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村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下辖村
桂南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南部,面积达19.37平方公里,距离五桂山办事处12公里,邻接三乡镇南朗镇。桂南村地处中山市五桂山主峰之南,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客家民俗村。中山最大的客家人村落是桂南马溪自然村。
村落简介
桂南村因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而得名,是一条典型的客家村落,下辖马溪、社贝、旗溪、石井、田心5个自然村。桂南村共有9个自然村,分别为马溪、社贝、王屋、旗溪、田心、禾虾、控虾、石井、担水坑,本地人口1910人,外来人口4000余人。计有古、毛、李、王、张、温、陈、周、黄、陆、谢、林等姓86个,其中古姓、毛姓、张姓为大姓。
历史沿革
清朝乾隆、道光年代,桂南村属谷都辖村,1944年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管辖,分称旗溪乡、田心乡、石井乡,1953年属第二区三乡管辖的乡,1958年属三乡人民公社,称大队,1961年属中山县五桂山农场,称桂南分场,分为马溪、社贝、田心、南桥四个大队,1963年,南桥大队析出,原马溪、社贝、田心三个大队合并为桂南大队,同属三乡公社管辖。1974年划归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
经济建设
村内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房,桂南大道西接城桂公路,东与翠山公路相连。村委会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筑村道6.9公里,使水泥道路连通各自然村,并与公路衔接。发源于五桂山的社爷河、东坑河从马溪村旁经过。境内有多家民营和个体企业以及多间个体小商店、小食店,还有学校、卫生站、信用社、市场、小公园、灯光水泥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
桂南村原有耕地面积2886亩,主产稻谷水果花生,次为薯类蔬菜,并饲养“三鸟”、生猪。1990年后,工业不断兴起,马溪、社贝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村委会把握时机利用土地征用补偿款的提留部分先后建起厂房、铺位1.15万平方米,市场3300平方米,并以优惠政策出租土地,让商家出资建厂等措施,实行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在境内先后引进的企业有绿田园食品公司、东胜鞋厂、怡和玩具厂、恒利玩具厂等6家。1990年,村工农业总产值为789.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64.53万元。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40元,其中农业产值764万元。与1990年对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7.7%,农业产值增长14.97%。村委会先后投资158万元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330平方米的村卫生站,投资100多万元修建毕坑水库,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并扩建学校,兴办教育。
2003年,村委会借桂南大道与翠山公路开通之机,在王屋村前路段两侧创建桂南工业园区,投入资金以高标准完成平填土、道路、供电、给排水工程,并大力招商引资。至2005年,工业园区占地面积为702亩,村集体拥有出租厂房4.5万多平方米,另外商投资兴建的厂房面积7.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0多家。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4251万元,比2000年增长159.2%,其中工业产值增长317%。2005年,村集体纯收入提高到278万元。
村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人均年纯收入1990年1494元, 2000年提高到4620元,2005年为7179元。1980~2005年25年间,新建钢筋混凝土楼房400多间,95%以上的村民喜迁新居。电视机、摩托车、家庭电话拥有量占总户数的95%以上。2002年全村恢复了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实行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扶持、义务兵优抚等措施全面落实。
桂南村人杰地灵,在近现代历史中,曾涌现一批知名的人物。有清末秀才古炜楠,知名诗人古卓伦,有原国民党军长爱国将领古鼎华,经济学家古念良,有孙中山先生侍卫黄耀坤和山区才子之誉的林澄鉴等。
桂南旅居外国和港澳地区人数众多,属中山侨乡之一,谢宝山、谢继兴是知名的侨商。古成(古耀卿)是澳洲资深报业人,曾任《澳洲日报》总编辑。
该村是抗战时期的革命老区乡村,旗溪、田心、石井、控虾4个自然村是革命老区村庄。
人文风俗
在珠江三角洲一片绿野平畴中,独有一处峻秀绵延的群山———五桂山脉;在那万壑流泉的五桂山主峰正南山麓,有一条典型的客家村落——桂南村,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桂南村山回溪转,村舍依山而建,盛产一种叫做“粉丹” 的翠竹,且以山脉中蕴藏丰富而甘甜的地下水而出名,当地居民均有饮用山水的习惯。
这一群古风犹存的客家人,还没有被横流的物欲诱出深山。
山有灵气如净土
五桂山古称“香山”,东起翠亨、珠海唐家的海滨,群山向西连绵、山水清秀。建国以来人工种植的松林、桉林、杉林和相思林,如今都生长得郁郁葱葱。因地形所限,工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称得上珠江三角洲地区难得的一片“净土”。
桂南村因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而得名。因接近主峰, 在珠江三角洲一片绿野平畴中,独有一处峻秀绵延的群山———五桂山脉;在那万壑流泉的五桂山主峰正南山麓,有一条典型的客家村落——桂南村,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桂南村山回溪转,村舍依山而建,盛产一种叫做“粉丹” 的翠竹,且以山脉中蕴藏丰富而甘甜的地下水而出名,当地居民均有饮用山水的习惯。
这一群古风犹存的客家人,还没有被横流的物欲诱出深山。
山有灵气如净土
五桂山古称“香山”,东起翠亨、珠海唐家的海滨,群山向西连绵、山水清秀。建国以来人工种植的松林、桉林、杉林和相思林,如今都生长得郁郁葱葱。因地形所限,工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称得上珠江三角洲地区难得的一片“净土”。
桂南村因地处五桂山主峰之南而得名。因接近主峰,登山顶必由此村经过。1950年建桂南乡,桂南是所在地域的统称,属下有8条自然村。其中马溪村为最大。
旗溪、田心、禾虾等7条自然村形成七星拱月之势。其中,旗溪是中山抗日根据地,村北有山岗似面旗,称旗岭,因岭前有溪而得名,山上有水电站及林场。此外,其他自然村如旗溪村与田心村毛姓为多、石井村以温姓为多、控虾村以张姓为多、社贝村陆姓较多、王屋村以王姓为多。
传统村落选址,讲究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 之白虎,后有丘陵谓之玄武。在桂南村,马溪坐北向南,背依名山,左边黄牛岭比右边王屋岭稍高,前临旷野平川,溪水绕村而过。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建村的规范。
古村落这样选址是因为传统风水之说相信生气遇风则散,有水则止。只有避风聚水才能获得生气。依据这种说法,在五桂山东侧山海交会处,也是横卧一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翠亨村———孙中山的诞生地。
古风犹存客家人
桂南的马溪是中山最大的客家自然村。据考证,五桂山里的客家人,也如其它地方的客家人一样,是为避乱而整族整村地从外地迁入的。在那动乱的年代,他们要在一个新的地方扎住根,就必须十分注重自身的安全防卫。从当地富有特色的碉楼建筑,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里的客家村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在马溪村,村庄布局为耙齿型,即纵横街巷有序,分布较合理,街道采用鹅卵石铺面,房屋大部分是青砖大瓦结构。其中还有十余间是三间三进。中间开天井,一厅两厢的古祠堂民居。记者在一间旧宅还发现了一个富 有特色的八卦型天窗。
村民耕种丰足,出外谋生有方,旅外乡亲近2000人。其中秘鲁为多,次为美加。所以该村建筑有别于其他客家村分散而且房屋低矮的习俗,若能保留下来可以称得上中山古建村落的样板。只是记者采访时发现,近年很多旧房屋都已改建,新式洋房参插期间。街道铺上水泥,古村落特色越来越少。
山区的风光自然与平原地区大异。有学者认为,由于数百 年来极少与原居地联系,所以这里山区客家人接受广府文化的影响较多,但保存下来的客家文化部分(例如中山的客家山歌)甚至比梅州等地还要朴素和原始。另一方面,客家人最具群体精神,封建意识最淡薄,因而也最容易倾向革命,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五十多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珠江抗日纵队,其司令部就设在五桂山,多次反围攻的战斗也发生在马溪。
五桂山区菜也为东江客家菜演变而成,油重味浓,持久耐放而不易变质,比正宗客家菜工艺简化,易学易懂,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近年间,随着公路和旅游点的开通,五桂山的客家咸鸡和矿泉水一起名扬中山。
历史文化
这是一个淳朴而古老的客家村落。据村民周章伟收藏之抄传本《马鞭埔开村记》,康熙元年(1662年),已有许、陈、林、严、孙、吴、陆等姓人家在桂南马溪村居住。自清代乾隆朝起,地处五桂山南麓的桂南村因地处山窝、溪流汇集,便有了“大小花园”美名。
马溪村原名茅边埔,康熙10年有人在此居住,遍地长满芳草,故名。后众多姓氏陆续迁来,繁衍生息,其中古姓先祖,人丁兴旺,成当地一大望族,所以古姓为多。当地流传四姓各有所长:古家之权,林家之笔,谢家之财、周家之艺。
据中山地方志记载,桂南马溪村人古鼎华(今五桂山镇桂南村)早年从军,192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第八期。当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方面军任连长时,战绩彪炳,晋升为旅长。1939年转任广东省第一区(包括南、番、顺、中、东、新、台、开、恩等县)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暂编第二军军长。在任期内曾动员粤桂边区各地人民组织抗日力量,支援抗战。晚年病逝于香港。
荣誉称号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10:40
目录
概述
村落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