病斑初期隐藏在皮层内(即在韧皮部腐烂),俗称“湿囊皮”。有时许多病斑呈小岛状互相串联,周围聚集大量白色菌丝体,从皮层内溢出黑色液。发病后期,病斑扩展到长达20-30厘米,树皮纵裂,沿树皮裂缝流出黑水(故称黑水病),干后发亮,好似刷了一层黑漆。
幼树主干和侧枝受害后,病斑初期近梭形,呈暗灰色、水浸状,微肿起,用手指按压病部,流出带泡沫的液体,有酒糟味。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当空气湿度大时,从小黑点内涌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角。病斑沿树干纵横方向发展,后期病斑皮层纵向开裂,流出大量黑水。当病斑环绕树干一周时,常会导致幼树侧枝或全株枯死。营养枝或2-3年生侧枝感病后,枝条逐渐失绿,皮层与木质剥离、失水,皮下密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呈枯枝状。修剪伤口感染发病后,出现明显的褐色病斑,并向下蔓延引起枝条枯死。
核桃树腐烂病在同一株树上的发病部位以枝干的阳面、树干分杈处、剪锯口和其他伤口处较多。在同一果园中,挂果树比不挂果树发病多,弱树比旺树发病多,早实品种比晩实品种发病严重。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树上越冬。翌年早春树液流动时,病菌孢子借雨水、风力、昆虫等传播,从各类伤口侵入,逐渐扩展蔓延危害。4-9月成熟的分生孢子器,每当空气湿度大时,陆续泌出分生孢子角,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侵染危害,直至越冬前停止侵染。
流行规律
一年中春秋两季为腐烂病高发期,春季3-5月份,秋季7-9月份。通常核桃进入结果期后,腐烂病开始发生,随着树龄的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腐烂病会逐年增多,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树体的负载量是影响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连年结果要消耗大量养分,如果养分供给不足,必然导致腐烂病的发生。另外,对于新移植的核桃树和前茬作物是杨树的林子所栽植的核桃树腐烂病的发生都比较普遍和严重。
气候因素:降雪影响,部分核桃新品种如维纳、清香等的叶子还未落完,未进入休眠期,导致枝干受冻。今年4月上中旬核桃正值萌芽展叶期,又遇持续低温及大风降雪天气影响(大风降温并降雪,最低温度-7.1℃),核桃幼芽、嫩梢遭受冻害,枝干冻伤加重,加之4月以来降雨较多,为核桃树腐烂病菌的侵染提供了便捷条件。
重视不够:核桃根深皮厚,抗逆性强,不易受病虫侵害,以前渭北地区几乎未发生过核桃树腐烂病。加之果农粗放管理,大多数从未对核桃进行过腐烂病的防治,修剪后也未涂抹封剪油,很少彻底清理园地,树干涂白时也未加杀菌剂。
辨别失误:核桃树腐烂病初期在韧皮部腐烂,很隐蔽,不易发现,果农也没有见过核桃树腐烂病的症状。病斑初为黄褐色,常被误认为蜜蜂粪便,从而延误了有利时机,造成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核桃树腐烂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主,以喷药治斑、防冻害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1:0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